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市磚墓出土跪姿陶俑,陶俑背後刻有神秘字跡,可知漢代的秘密
專家在發掘古墓的過程中,經常會出土陶俑。陶俑不僅是墓主重要的陪葬品,它還承載著古代的各種信息。在隨州市休干所1號磚室墓中,專家們曾發現一個「跪姿」陶俑,而它背後所刻寫的字,向後人透露了東漢的一個秘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便給大家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90年4月,湖北隨州市正在修建老人活動中心,工人在挖地基時,竟從泥土中發現大量的陶制碎片,但他們並未過多關注,而是繼續趕工發掘,直到一位年輕的工人挖出陶制工具,他們才意識到事情有些不對勁兒。
施工隊長看到陶制碎片和陶制工具,他懷疑工地下有古墓,連忙將消息上報給當地的文物管理局。專家趕到現場後,對現場情況進行具體的考察,並確定該地確實存在古墓。
古墓已遭到破壞,專家們決定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半個多月的清理後,專家們在古墓中出土了不少的陶制用具,根據這些用具的特點,專家們確定古墓建於東漢時期。
清理任務即將完成時,一位年輕的專家卻在1號磚室墓的腐朽物中,發現一件「奇怪」的陶俑,它竟呈現跪式,頭上還帶著武士帽,表情有些生氣的樣子,導致八字鬍子外翹,雙手放在胸前,舉著一把小斧子。從陶俑眼睛深凹的整體造型上看,我們便能確定,該陶俑是胡人。
古墓中出土胡人陶俑並不奇怪,但這個陶俑的背後竟用隸書刻了六個字——「此人皆食大倉」。 專家們看到六個神秘的字,經過研究,最終確定跪式陶俑的用途,該陶俑是守護糧倉的。
在東漢時期,隨州屬於南陽郡,這裡轄區廣闊,人口眾多,氣候非常利於耕種農作物。當地的農民為減少洪澇災害,還修建了水利工程,並充分利用地形和河流的特點,進行打井灌溉。正因如此,南陽郡的糧食產量屢創新高,成為兩漢時期的「農業大郡」。
眾所周知,漢代的糧食豐收後,會統一放入糧倉,並由專門人士進行看管。漢人應聘看管糧倉的職位很正常,但為何胡人也會趕來湊熱鬧。
在兩漢時期的石像、畫像磚、壁畫等物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胡人圖像,這就意味著漢代注重對外文化交流,並具有兼收並蓄的包容性。而胡人跪式陶俑便證明,胡人來到漢朝打工,並被善意接納的一種社會現象。
但隨州發現的古墓並不是糧倉,為何墓主要將守糧倉的胡人俑當隨葬品呢?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在漢代,僱傭胡人所需的工資比較高,而能用胡人看守的糧倉,必定是大糧倉,小糧倉沒有雄厚的經濟條件,能夠讓胡人為其守門。當時東漢的王公貴族去世後,會在墓內存放糧食,也就是修建一個冥倉,而他們用胡人陶俑守倉,主要的目的是說明墓內有大糧倉,用以彰顯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
「生前享受,死後顯擺。」墓主在墓內設置糧倉,並放入胡人俑為自己看守,他希望自己在地下享用不盡,永遠富足。這樣的行為也側面說明奢華墓葬,逐漸開始流行,而這種奢侈的風氣開始盛行後,漢代怎能不走下坡路,又怎麼能不覆亡呢……


※乾隆在小飯館吃到一種美食,老掌柜解釋道:皇帝吃的東西叫梢麥
※安陽發現東魏圍屏石榻,看罷石榻上的圖案,感覺現代人真的很幸福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