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MD 火力全開,與Intel的50年相愛相殺再次迸出火花

AMD 火力全開,與Intel的50年相愛相殺再次迸出火花

近日,台北電腦展開幕前一天,AMD發布了基於7nm製程工藝的第三代銳龍桌面處理器和新一代Navi仙后座顯卡。藉助7nm製程,性能更強,價格卻更便宜的AMD再一次掀起了一場對於Intel(英特爾)的反擊戰,在這場石破天驚的大戰即將拉開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AMD與Intel恩怨交織的五十年相愛相殺過往史。

Intel、AMD,一生的好對手

Intel和AMD師出同門,皆源自矽谷先驅級公司仙童半導體,兩家公司分別於1968年和1969年成立。

上世紀80年代初,IBM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最早選擇了Intel的X86晶元架構和微軟建立的DOS軟體操作系統。後來,為了避免過度依賴Intel作為其唯一晶元來源,IBM要求Intel找到第二家供應商為自己供貨,為此Intel委託了AMD,並與其簽署了技術交換協議,AMD由此成為了IBM的第二家晶元供應商。從這一刻開始,AMD與Intel相愛相殺的恩怨情仇就此綿延開來,直至今日也無止戰的跡象。

在隨後的2年時間裡,為保證自己的先進性,Intel希望能夠單獨使用第三代386晶元,意圖通過法律途徑禁止AMD使用第三代386晶元技術。但是因為當年的技術授權協議中確實沒有這一條款,已經初露鋒芒的AMD並沒有理會這一切,並積極應訴。

1992年,法院正式發出一項裁決,並授予AMD 1000萬美元的免稅版權,讓AMD可以順利使用386晶元中的任何Intel專利技術。

這場意料之外的法律糾紛點醒了AMD,也徹底激發了AMD對於晶元設計的濃厚興趣。自此,AMD決定開發屬於自己的X86架構晶元,並於1999年6月發布了基於K7微架構的Athlon晶元。AMD反擊Intel的第一槍就此打響。

Athlon誕生,AMD首次擊敗Intel

AMD的第一款Athlon(速龍)處理器基於Slot A介面,採用現在看來無比碩大,在當時卻是頂尖工藝的250nm工藝,主頻達到了500MHz,綜合性能上超遠同為500Mhz的Intel Pentium III(奔騰3)處理器,讓全世界的PC發燒友第一次對AMD產生了「識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是的,你沒看錯,發燒一詞最早不是源自手機愛好者,也不是音響愛好者,而是源自玩DIY的上古大神們。

但Athlon也不是沒有缺點,因為採用了和Intel相同的Slot介面、半速二級緩存和過渡性介面,所以存在著發熱量大,升級潛力小的缺點。怎奈粗服不掩國色,因為出眾的性能,依然博得了用戶們的一片讚賞。

記住這個時間節點,因為這是AMD第一次對Intel的成功反擊,而在此後,類似的案例還將十數次上演。AMD這個頑強的打不死的小強的形象也就此鐫刻在了每一代玩家的心目中。

在隨後2000年,正值跨越進Ghz的時代。AMD代號為Orion的新一代Athlon 1000正式發布,這款處理器依舊採用Slot 介面,但是製程有所升級,採用了180nm工藝,主頻也躥升至1GHz。

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人類第一次擁有了一塊Ghz的CPU,為日後的摩爾定律再度輝煌十五年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2000年3月,AMD首先發布1GHz CPU,型號就是這款Athlon 1000。在那個單核時代,頻率是CPU最重要的性能指標,AMD的搶先無疑相當於打了Intel一巴掌。疼不疼另說,臉面確實沒地兒擱。

也許是為了急於雪恥,Intel隨後發布了主頻1.13GHz的Pentium III。可能是忙中出錯急於求成,總之,這款處理器發售後出現了諸多問題,Intel被迫緊急召回,臉面再次被左右開弓啪啪啪。

就這樣,首款1GHz大戰,就這一被AMD兵不血刃地拿下。本來只是一場牛刀小試的試探性動作,一不小心卻被打成了關鍵性戰役。就像李雲龍本意只是要打平安縣城,無意中卻引發了一場百團大戰。

因為介面問題,AMD在消費者眼中還是有著一些不完美,但在絕對的性能面前,AMD又讓大家難以割捨。就是在這種循環往複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AMD處理器在市場中的口碑不斷博得稱讚。AMD有了與Intel掰手腕的產品實力和群眾基礎,一場曠日持久的雙雄之爭拉開了序幕。

