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大帝:先攘夷還是先治內?漢景帝的決策其實從沒變過

漢武大帝:先攘夷還是先治內?漢景帝的決策其實從沒變過

在所有歷史劇中,《漢武大帝》大概是最忠於史實的,片頭明確表示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改編創作,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但是,《史記》和《漢書》關於漢武一朝的記載很簡略,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一件事敘述完了,缺乏生動的細節,如果完全按照史書來拍,那電視劇根本沒法看。

為了讓電視劇具有可看性,編劇不得不在史實框架中填充具體的內容,使之血肉豐滿。而為了營造戲劇張力,適當的加入自己的創作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今天開始,我決定和大家一起重溫《漢武大帝》,以電視劇為契機重新審視那段風雲變幻、影響千秋萬代的歷史,感受西漢王朝不一樣的氣質。

第一集開篇(除去漢武帝和司馬遷對話的部分),匈奴偷襲雲中,擄掠漢朝的子女玉帛。漢景帝得報後,緊急召見御史大夫晁錯,商量國策。

晁錯雖然不是丞相,但極得漢景帝信任,每遇大事總是第一時間和他商量。漢景帝的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表明他決心還擊,將軍們的腳步聲更加重了這種緊迫感。

然而,晁錯卻持不同意見,反覆說明國內的藩王才是心腹大患,如果貿然出兵匈奴,以吳王為首的藩王必將乘虛而起,甚至取而代之。

漢景帝一下子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感嘆晁錯和賈誼當年為何沒在北方封一兩個王。晁錯承認這是當時決策的失誤,現在必須糾正,也就是採取削藩。

這裡稍微有點不嚴謹,分封諸王的安排不是賈誼和晁錯所能決定的,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劉邦建立漢朝後,迫於形勢,採取了半封建半郡縣的制度,給自己和後代挖了一個不小的坑。為了填坑,劉邦坐穩天下後不惜大殺功臣,消滅了除吳芮之外的異姓王。

異姓王解決後,同姓藩王的問題在經歷兩代傳承之後凸顯了出來,尤其是漢景帝和吳王劉濞有著極深的過節,當年可是親手打死了人家的兒子啊。

晁錯的意見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攘夷先須治內。到底是先攘夷,還是先治內,這是中國歷代統治者遇到內憂外患時最為頭疼的問題,近乎無解。

其實,攘夷和治內到底哪個為先,並沒有絕對答案,需根據當時的形勢判斷。應該是誰的危害更大,先解決哪個,取決於最高統治者的權衡。

正史記載中,關於攘夷和治內的重要性,漢景帝其實一直都以治內為第一要務。

漢景帝繼位後,繼續執行父親的和親政策,與匈奴保持了相對和平關係,匈奴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入侵。《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匈奴只是時不時的騷擾邊境,而藩王卻佔據了漢朝將近四分之三的疆域,一旦處理不好,漢朝將成為第二個東周。在沒有解決藩王前,漢景帝是不會對匈奴大規模用兵的。

電視劇中,為了營造戲劇衝突,漢景帝一開始是準備還擊的,並召集將軍制定反擊計劃。關鍵時刻,晁錯抬出了漢文帝的遺詔,生生將漢景帝的戰意壓了回去。

這段情節雖然沒有見諸史冊,也和正史記載存在一定衝突,但符合人之常情。

對於漢王朝來說,和親始終是一件不光彩,甚至是屈辱的事兒。當匈奴對邊民燒殺擄掠時,氣頭上的漢景帝或許動過還擊的念頭,但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

況且,《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的主線集中在漢王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上,編劇將這種情緒波動通過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也是一個不錯的安排。

總而言之,《漢武大帝》雖然存在很多虛構情節,甚至出現和正史相悖的地方,但框架上是符合史實的,對人物的刻畫也遠比史書生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太原王氏:真正的王者之後,天下王氏最早的故鄉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