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實歷史中的《九陰真經》

真實歷史中的《九陰真經》

文:唐風宋月(讀史特約作家)

金庸大俠的射鵰三部曲中,《九陰真經》貫穿始終。圍繞這部奇書,三山五嶽的江湖兒女爾虞我詐,展開了激烈地爭奪。

這部武林秘籍的來歷,金庸大俠只是簡單的說為宋人黃裳所創。

黃裳歷史上實有其人,今天風月君就為大家講講這位大宋牛人和《九陰真經》背後的故事。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曾經曰過的勵志語,說的非常在理。歷史上,所有成就非凡的人物,都有一段不為人所知的心酸往事。金庸大俠將黃裳編排為能撰寫《九陰真陰》的神人,他的一生自然頗具傳奇性。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黃裳是福建南平人,生活於北宋中晚期。

黃裳的人生路充滿了坎坷艱辛:黃裳祖籍金陵,五代時避戰亂遷往福建。出身並非顯宦,不到十歲,父親就去世了,早年間,他在家鄉刻苦攻讀。及年長,遊學至浙江桐廬,在浮橋禪定院讀書,後又寓居閬仙洞讀書,期間,數次參加科舉都名落孫山。在宋代,一個有志青年想要混出名堂,就必須「六經勤向窗前讀」。

唐人尚劍,不好讀書「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宋人愛書,讀好書、多讀書是人生一大快事。

黃裳像

黃裳生活在一個牛人輩出的時代,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這樣的猛人為伍,在大宋朝,官二代要讀書,富二代要讀書,屌絲更得努力讀書。一天不讀書,不但不好意思出門,就連自己也會覺得自己面目可憎、言語乏味。黃裳曾作《偶感》詩吐槽自己的人生遭遇:泡影浮生夢幻身,十年南北寄紅塵。窮通有命歸於好,風月期好滿劍津。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站在黃裳身後的女性,是他的姐姐。

黃裳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三個妹妹,他和大姐的關係最鐵。大姐目光如炬,黃裳還是個熊孩子時,她就斷言這個弟弟「其後必有成」,會光大黃家門楣。因此,堅定地支持黃裳讀書,走科舉入仕的道路。黃裳自視甚高,與他交遊的小夥伴們都已經進士及第,只有他還是個白丁。場屋失利雖對他打擊巨大,但仍不氣餒,苦讀不已。「萬里一飛雖有志,十年三戰未成名」,就是他十年間三次落第的真實寫照。

黃裳數次落第,姐姐擔心他受此打擊對未來喪失信心,鼓勵他道:「你遲早一天會揚名天下,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自暴自棄,自毀前程」。

姐弟情深

在姐姐的大力支持下,黃裳下定決心到京師遊學。在汴梁城,黃裳成了一名太學生。本來想走「高考移民」的路子,哪知道造化弄人。黃裳在太學讀書三年,也沒有取得「異地取解」的資格。黃裳心灰意冷之餘,「蕭然遠遊」,前往河北真定閱古堂書院讀書。

黃裳前腳離開,王安石開始改革科舉制度,創立太學三舍制度:外捨生學習成績優異,可以升入內舍讀書;內舍成績優異,可以升入上舍讀書;上舍學習兩年後,如果成績優異可以直接釋褐入仕,無須再參加鄉試、省試。

倘若早三年改革,黃裳的人生將會改寫。面對此情此景,黃裳惟有感慨時衰鬼弄人了。

王安石

黃裳在汴梁讀書,太學表面上是大宋最高學府,實際上卻有名無實。教師是濫竽充數,學校則是「游士寄應之所」,與黃裳一樣心思的大有人在。黃裳選擇離開,應該是羞與為伍。

做為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看到了科舉的弊端,反對學用脫節的教育,出於為國選才的目的才著手改革太學。此後,三舍法數次興廢,北宋末年,蔡京之子蔡攸再次推行太學舍法,黃裳上疏表示反對,應該與其親身經歷有關。

人生就是一個杯具接著一個杯具蹉跎的,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黃裳雖然科舉失利,但是文名遠播,在澶州謀得一個民辦教師的位子。不過他志不在此,教書育人不到一年,就再次返回家鄉,專心致志地準備下一次的科舉。

宋代太學平面示意圖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在黃裳信心滿滿,準備登程參加科舉之時,母親吳氏病逝了。百事孝為先,黃裳只好暫時收拾起功名心,轉而操持母親喪事,盡人子之道。

