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提拔一員大將,為何他一上台就啞了,臨死前又能說話

趙匡胤提拔一員大將,為何他一上台就啞了,臨死前又能說話

公元961年,此前籍籍無名的楊信,突然被宋太祖趙匡胤任命為殿前都虞候(相當于軍委副主席)。但是楊信在上任後不久,突然「暴疾失音」,毫無徵兆地就啞巴了。

不過奇怪的是,在楊信臨死的前一天,奇蹟突然又出現,他居然又能開口說話了,「喑疾忽愈」。當時的皇帝趙光義聽聞消息後,非常震驚,匆忙跑到楊信的府邸探視,「上聞而駭之,遽幸其第」。

楊信見宋太宗御駕親來,只好掙扎著爬起來,老淚縱橫地對趙光義表達了深受隆恩的感激之情,「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這一段臨死前的表白,情真意切,口齒清楚。

這種情況,讓後世充滿猜測。很多人認為,楊信其實並不是真的啞巴,而是裝啞。可是好好的,他為什麼要裝啞呢?而且一裝就是11年。

這事兒,還得從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說起。

公元691年,依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在一次皇家御賜酒宴上,於談笑風生間,輕鬆寫意地就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人的兵權,賞賜給了他們豐厚錢財和豪華府邸,送幾個老哥們兒回家養老。這就是史上聞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奪取了幾個功臣的兵權後,又重新提拔了一批新人掌管禁軍,張瓊就是其中的一位。

趙匡胤之所以看上了張瓊,一來,張瓊不但是趙匡胤的老部下,很早就隨趙匡胤南征北戰,對趙匡胤非常忠心。而且他還曾救過趙匡胤的命,對趙匡胤有救命之恩。

公元956年4月,趙匡胤奉周世宗之命攻取南唐壽州。當時趙匡胤一馬當先,率領水兵乘皮船衝到壽州的護城河裡,城上萬弩齊發,箭矢如雨傾瀉而下,「矢大如屋椽」。眼看趙匡胤即將命喪當場,忠勇的張瓊,奮不顧身地猛撲上去,替趙匡胤擋了一箭。

張瓊身中數箭,其中有一箭射中了張瓊的髀骨,深入骨中無法拔出。張瓊在喝下滿滿一碗酒後,命人破骨拔出箭鏃,而張瓊「血流數升,神色自若」。

二來,張瓊是個猛將,治軍手腕特彆強硬。趙匡胤認為「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啻萬人,非瓊不能統制」,所以,張瓊成了殿前都虞候的不二人選。

但是,正是由於張瓊的性格火爆,又缺乏心機,最終導致他不得善終。

張瓊手下有史珪和石漢卿兩個人,對張瓊的強硬風格特別不滿,經常在趙匡胤的面前打小報告。張瓊也對兩人深惡痛絕,在大庭廣眾之下,稱他們為「巫媼」,也就是搬弄是非的老巫婆。由此,史珪和石漢卿跟張瓊結下了很深的梁子,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

有一次,這兩人又誣告張瓊「擅乘官馬」「背後誣毀趙匡義」、「 納(叛將)李筠隸仆,畜部曲百餘人,恣作威福,禁軍皆懼」等。趙匡胤聽聞消息後,特別害怕張瓊效仿自己,再來一出「黃袍加身」,於是傳令,將張瓊帶到殿前審問。

耿直的張瓊矢口否認。惱羞成怒的趙匡胤,下令石漢卿拿起鐵棍當眾擊打張瓊,幾乎將他打死。

後來,趙匡胤將張瓊下獄,並交給御史繼續審問。張瓊不堪受辱,自殺身亡。

張瓊死後,趙匡胤隨即任命楊信接替他,擔任殿前都虞候這一重要職位。

楊信雖然也是趙匡胤的開國將領,但此人一直籍籍無名,沒有什麼戰功。而且楊信和張瓊有著迥然不同的處事風格,其情商明顯要比張瓊高出不少。

楊信為人小心謹慎,安守本分,不輕易樹敵。憑藉著穩重的性格,他先後擔任了鐵騎軍和控鶴軍的都指揮使,以及賀州刺史。

趙匡胤正是看中了楊信的內斂和安份,才讓他擔此大任,從而避免又搞出像張瓊一樣的鬧心事件。

聰明的楊信,充分吸取了前任張瓊的教訓,上任後不久就「主動」染上怪病,啞巴了。但同時,楊信又不想丟掉已經到手的重要職位。沒辦法,處心積慮的楊信,找來一個能領會自己意圖的書童,替自己發聲。

據說這位名叫玉奴的書童,特別聰慧。只消楊信比劃幾下,或者一個眼神,他就能充分意會主人的意思,並準確無誤地表述出來。

趙匡胤一看,這楊信雖口不能言,卻絲毫沒有耽誤工作,身體也棒棒的。於是,不但給予財物賞賜,「幸其第,賜錢二百萬」,還不斷地對他加官進爵,「乾德五年,改靜江軍節度」「六年,遷殿前都指揮使,改領建武軍節度」。

就這樣,楊信裝聾作啞,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官職還越來越高。直到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仍然對他十分信任,繼續讓他擔任禁軍統領一職。

不過,我們仔細想想,當初的趙匡胤是真不知道楊信裝啞嗎?我看未必,只不過楊信的這種做法,恰好也符合趙匡胤的需求而已。

從本質上說,楊信的裝啞,是封建帝王集權統治下的奇葩現象,它折射出的,恰恰是古代帝王「家天下」思想下,官員的無奈和悲哀。

(參考資料:《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正史記載朱高熾「無疾驟崩」,沒病怎麼會死?朱高熾死因是什麼
何晏幫助司馬懿清洗曹爽同黨,為何最後卻被司馬懿賜死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