性價比之劍嶄露頭角,Intel節節敗退

時間進入到千禧年,這一年除了千年蟲恐慌以外,科技行業最大的驚喜就是AMD終於擺脫了被用戶數落許久的Slot介面,採用Socket A介面的Athlon 750處理器閃亮登場,1.4GHz的主頻,180nm工藝,集成全速256KB二級緩存,最重要的是,價格只有Intel Pentium III的2/3。就像現在的手機玩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那樣,那時候的玩家們,對於CPU每一百個赫茲的提升都會歡呼雀躍,因為這除了意味著那時的我們處於一個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意味著更多在電腦上能夠啟動更多的應用以及遊戲。

更高的頻率和更低的價格。這條其實是AMD被迫走出的定價策略,竟然成為了日後影響AMD十數年發展路徑的關鍵因素——性價比成為了AMD在市場上的主打訴求,並逐漸由此鑄造成一柄利劍,披荊斬棘,無往不利。

儘管Athlon 750的市場表現相當搶眼,但面對當時Intel在入門級產品上的強勢地位,AMD卻顯得辦法不多,無力挑戰。一個很顯性的原因就是AMD當時缺乏相對應的產品。

2000年6月,AMD Druon(毒龍)系列應運而生,這是AMD第一次針對低端市場所推出的品牌,這一次,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因為一根鉛筆,AMD順利拿下了低端市場。

相對於Intel的低端品牌Celeron(賽揚)和高端品牌Pentium III之間的性能差距巨大,Druon與Athlon的最大區別卻只存在於一個64KB的二級緩存,AMD的性價比之劍因為Druon再度鋒芒畢露,輕鬆拿下遠超預期的市場份額。

更加有意思的事,就像前文所言,不知道是AMD的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後來,這顆Druon CPU的小秘密被用戶發現了,發現只要用一根鉛筆(鉛筆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是導電的)在CPU上划上一道,就可以破解成功,讓一顆售價極低的Druon成為性能比肩Athlon 750和Intel Pentium III的高端處理器。

不管如何,從現在的上帝視角來說,我們寧願相信這是AMD的無心之舉,因為讓用戶「有技巧的佔便宜」這事,對於品牌的知名度和口碑來說,是打多少廣告也換不來的。

這是當年AMD留給全世界的DIYER們最甜蜜的禮物,餘音至今繞樑。其震撼程度就像你今天拆開手機,用鉛筆在CPU上劃一道,然後高通710就成為了855,省下多少錢不是問題的關鍵,你親自動手,發掘出一個新天地的喜悅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然而,這份喜悅並沒有維持多久,當強壯如山的Intel覺醒過來,AMD手上可以禦敵的武器只有赤手空拳,哪怕對手揮舞著大片刀而來,AMD也只能拎著拳頭迎頭相搏。這份後來被無數次渲染過的悲壯之情,在今天看來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對應的場景可供回放,但是,你記住,即便血流如注,AMD依然堅持戰鬥,一刻也沒有退去。

2001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Windows XP正式亮相,這款操作系統的經典已經不用再多言了,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再堅持使用。在此關口,AMD也順勢發布了頗有討個口彩之嫌的Athlon XP。

AMD在Athlon XP上加入了此前一直缺位的SSE指令集,還率先支持了DDR內存,但製程工藝依舊維持在180nm,發熱嚴重,在面對Intel 第一代Pentium IIII時還能夠爭一高下,但當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的時候,CPU的工藝製程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AMD發展的頭號難題。甚至在後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AMD不惜血本催生的Global Foundries(格羅方德),不僅沒有讓這個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反而還拖累了它的財務狀況。可以說,一直到今天,壯懷激烈,仗劍天涯的AMD依然一直受困於工藝製程,這也為今天它率先推出7nm產品打下了伏筆——不蒸饅頭爭口氣。

進入到2002年,AMD留給大家「很能打的小強」形象開始一點點消退,儘管Athlon XP的售價十分親民,有著「賽揚價格,P4性能」的美譽,然而這一性能標準距離用戶對於AMD的期待還存在著一些偏差。

無奈之下,AMD再次祭出性價比利器,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是AMD的有意為之。Duron在2003年回歸,作為屏蔽了二級緩存的Athlon XP精簡版,通過簡單的動動手,它就可以恢復到Athlon XP的真身。

所謂送上門的花,不香!此役之後,Duron退出了歷史舞台,一段美好的回憶就此划上了休止符。事實上,從後面看來,這也是整個DIY時代最為黃金的年代,那時候的極客們,為了榨取CPU的性能,從風扇到液氮,衍生出的手段堪比滿清十大酷刑,一些經典的超頻手段至今仍在極客之間口口相傳。

開創64位先河,猛擊膠水雙核

觸底反彈!