此後,黃裳一邊替母親守孝,一邊於僧舍苦讀。等到丁憂期滿,已經是元豐四年的秋天。年近四旬的黃裳參加了家鄉的解試,名列第一。於是信心百倍西上京城,準備參加來年的大比。也就在這一年,黃裳家鄉發生了一件奇事:一天夜裡,城門樓上的一根柱子,突然被雷劈了。黃裳聽說後,口佔一絕道:風雷昨夜破枯株,借問天公有意無。莫是卧龍蹤跡困,放開頭角入亨衢。

觀其詩中大意,渴望成功、出人頭地的心情躍然紙間。

見龍在田

果然,黃裳否極泰來,順利通過省試,進入殿試環節。元豐五年,神宗皇帝在集英殿親試進士。省試結果,黃裳名列第五。這個成績本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哪知道,黃裳時來運轉,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十餘年間自己已經擁躉無數,其中一個粉絲名叫趙頊,就是當今皇帝。

宋神宗

神宗拍著他的試卷,金口玉言「此乃狀元也!」這一屆的主考官蘇頌,因為評判不公,被罰銅三十斤。

三十九歲狀元及第後,黃裳被任命為越州簽判。消息傳來,他的姐姐喜極而泣:「汝得名雖高,而吾見汝益遠。」希望他戒驕戒躁,成就一番大事業。

狀元牌匾

第二年,黃裳從地方回到京師,改任太學博士。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京官生涯。官至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這樣的顯職,日子卻過的索然無味。如果一任如此波瀾不驚地繼續,黃裳這一生,除了頂著高考狀元的光環死去,也不會做出什麼名山事業了。

哲宗皇帝年紀輕輕患上了滑精不止的疾病,最終不治而亡。陰差陽錯之下,他的弟弟趙佶繼位為君,北宋歷史進入微宗時代。黃裳迎來了職場新生,一切緣起一部名為《萬壽道藏》的巨著。

宋徽宗

《道藏》是道家經籍的總稱,道教起源時,只有一部區區五千字的《道德經》。隨著道德日壞、人心不古,各種道經層出不窮,變的多了起來。從兩晉南北朝時開始,就有人開始搜集、彙編各種道經,唐王朝時,認道祖李耳為遠祖,唐玄宗下旨在全國搜集道書,親加審閱後,令人抄寫成了《開元道藏》。

唐玄宗

此舉,是古代將道家經藉列入「藏」的開始。

宋朝開國以後,對道家經籍的搜求更是不遺餘力。因為受到雕版印刷技術的限制,唐代之前的道藏皆是手抄,五代雖然有了雕版印刷的道書流傳,但僅是數部道家經典,影響不大。真正稱的上世紀工程的,就是徽宗政和年間的《萬壽道藏》。

一千年的宋王朝,是一個內憂外患嚴重的時代,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統治者改變了唐時的宗教政策,利用道教中消極的一面,緩解社會矛盾,因此積極扶持道教。宋太宗依靠「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非常手段上位,因此千方百計利用道家製造引導輿論,說自己繼位為君是上天與神的旨意。

宋太宗

宋真宗繼位後,又認了道教人物趙玄朗為祖宗,在國內大興土木建造道家宮觀,舉國上下如痴如狂。雖然折騰的國庫空虛,卻也把契丹人唬的不輕,達到了震服四海、誇示戎狄的預期效果。唐人祖宗李耳,則被晉封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

太上老君李耳

徽宗在位時,推崇道教到了無以復加的境地:不但自封為道君皇帝,御注《道德經》,《道德經》《莊子》《列子》等道家經籍也列為太學生必修書目。

就這樣,徽宗還不滿意,他一直希望修訂一部超越前人的道藏,因此,即位後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搜求道家典籍。數年後,道家經籍已經搜羅了5387卷,比真宗在位期間的《天宮道藏》多出了近千卷。一邊將經籍搜羅至汴梁的同時,一邊令道行高深的道士校勘。十多年過去,到了政和六年,負責搜尋工作的道士彙報工作成績:窮盡人間所有,一共搜尋到道家經籍5481卷。

徽宗皇帝知道再難有所增加,就下令開始將所有整理好的道家經籍送往福州雕版。

宋徽宗手書《千字文》

把如此多的書送到三千里之遙的福州,而不是就近於汴梁城雕版,不但路途遙遠,而且運輸不便,如此捨近求遠,莫非趙佶的腦袋被驢踢了?

