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滅蜀時,吳國為什麼不救?不是不想救,急事纏身真走不開

魏國滅蜀時,吳國為什麼不救?不是不想救,急事纏身真走不開

三國鼎立,以魏為尊,吳蜀相互聯絡、抱團取暖,然而,也僅僅是抱團取暖而已,做不了別的。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裡,能爬上高位、雄霸一方的都是有真本事的真英雄,可謂是人精中的人精。他們手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真刀真槍干出來的,這來不得半點馬虎。像袁紹、劉表、董卓等能力稍次一等的人物,早就被大浪淘沙所沖刷下去。

所以,既然群雄紛爭過後,已經來到三國相持階段,那麼這三家政權的掌權者對當時的境況可謂洞若觀火,自個該怎麼做各自心裡清清楚楚。結合當時的情況,魏國的戰略可謂十分明確,那就是對內穩、對外拖,魏國地廣人多,內部情況相對複雜,連年動亂之後,真的時候該穩一穩了,這樣新生的政權也能根基更固,對就是先拖一拖,那兩家鄰居就像茅坑裡的石頭,又小又硬,急躁硬啃,說不定崩斷牙齒,自取其辱,會喪失威信,內外變數陡增,這是魏國無論如何也不願看到的局面。

真正急躁的是吳與蜀,他們不願意等,也不能等,因為時間不在自己這一邊,所以他們三足鼎立的前期。我們往往能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畫面,就弱小主動挑釁強大,無論諸葛亮二出祁山,姜維數次模仿諸葛亮,還是吳國主動在吳巍邊境挑戰、北上與高麗軍密謀沙丘等,無不反映了吳蜀的戰略焦慮。而魏國似乎巋然不動,就像一頭大象任由兩匹瘦狼襲擾,而旁若無人的自顧自的吃草。不是大象心慈,而是大象在吃草、養精蓄銳,等吃飽喝足之後,就開始露出了鋒利的獠牙、泰山壓頂般的鐵蹄。

終於,在魏幼主在位的一年夏天五月,魏國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派出征西大將軍鄧艾,都率幾路大軍向著蜀國潮水般湧來。此時的蜀國可謂已經毫無招架之力,所仰賴的唯有群山所製造的天然屏障,只要死守各種隘口,或許可以自保很長一段時間。然而魏國豈容能讓自己夜長夢多。於是,立即派出另一位大將——鎮西將軍鍾會由駱谷進軍,在東西夾攻之下,實力不濟的蜀國終於支撐不住,劉禪率領百官親到鄧艾軍營中請降,自此蜀國滅亡。

蜀國滅亡,劉禪必然會心驚膽戰,驚嚇一場,然而心驚膽戰的肯定不止一家。此時此刻遠在東南的吳國上下,心情肯定不會比劉禪好到哪裡去。那麼,既然知道唇亡齒寒,在伐蜀的時候,吳國在做著什麼事情呢?其實,那是魏國的拖字訣在吳國顯靈的時候,吳國的國君已經開始昏庸,內部矛盾也已經開始激化,當時的吳國正在內訌,而豫章廬陵山的群眾更是公然反叛吳國,人心已經不寧,本應救應蜀國的時候,卻顯露出了有心無力的疲態。

在魏伐蜀的時候,吳國沒有組織起有力的救援,就是已經把自己往火坑裡又推了一把,其實真正戰爭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晚了,應該在戰爭前,就應該做好和蜀軍的有效聯合,做好共同保衛蜀國的完全準備。

然而俗話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時,從魏國站穩腳跟的那一刻起,可以說三國的大勢已定,吳國的大勢已去。哪怕吳國真的國泰民安、朝政廉明,它也無力去逆天改命,去幫著蜀國趕跑魏國侵略軍,更不可能去顛覆掉蜀國政權,若如此,也不過是能略微延長一下鼎立相持的時間,但是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上談賓 的精彩文章:

呂布被稱三國第一武將當之無愧,這兩個本領劉、關、張望塵莫及
樓蘭一個無奈之舉,讓李白恨不得「斬」之,其實樓蘭很憋屈

TAG:史上談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