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重磅:中國研究登ASCO最佳!中山大學馬駿團隊等提出治療鼻咽癌新方法,能把3年死亡風險降低57%丨臨床大發現
北京時間6月1日凌晨,舉世矚目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2019年會在芝加哥(比北京時間慢13個小時)正式開幕。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馬駿教授,在大會上口頭報告了由中國醫生和科學家主導、研究對象為中國腫瘤患者的臨床研究成果。
在這項研究成果中,馬駿和孫穎教授等開創新地在同期標準放化療前,增加利用吉西他濱+順鉑(簡稱GP)方案誘導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
奇點網在ASCO現場採訪馬駿教授視頻
與標準治療組相比,增加GP誘導化療能把患者的3年無瘤生存率從76.5%提高到85.3%,複發或死亡風險降低49%;3年總生存率從90.3%提高到94.6%,死亡風險降低57%。
據悉,這是首次有大型前瞻性Ⅲ期臨床試驗證實,吉西他濱+順鉑(簡稱GP)方案誘導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有效。
此外,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不僅獲得ASCO的最佳研究(Best of ASCO)殊榮,還同步刊登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1]。這也是中國內地學者主導的腫瘤學研究第一次問鼎該雜誌,以及第一次在ASCO會議期間同步發表的NEJM論文。
奇點糕從一線發回的照片(馬駿教授發言)
雖然鼻咽癌沒有肺癌、乳腺癌等癌症出名。不過鼻咽癌對中國人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據了解,至少80%的鼻咽癌病例發生在中國等東南亞國家[2],而且我國鼻咽癌的發病率居世界之冠。在我國又呈現出男性高於女性[3],南方的發病率高於北方的特點。最為突出的是廣東省,發病率可達30/10萬,因此鼻咽癌甚至被稱為「廣東癌」。
由於鼻咽癌生長部位隱蔽,且缺乏特異性癥狀,所以早期診斷並不容易。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80%的鼻咽癌患者就診時已出現腫瘤局部進展或遠處轉移[4]。
奇點糕從一線發回的照片
雖然鼻咽癌屬於治療效果較好的癌症,但是患者的預後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而IV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則僅有50%左右[5]。
如何提高局部區域晚期患者的治療效果,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學者研究的重點。
中國學者的責任尤為艱巨。
試驗設計流程
早在1998年,對於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患者而言,國際指南推薦在同期放化療後接受強化的3個療程的輔助化療。不過,這一推薦方案是基於歐美患者的研究成果。
在2006年,馬駿教授團隊發現國際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並不適合中國患者,而且額外的輔助化療不僅不能提高療效,還會明顯增加黏膜炎、骨髓抑制等毒副反應,延長治療時間,以及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7]。
奇點糕從一線發回的照片
對於廣大的中國鼻咽癌患者而言,這個研究雖然有一定的幫助,但尋找提高治療效果的新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2010年,馬駿教授團隊再次聯合國內10家腫瘤治療中心,尋找新方法。6年後,他們發現,在同期放化療前增加一項三藥方案誘導化療(多西他賽+順鉑+5-氟尿嘧啶),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8]。這項研究甚至改寫了美國指南。
儘管上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研究人員對治療方案的毒副反應仍不滿意。
於是,在2013年,一項臨床研究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啟動,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6]等12所研究中心,發起了本次在ASCO會議上口頭報告的臨床研究。
NEJM論文頁截圖
研究人員共招募了480名年齡在18~64歲之間,初診無遠處轉移的III期到ⅣB期的鼻咽癌患者。
然後按1:1分配,兩組患者分別接受吉西他濱+順鉑(GP方案)誘導化療+同步放化療,或單純接受放化療。
在中位隨訪39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同期放化療前增加GP方案誘導化療,可將3年無瘤生存率從76.5%提高到85.3%,3年總生存率從90.3%提高到94.6%。
治療效果對比圖
同時,GP誘導化療方案安全性優異,96.7%的患者順利完成全部3個周期的誘導化療。
在研究過程中,GP誘導化療組急性3級或4級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5.7%,標準治療組為55.7%,其中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噁心和嘔吐等較易處理的不良反應在誘導化療組發生率較高。
至於3級或4級遠期毒性反應發生率,GP誘導化療組和標準化療組分別為9.2%和11.4%。
副作用對比
總的來講,在同步放化療前加上GP方案誘導化療,可以改善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無瘤生存率,且治療毒性較低,患者對治療耐受良好。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認為[6],「經過對入組患者的長期隨訪,結果顯示,GP誘導化療聯合同期放化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遠處轉移風險,進而提高無瘤生存、總生存;結合患者在治療期間毒性反應小、耐受性好,我們相信,此治療模式未來會被國際指南採納,成為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編輯神叨叨
如果想及時獲取第一手科研資訊,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瞬息~而瞬息又推出了全新版塊——瞬間。瞬間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
比如全球新葯研發的動態;
比如最新學術研究的熱辣點評;
比如一線臨床醫生的所做所思;
還比如,最近萬眾矚目的ASCO年會。
點擊瞬間圖片↓↓↓,足不出戶,遠程看ASCO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
[1].Mack M J, Leon M B, Thourani V H, et al. Transcatheter Aortic-Valve Replacement with a Balloon-Expandable Valve in Low-Risk Patie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DOI:10.1056/NEJMoa1905287
[2] Lo K W, To K F, Huang D P. Focus o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Cancer cell, 2004, 5(5): 423-428.
[3] Tang L L, Chen W Q, Xue W Q, et al. Globaltrend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Cancerletters, 2016, 374(1): 22-30.
[4] Li J, Zou X, Wu Y L,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sixth and seventh editions of the UICC/AJCC staging system for nasopharyngealcarcinoma in a Chinese cohort[J]. PloS one, 2014, 9(12): e116261.
[5] Lee A W M, Sze W M, Au J S K, et al. Treatmentresults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the modern era: the Hong Kongexper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2005, 61(4): 1107-1116.
[6].http://www.sysucc.org.cn/News/ArticleShow.aspx?AID=18216
[7].Chen L, Hu C S, Chen X Z, et al.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pl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vers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hase 3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oncology, 2012, 13(2): 163-171.
[8].Sun Y, Li W F, Chen N Y, 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pl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vers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lone in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hase 3,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oncology, 2016, 17(11): 1509-1520.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
「別樣六一」


※這位醫生在妻子身上做了兩年研究,挽救了數百萬女性的生命
※JNCI:男默女淚!215萬男性隨訪38年發現,輸精管結紮與前列腺癌風險增加15%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