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一夜亡國,這給清朝帶來了多大震動?

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一夜亡國,這給清朝帶來了多大震動?

一, 禍從天降,日韓合併!

1868年,明治維新成功後的日本開始四處侵略,而和日本地緣聯繫緊密的朝鮮半島則成為其第一個目標,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就對朝鮮進行了滲透,這引發了朝鮮的宗主國清朝的不滿,1894年,清日矛盾徹底爆發並打了一場甲午戰爭,此戰以清朝慘敗告終,1895年清朝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中第一條直接規定: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中國和朝鮮的宗藩關係從此廢止,但是日本真正的目的當然不在於什麼「幫助朝鮮獨立自主」,而在於自身的侵略擴張,1905年,日本擊敗了其在東北亞地區的最後一個地緣對手——俄國,開始獨霸朝鮮。

1905-1907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三次《日韓協約》,朝鮮的財政、外交、行政和軍事等國家大權實際上已全部由日本掌握,然而,日本還是不滿足…

1910年8月22日,時任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簽署了《日韓合併條約》,條約第一條規定:大韓帝國皇帝將朝鮮半島全部的統治權讓予大日本帝國。同年8月29日,該條約正式公告並生效,享國五百餘年的朝鮮王朝滅亡。

日韓合併時李完用的全權委任狀

自有信史以來的兩千多年,朝鮮第一次徹底亡國…

對於清朝來講,雖然甲午之敗喪失了對朝鮮的影響力,但畢竟朝鮮半島和大陸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所以清朝始終密切關注著朝鮮局勢的發展,1905年11月7日,《第二次日韓協約》(《乙巳條約》)簽訂,朝鮮徹底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清王朝對此非常關注,駐日公使楊樞專就此事向清政府彙報。

「況韓本為我保護國,憶甲午以前之情形,於此時之現象相比例,肝為之裂,心為之碎矣」——楊樞

然而,雖然痛徹心扉,卻也無能為力。

對於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擴張,清朝始終保持了高度警惕,但其已經沒有能力實際影響朝鮮局勢,清王朝只希望做到「內保僑庶,外固邦交」,希望盡量保護在韓的經濟利益,並保證正常的外交關係。

此時雖然朝鮮半島事實上已由日本控制,但有大韓帝國(1897年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這個政治實體在,畢竟還有一個緩衝。

然而,現在日本吞併了朝鮮,這性質就不一樣了!

1910年中期開始,日本完全吞併朝鮮的跡象開始顯露,1910年7月7日,清外務部收到駐日代辦吳振麟關於日本將吞併韓國的消息,吳對此極為憂慮,明確指出:日本的野心絕不僅限於朝鮮半島,提醒清朝當局要未雨綢繆。

「明治以來,始滅琉球,繼割台灣,再割樺太(庫頁島),今將欲並朝鮮。自茲以後日本之雄,召其稍已乎?其擾未已乎?」——吳振麟

《日韓合併條約》

1910年8月28日,日本將日韓合併的確切消息告知清政府,清朝才知道,韓國徹底亡了。

這是起重大地緣事件,中國無可避免受到了衝擊。

二, 唇亡齒寒,東北告急!

首先受到衝擊的便是與朝鮮半島相鄰的東北地區。

當時清王朝最關心的是兩個問題,一是邊界問題,二是韓國僑民問題。

先說邊界,日韓合併後,日本這個兇惡的地緣敵人由「一衣帶水」變為接壤,這不得不使中國更加警惕。東北地區的清政府關於對中朝邊界問題保持高度警惕,尤其避免出現糾紛。清朝東三省總督錫良表示:

「前與韓界,今即與日界,情形不同,辦法自異。沿邊各地方遇有交涉事件及邊界往來人民應格外妥慎辦理,免生枝節。」

清東三省總督錫良

而比邊界問題更棘手的,則是韓國僑民問題,因為中朝之間的邊境問題,就是由朝鮮僑民問題引發的。

所謂僑民問題到底是什麼?

1860-1870年間,朝鮮半島北部接連發生自然災害,在這個背景下,開始有大量朝鮮災民越界到當時因受封禁政策影響,開發程度不高的中國東北一側墾荒,1879年,通化、懷仁、寬甸、興京等地朝鮮人已達8722戶,37000餘人。

1881年,清政府在琿春設立招墾總局,並把圖們江以北長700公里、寬45公里的龍峪地區劃為朝鮮移民專墾區。彼時朝鮮還是清朝藩屬,故清王朝對於韓民越界開墾東北並未太加為難,1910年以前,遷入中國的朝鮮人達到約26萬,其中近10萬人在延邊地區。

而這之後,朝鮮政府竟對此地萌發了永久佔據的野心,1905年日本變韓國為保護國後,對中韓邊界延吉一帶的沃土多有凱覷,欲侵為己有,開始插手所謂「間島問題」。

日韓所謂的「間島」指中國吉林的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地方。光緒二十九年(1896年),韓國官員李范允行文越墾局,指稱清朝允許朝鮮人民租種之土地為韓領屬,此為「間島」問題之發端。

1907年,日本文人和報紙竟大放厥詞,稱「間島」地位未定,《朝日新聞》稱「間島」為獨立國,為「日、俄、清、韓利權爭奪之地」。8月,在六道溝成立「日本統監府間島派出所」,部署270多名軍警,組建各級政權,以大韓帝國皇帝的名義要求朝鮮墾民不服從清朝統治。伊藤博文發布5條訓令,「間島為韓國領土」、「韓人不可服從清國之裁」。

