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史上最名不副實的兩位「聖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中國古代史上最名不副實的兩位「聖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開門見山,這兩位「聖人」就是商周交替之際的伯夷、叔齊。

孔子推崇他們是「古人賢人」,儒家推崇他們「仁孰大焉」,司馬遷還專門為他們立傳稱頌,韓愈更是對其推崇備至。不過在小編看來,他們根本不夠資格稱聖,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好人。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他們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四件事情就知道了。

我們先來看第一件。

話說孤竹國君主墨胎初有三個兒子,伯夷是老大,老二叫亞憑,叔齊是老三。最初墨胎初是打算立老三叔齊為繼承人的,可還沒等他正式下詔書確定就一命嗚呼了,所以按照當時的禮儀規矩,理應由老大伯夷接班。可伯夷認為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由叔齊來當這下一任國君。

叔齊對此則認為如果自己真當了下任國君,對兄弟則不義,從禮制上也說不過去,所以兩人就一直你推來我推去的,搞得這國君之位就和燙手的山芋一樣,最後兩人同時離開了孤竹國。他們這一走,原本最沒希望的老二亞憑就被國人推舉為了新的國君。

這搞到最後,最沒有本事的反倒去當了國君,下面的老百姓是不是要受苦了?所以我們的毛主席就曾評價二人說,他們非但不賢能,而且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還不負責任,只會開小差逃跑,實在沒啥可稱頌的。

接著我們再看第二件。

當時商紂王派了一個使者團去周朝,團長是紂王的哥哥微子,成員有膠鬲、伯夷、叔齊人等。誰知後來微子和膠鬲被周武王給策反了,成了周朝在商朝的間諜,伯夷和叔齊倒是骨頭硬,沒同意。可雖說他們沒同意,但卻也沒有告發微子和膠鬲,這算啥?兩邊都不幫,中間派。

中間派有啥價值呢?根本沒啥價值,有你沒你一個樣。

再來看第三件事。啥事兒呢?阻擋周武王伐紂。

他們兩人明知商紂王殘暴不仁,卻以臣子不能伐君主的理由進行阻擋。他們對武王說:」你父親剛死,屍骨未寒,你就輕易動刀動槍,這算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公然去動武殺害自己的君主,這算是仁嗎?「典型的書獃子形象啊,陣前動搖軍心,氣得武王差點兒就殺了他們。得虧姜子牙幫忙,這才逃過一劫。

你說你們既不能勸商紂王改惡從善,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只是單純的勸說武王不能以臣子身份征伐君王,有意思嗎?有意思嗎?

最後再來說說這第四件事情,絕對的死腦筋,不開竅。

後來周武王沒鳥他們,伐紂成功,伯夷和叔齊感覺臉面上掛不住,發誓誓死「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上靠吃野菜為生。這天天吃野菜,身子骨能硬朗到哪去?可偏偏在這節骨眼上又遇到了個催命鬼。

話說某天有位名叫王摩子的人進山遊玩,碰巧遇到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挖野菜,於是就說:」你們不是發誓不吃周朝的食物嗎?可為何又要隱居在周朝的大山中,吃周朝的野菜呢?「兄弟二人聽罷,無言以對。確實啊,人家說的在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便是野菜,那也是周朝的。兄弟二人打這之後就連野菜也不吃了,最終活活餓死。

是,餓死雖有氣節,牛X,可這有啥用呢?遇事不知變通,是利國還是利民呢?

所以說,說伯夷和叔齊是聖人,過啦,可以說他們是好人,起碼是和平愛好者,可這樣的好人,對於社會的進步沒啥作用啊,最後就連自己的性命都做了無畏的犧牲。

跟這哥倆類似的還有一人,那便是孔子的弟子顏回,基本上也是沒有生活能力的主,雖說氣節可嘉,什麼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最後呢?還不是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了。

還記得《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劇中的一句歌詞吧?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喏,伯夷和叔齊就是最好的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優秀的馬夫,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大秦帝國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