在經歷了赤手空拳迎戰鋼鐵巨人的慘痛經歷後,AMD在2003年奮起直追,發布了基於K8架構的Athlon 64。毫無疑問,望文生義也能得知這是AMD首款X86架構的64位處理器,再一次搶跑Intel,首次將64位處理器帶入到家用市場。

不得不說AMD的這次冒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實上,在隨後的兩年里,AMD不僅有隱隱反超Intel市場份額的趨勢,伴隨著Socket 939平台推出, Athlon 64 FX還連續兩年登頂性能寶座。

儘管有評論者指出,AMD Athlon 64之所以成功,是因為Intel第三代P4的失敗。但是這話聽上去確實有些彆扭,等著對手的失誤,然後一擊即中,商場的競爭規則一直不就是這樣嗎?

在後續的競爭中,CPU市場全面進入雙核時代,Intel首發Pentium D,但是因為高發熱和低效能,Intel的這一炮啞火了。再加上有評測人員指出,Pentium D其實是兩個P4用膠水整合在一起的,真假雙核的流言一出,Intel旋即就被市場報以痛擊。

而AMD則趁勢All in押注Athlon 64 X2,依靠K8架構的高效性能,在功耗和性能上均遠遠超越Intel,穩坐高端市場頭把交椅。因為卓越的性能表現,Athlon 64 X2成為了AMD有史以來最貴的處理器之一,卻也是很多玩家朝思暮想的一款處理器。AMD的品牌在這一刻第一次擺脫了性價比的標籤,企穩了在高端市場的行進腳步。儘管如此,但是AMD的性價比優勢仍然得以存留,這已經刻入到了它的DNA中,可以暫時擺脫,但是難以磨滅,因為AMD已經成為了全世界DIY愛好者必須要閱讀的攢機聖經。

開核先鋒,十年一劍

在隨後的十年里,AMD不斷進取,從雙核到四核再到六核,不斷刷新著核心數量,雖然相比Intel,公司體量依然不大,但進取之心仍在,有效利用著多核心與性價比的策略與Intel展開周旋。

就在前不久,AMD成立50周年之際,它發布了第三代Ryzen(銳龍)處理器,採用7nm製程工藝,Zen 2新架構,支持PCI-E 4.0。其中最高端的的Ryzen 9 3900X做到了12核心24線程,TDP功耗卻僅有105W,Intel Core i9-9920X的功耗則高達165W,兩相對比之下,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AMD承諾第三代銳龍將在2019年中正式發售,顯赫的性價比光輝讓競品黯然失色。定位最高端的12核處理器只要499美元,而同性能的Intel則要1199美元。可以想像的是,牙膏廠的再一次尷尬將不可避免的到來。

事實上,性價比這一策略對於AMD來說是真正的法寶,至今都在影響著AMD的市場地位,哪怕在GPU領域,AMD的這一看家法寶也依然屢試不爽,大放異彩。

伴隨著AMD所高舉的7nm大旗,下一代顯卡Navi,也就是AMD Radeom VII也進行了發布,其最引人矚目一是台積電出品的7nm工藝,二是多達16GB的HBM2顯存,對比上一代旗艦RX VEGA 64,頻率提升了13%,顯存容量提升100%,顯存帶寬為上代的2.1倍,單精度提升了12%,直接硬剛RTX 2080Ti。

一廠分兩邊,兩邊剛二廠,從Intel到NVIDIA (英偉達),不管是誰,干就完了!「小廠」AMD就是這麼牛。作為顯卡廠家中CPU最好,CPU廠家中顯卡最牛,AMD這隻「小強」除了有著屢屢上演絕地反擊的實力以外,更讓我們嘖嘖稱奇的就是它那鐵骨錚錚的意志,五十年來都沒變過的「剩」鬥士,未來希望它能從7nm一躍而起,從「剩」鬥士變身為真正的「聖鬥士」,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好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科技 的精彩文章:

魅族Flyme 8海報曝光 最大亮點為快省穩
分析師爆料 蘋果或將在2020年發布iPhone SE 2

TAG: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