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黔東南最美梯田,82歲老人插秧,珍惜粒粒皆辛苦的糧食

黔東南最美梯田,82歲老人插秧,珍惜粒粒皆辛苦的糧食

黔東南從江旅遊,當地司機師傅推薦我們去加榜梯田看看。到了從江縣加榜鄉加車村時,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層層梯田,泛著銀光,從高山往峽谷延伸,高低錯落,線條分明。大地線條,繞繞彎彎,將大山繞了一彎又一彎,大氣磅礴。82歲老人,白髮蒼蒼,在梯田插秧,種水稻,辛勤耕耘。老人微駝的背影,提醒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粒粒皆辛苦!

提起梯田,一直認為雲南元陽梯田與廣西龍勝梯田,頗為壯觀。而貴州黔東南從江縣月亮山腹部的加榜梯田,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超過想像。一壟壟,一片片的梯田,自上而下,與大山、峽谷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氣勢磅礴的梯田,是當地苗族祖先的傑作。他們地處深山,沒有平整的田地。但智慧的先民,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坡建家園,依山勢而開墾梯田,種植水稻。 遠遠望去,壟壟梯田,波光粼粼,苗寨好似在水中央,一座座木樓點綴梯田,一彎彎梯田映襯家園,構成如詩如畫的風光。

經過祖先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形成了氣勢恢宏的田園。在遊人眼裡如詩意的風景,卻是苗族人民祖祖輩輩辛苦的耕耘地。

時下正是耕種的好季節,人們忙於犁田、撥秧、運秧、插秧。犁田,大都是牛耕田,有的梯田呈垂直狀態,通往每丘梯田的,只有田埂小路,上下距離有千米。

看到唯一一位村民用耕田機犁田,但他是怎樣開到田間的呢?他說,跟他老婆一起抬下去的。我們空手走路,都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慢慢移;可想而知,他們卻是負重上下,如此艱難。

辛苦並不是犁田這一項,運秧,也是非常耗體力的活。村民田裡撥秧,挑上公路,用摩托車運,再挑到田頭。連環運輸,路途遙遠,費時費力。

村民的水田,並不是在一起,東頭幾壟,西頭幾丘。村民從東到西,從公路到田埂,再從田埂到山旮旯,一路艱辛。

有的村民,前一天下午就撥好秧,運到家裡。次日凌晨,再挑到梯田,開始一天的插秧。為了節省時間,村民帶上竹籃,裡面有早晨燒好的糯米飯,中飯就在田裡解決。當地人以糯米為主食,梯田種的上百種原始糯稻,田裡同時養鯉魚及鴨子。稻魚鴨共存,這種智慧的古老體系,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勞作的村民,很多都是老年人。一位老爺爺,白髮蒼蒼,腰系鐮刀籠,頭頂烈日,面朝土地,彎腰插秧。問老人多大時,老人用手勢比劃說,82歲。真沒想到,年過八旬的老人,動作仍然嫻熟,左手分秧,右手插秧,配合默契。身後的水田,泛起圈圈波紋。

而一位70歲老奶奶,水深沒過腳膝蓋,而她卻是右手拿秧苗,左手插秧。每移一步,用力撥出腳,拍拍膝蓋,告訴我們,有點痛。或許有風濕,長時間泡在水裡,形成的傷痛。老奶奶早晨5點半,就開始插秧,上午10點,已經完成三丘田。

一位挑秧老人,或許太累,站在路邊休息會,用草帽當扇子,清涼片刻。老人身後的梯田,層層疊疊,與遠山、村寨、藍天、白雲,組成了田園山川畫卷。

耕種辛苦,而等到收割的季節,村民也是從山下挑到山上,那更艱難。一擔擔糧食,挑過一道道山路。月亮山,山路十八彎,彎彎都是村民的汗水。

黔東南從江縣加榜梯田,欣賞自然與人類和諧之美,感受大山深處苗民的辛苦勞動。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詹愛玉 的精彩文章:

TAG:詹愛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