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篆書(甲骨文和象形文字)也是漢字的肇始。至今發現的先秦刻石文字遺存,最早的要屬《石鼓文》,在書法史上屬於大篆,也稱「籀文」。該刻石於唐初被發現。原石作鼓形,共十石,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徑約三尺余。內容記述秦國君田獵之事,故又稱「獵碣」。曾被棄於陳倉雲野,故又稱「陳倉十碣」。原石在天興(今陝西寶雞)三畤原,歷經輾轉,今石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康有為稱其「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截,自有奇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石鼓文》對後世的書法與繪畫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傑出的書畫家如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朱宣咸、王福庵等均深受《石鼓文》的影響,確立出自己典型的書法藝術風貌。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朱耷(八大山人)也曾臨習《石鼓文》、《禹王碑》等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但是,他不是亦步亦趨根據原碑刻進行臨寫,而是以獨特的八大體書法進行臨仿,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筆法和審美特質,再進行書法間架結構的布局,強化了筆墨線條的表現能力。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此件《篆書冊》在審美意象上凸顯了朱耷古樸酣暢、秀雅凝練的書法審美意象,在整體上具有很深的禪意和靜穆氣息,傳達出迷茫、雄深、朴茂、秀雅的精神情調。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禹王碑》是我國最古老的名刻之一,碑文為奇特的古篆文、鳥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寬1.4米。此碑字體奇古,如行走龍蛇,似蜷身蝌蚪,對於後世書法家亦產生了頗為深刻的影響。

八大山人臨《石鼓》,竟也如此特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指南 的精彩文章:

顏真卿法帖《顏君廟碑殘闕》(日本藏)
南京城牆上的民間書法,也是妙趣橫生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