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張建偉:被誤解的比較政治學

張建偉:被誤解的比較政治學

比較政治學是政治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其重要性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及「擴大開放」等重大外向型戰略的實施而日益凸顯對不同國家的比較研究不僅是創造理論知識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政策諮詢的重要途徑。然而,與政治學的其他分支相比,比較政治學在國內的發展相對落後,不僅缺乏具有廣泛共識性的知識體系,甚至在學科的邊界這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取得共識,因此亟須廓清比較政治學的學科邊界、明確比較政治學的學科定位。

誤解一:比較政治學就是政治學

北京大學潘維教授認為,「比較政治學就是政治學」,「現代的政治學就是比較政治學,比較政治學就是現代的政治學」。其理由有二:首先,現代政治學的主流是實證導向的「政治科學」,而「政治科學」本身就蘊含著比較的方法,通過跨時空的比較來解釋政治現象的因果關係及其過程機制;其次,在政治學諸分支學科中,比較方法(跨國比較)都已得到應用,可以說覆蓋了政治學的全部領地,以致「比較政治」只是一種通貫性的研究方法而非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

僅從方法來看,比較政治學確實有「被消融於整個政治學,甚至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消融於整個社會科學」的命運,因為「一些最重要的比較研究方法屬於整個社會科學,而不僅僅是政治科學」。從西方來看,隨著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研究方法上的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概念化與操作化、數據收集與分析、得出結論等已成為標準的知識生產流程。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門學科之間的邊界也逐漸變得模糊。但問題在於,目前在中國政治學界,由於研究的「科學化」程度還不高,比較方法的運用尚未成為大多數政治學者的自覺意識。在此前提之下,將比較政治學與政治學等同,會進一步遮蔽本就邊緣化的「科學化思維」與「比較意識」,使學者(及學生)以為「政治學原理」與「比較政治學」是一回事,從而形成知識上的盲區。

誤解二:比較政治學就是國別(政治)研究

不少學者認為,比較政治學就是對本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進行的國別研究,即收集單個國家的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描述與分析。國內外不少的比較政治學著作都屬於此類,其重點在於向讀者介紹國外的政治常識,如某國的政府體制、選舉制度、國家結構形式等。以美國政治學為例,除美國政府與政治的課程之外,其他國別課程統統歸入比較政治學之中。

實際上,比較政治學與國別研究「並不是一回事兒」,國別研究與比較政治學不僅在研究人員上存在歸屬差異,而且研究對象並不完全重合。大多數國別研究者可能不只研究一國政治,還研究其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各方面。而僅就政治研究來看,大部分國別研究尚停留在對政府機構的描述層面,缺乏以政治過程為導向的問題意識。比較政治學則需要運用嚴格的比較方法,將不同國家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對其政治主體、政體制度、政治過程之間的互動模式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換言之,國別研究只是為比較政治學提供了可供比較的素材和資料,如果缺乏對比較方法的自覺應用,單純的國別研究很難真正稱得上是「真正的比較政治學」。

誤解三:比較政治學就是國際關係學(或國際政治學)

對於剛剛接觸比較政治學的學生來說,容易將比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或國際政治混淆。乍看上去,這兩個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外國政治」。不可否認,在現實政治世界裡,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常常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將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聯繫起來分析,一直是許多優秀學者所堅持的學術立場。其基本進路有二:其一,將國際因素作為因變數,以此來解釋國內政治現象(諸如政體形成、政策偏好等);其二,將國內政治的博弈過程,作為解釋國家間互動行為的動因。

然而,儘管比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在研究對象上有諸多重合之處,但兩者在問題意識、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國際關係主要研究的是國家間的互動關係與行為,諸如國家間的戰爭、外交、結盟等,其基本行為主體是跨國組織與國家組織;比較政治學主要是對發生在各個國家內部的政治現象進行跨國分析。例如,同樣研究英國和日本,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可能主要關注英日間的政治、經濟互動關係,比如20世紀初期的英日同盟得以建立的原因、影響等諸方面問題;而研究比較政治學的學者更感興趣的問題或許是,同樣是君主立憲制模式,為何兩國君主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力。

誤解四:比較政治學就是比較政治制度

在中國目前從本科到博士的政治學專業培養方案中,比較政治制度都是一門核心的專業課程。從研究對象來看,比較政治制度與比較政治學有諸多共同研究對象,如國家、政府、政黨等,因而很多學者認為比較政治制度就是比較政治學。就國內而言,大部分冠以比較政治制度的教科書或著作,其內容只是對國外政治制度進行描述和介紹,在內容編排上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按照政治制度的內部結構進行介紹,如按照憲法、國家元首、議會、行政機關、法院、政黨等,對各國政治制度加以歸類總結。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曹沛霖、陳明明、唐亞林主編的《比較政治制度》、華中師範大學主編的一套比較政治制度系列圖書,包括《中外代議制度比較》《中外選舉制度比較》《中外立法制度比較》《中外行政制度比較》《中外司法制度比較》《中外政黨制度比較》等。這類著作的準確名稱其實應該叫作專題政治制度彙編,並沒有提出明確的問題意識並運用比較的方法。其二是按照不同國別進行介紹,如按照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順序,以此對各國的政治制度進行詳細介紹,代表性著作包括田為民、張桂林所著的《比較政治制度》,常士誾主編的《比較政治制度》等。這類著作實際是各國政治制度彙編,同樣缺乏明確的問題意識與比較方法的運用。

比較政治學並非是對比較政治制度的簡單重複,兩者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簡單來講,比較政治學不滿足於靜態地描述政治制度,而是試圖從比較的視角研究政治運行機制與運作邏輯,是政治制度、政治行動者與政治過程三位一體的統一過程。美國政治學家西德尼·維巴在20世紀60年代總結當時美國比較政治學所說的一段話,可以看成是比較政治學與比較政治制度之間的區別:「比較政治學的革命,始於一系列果敢的原則:超越於描述的層次而轉向以問題為導向的理論探索;超越於單一案例而轉向多案例比較;超越於正式的政府機構而轉向政治過程;超越於西歐而轉向亞、非、拉國家。」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破繭成蝶飛向更廣闊的學術天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