1909年9月4日,日本與清朝政府談判解決中韓邊境問題,日本國特命全權公使伊集院彥吉和大清國欽命外務部尚書會辦大臣梁敦彥在北京簽定該條約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此條約是近代中國外交的一個難得的勝利,該條約明確規定了:韓國人所謂的「間島」是中國領土。

朝鮮總督府

但日本吞併朝鮮之後,清廷極怕這個問題再生變化,因為朝鮮流民的國籍問題沒有理清楚,如果這個人還是之前的朝鮮國籍的話,那現在他們的國籍就自動轉為日本國籍了,這個問題很容易成為日本進一步侵犯中國東北地區的口實。

東三省總督錫良對這個問題高度警惕!

「日韓合併以後,彼國政府對於東省野心勃勃,已有經營第二朝鮮之想」——錫良

錫良並不是杞人憂天,他對這個問題的警惕是有道理的!

自從甲午戰爭後,朝鮮脫離了清王朝控制,之後竟開始反咬之前的宗主國清朝!自1900年開始,大韓帝國的軍隊頻繁越境,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漢族和朝鮮族村莊進行破壞和洗劫,造成極大損失。

而且韓國政府還試圖對流亡到中國一側的朝鮮流民進行編戶統計,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清廷對朝鮮的無賴行徑非常憤怒,負責交涉的清駐韓領事憤慨道:現今韓庭宵小當道,不宜過於以積弱之言相告。建議對越境韓軍進行痛打,堅決還擊。

而這其中,不乏有日本挑唆的緣故。現在日本吞併了朝鮮,東三省更是直接面臨日本的威脅。

錫良等人建議,應立刻讓朝鮮移民根據清朝《國籍法》入籍,不願入籍的應嚴加管理,同時清中央政府應加大對東北的開發力度,大力「移民實邊」,興辦實業,「以其抵制外力」,以抵禦日本。

三, 民心思變,救亡圖存

而在社會思潮上,日韓合併給中國人造成的衝擊更加巨大。

20世紀初,世界正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 強權即公理, 弱肉強食, 優勝劣敗,中國本就深受其害,故對弱國命運始終高度關注。比如對於波蘭,中國一些知識分子便有「兔死狐悲」 之傷,探討波蘭滅亡原因的著作等開始出現。

而朝鮮亡國的衝擊力更大,畢竟朝鮮是中國的鄰邦,而吞併朝鮮的,則是對中國有重大地緣威脅的日本!

日韓合併後,中國各大報紙紛紛刊登此消息,不僅將官方文件全文刊載,還對朝鮮亡國原因進行了深刻分析,此外,有關朝鮮亡國的論著也大量出現,就連著名學者梁啟超也寫了一部《朝鮮亡國史略》…

《喪國之痛》——朝鮮畫家崔革新作品

當時中國從上到下都對韓國人民的亡國之痛表示同情,而聯想到自身,更是有很強的危機感。

日韓兩國於昨日定約, 聯邦合併, 歸日本管理。東方古國從此亡矣 (韓皇歲給俸一百五十萬元) 。麥秀黍離之感, 長蛇封豕之憂, 不禁交集於心, 為高麗痛, 為吾國危, 與錫三(指東三省總督錫良)相向嘆息, 幾至淚下。」 ——惲毓鼎(時任憲政研究所總辦)

1929年朝鮮博覽會宣傳畫《鮮滿視察》,鮮即朝鮮,滿即中國東北,日本意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中國上下普遍對日本的暴行感到憤慨,事實上日本悍然吞併朝鮮甚至已經違反了《馬關條約》,而清廷「竟不能對日本背棄中日《馬關條約》提一抗議」。這讓無數中國人心裡萌生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現在亡國的是朝鮮,那下一個亡國的是誰呢?

而列強對日本的縱容更是令清廷心寒。清朝駐韓總領事馬廷亮報告直接表示:「日韓合邦發表以後, 各國均未聞有異言。

列強為什麼不管?英美等國都不認為日本侵略朝鮮會影響它們的利益,反而認為這可以制衡俄國,德國和這件事沒有關係,而俄國因為日俄戰爭慘敗,也喪失了話語權…

一個主權國家這麼悍然被吞併,國際社會竟無一絲反對之音,任由弱國被強國宰割,這給了清廷很大震動,「救亡圖存」聲浪日益高漲。立憲派與地方督撫在向清政府請願時, 多以日本滅韓為鑒, 試圖聳動天聽。

海軍部大臣載洵直言:「現查日人有大不利於我之舉動, 危急存亡, 間不容髮。我國庶政若再不加改革, 亟為預備, 竊恐覆轍之虞, 禍在眉睫, 不勝恐懼迫切之至。」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清廷加速了新政和立憲。

雖然,這對於挽救清王朝,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參考資料:《從《申報》輿論看中國朝野對日韓合併的看法》,《日韓合併與清末憲政改革》, 《論清朝對日本圖謀朝鮮的反應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文人的嘴,信了才有鬼!那些感動我們的古詩詞背後藏了什麼貓膩?
江蘇這座城市的「逆襲」,從縣一躍升為地級市,比之前府城都發達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