風月君曰,徽宗治理國家雖然不在行,但智商情商絕不在你我之下。

送往福州雕版,不但不會耽誤事,反而會縮短工期。原來,北宋末年的福州地方文教昌盛,地方多茂林修竹,書籍的刊刻與造紙業發達。北宋四大刻書中心,福州既快,而且質量有保證,所以徽宗將這項世紀工程放心的交由福州地方去雕版。

果然,用時不到三年,《萬壽道藏》的雕版工作順利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完成的如此迅捷,與監辦此事,時任福州知州的黃裳有關。

福州雕版

徽宗繼位為君不久,蔡京、童貫等佞臣即把握了朝政,十幾年如一日的折騰下來,朝堂之上貨賄公行、政治腐敗。黃裳離開朝堂,到青州、廬州、鄆州等地任知州。在任上,因為信奉道家的無為而治,被人彈劾「目昏不事事」。徽宗改任其為提舉杭州洞霄宮的閑差,64歲的黃裳逐漸淡出政壇。

徽宗待黃裳不薄,是有歷史原因的。

趙佶即位之初,黃裳曾上書稱:南郊大駕諸名物,除用典故制號外,余因時事取名。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紅光,武夷君廟有仙鶴,臣請製為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

正是因為這道奏疏,在徽宗腦海中,留下了黃裳好道、是個內行的印象。政和三年,七十高齡的黃裳任福州知州,徽宗皇帝的這個任命,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希望《萬壽道藏》的雕版任務,在黃裳的監辦下完成。到任不久,黃裳就向朝廷奏請「建飛天法藏,藏天下道書,總五百四十函。」

黃裳,黃藥師人物原型

有理由相信徽宗的任命與黃裳的奏疏,其中必有因果。黃裳是福建人,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熟悉,又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人,而且先後擔任過太學博士、校書郎、集賢校理、起居舍人等職,做的全是與文字相關的工作,自然是做這件事情的不二人選。

黃裳任滿之時,《萬壽道藏》的工作仍在進行中,朝堂有旨「再知福州」。以古稀之年連任知州,顯然,徽宗皇帝對黃裳所作的工作是認可的。黃裳終於出色的完成了這項任務,將雕版運回汴梁,印出的數部《萬壽道藏》則奉旨分藏各地。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設若沒有黃裳這樣的專業人才指導掌控,根本無法正常進行。《萬壽道藏》的雕版工作順利完成,黃裳居功甚偉。

這些雕版有一部分毀於靖康年間的戰火,其餘被女真人運回了北地。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年過八旬的黃裳也沒有躲過靖康之難。建炎二年,他被困在了杭州。兵荒馬亂之中,數十年間苦心編撰的文集「悉皆散亡」。大概就是這一年,《九陰真經》流落民間,從此江湖血雨腥風,再無寧日。

靖康之難

黃裳自號紫玄翁,與當時的名士、名僧、名道都有交往,融儒、釋、道三教學問於一身,中年後,詩文中更經常出現道家術語——「青衣為我折幽芳,待插陶巾訪真侶」、「海門有信蓬萊近,丹室無塵宇宙寬」、「桃李嬌春總不知,風情惟與道相宜」,類似的句子在其文集中不勝枚舉。

黃裳一生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年輕時就重老、庄之學,渴望閑雲野鶴的生活,喜歡與僧、道之流交往。大觀三年,黃裳提舉杭州洞霄宮時曾短暫返鄉,於途中遇一異人,「道予紫玄洞遊人世間」。從此,黃裳自號「紫玄翁」。晚年的黃裳痴迷於道家的煉丹術,病重的時候,留下遺言:「我死以大缸一枚坐之,復以一大缸覆之,用鐵線上下管定,赤石脂固縫,置於穴中足矣。」

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十七歲的黃裳羽化登仙。從此,江湖再無黃裳,而關於他的傳奇,直到今天仍在流播。

黃裳與同時代的名僧也有詩文往來,傳之後世的有《貽如祖大師》《送舁師行》《送開平書貽佛智長老》《寄五峰長老》...如《貽如祖大師》一詩:既已離家與世違,紛紛人事不須知。百年十二時光景,作佛工夫只怕遲。談禪說佛未曾修,幻化空身豈自由。常視世情如鎖鑰,雲山深處莫回頭。建立元無塵已揮,兩邊終竟不曾為。莫言萬物為何事,到了無為尚未知。一念忘時便道空,不知空與色常同。須知空色無分別,如此圓融始大通。

如果不是對佛法有較深的體悟,又豈能寫得出如此佳構?這也是《九陰真經》武林秘籍用梵文寫就的原因!

九陰真經

雖然《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對黃裳這個人物的描述只是寥寥數筆,但是暗地裡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射鵰三部曲之所以成為武俠小說的經典,絕非偶然。金庸作品的流傳,與其擅長將歷史人物、事件融入作品有關。這樣的「化功大法」,絕非朝夕之功,如今的武俠作品之不堪入目,與作者缺乏深厚的學養有很大關係。

金庸:武俠世界我最牛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隋唐瓦崗寨排座次,李密為何能坐頭把交椅?
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