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我國古代有一項制度被外國人佩服,此制度就是「科舉制度」,外國學者認為科考制度在古代既解決了國家人才問題,又解決了平等問題。因為沒有門第之分,誰都可以通過這條路成為朝廷官員,而光宗耀祖。


發展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隨著歷史發展,統治階層為了鞏固其統治,不得不面對人才問題。秦漢之前,國家統治者要用人,就實施分封制,由執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屬民分給宗室、親族及大臣,這就形成了我國古代春秋諸侯國分立的局面,後來這些分封的官員,割據一方成為霸主,破壞了國家大一統的局面。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秦漢之後,雖然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分封,但皇帝的兒子、親族照樣能分封。王朝要發展,總要有人才幹活,親族分封只是為防止異姓王作亂,這是劉邦的打法。那麼劉邦建漢朝後,如何選拔人才,兩漢時期實施的是察舉和徵辟,所謂的「察舉」就是由大臣和地方官經過考察後,向朝廷推薦人才,也叫「薦舉」。所謂的「徵辟」是指高官認為自己的屬下或者門客有一定才能,就向皇帝推薦。雖然這種制度比分封制有進步,但時間長了必然造成任人唯親的問題,誰都想推薦自己的人。因此東漢出現「朋黨」也不足為怪了。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時,他也意識到人才選拔的弊病,因此曹操曾提出過「唯才是舉」,曹丕即位後,為了實現曹操選拔人才的目標,曾在州、郡設中正官,主要考察人才,那時就把人才分為九品,按品級向各州縣推薦。但這種選官分品,誰的門第高就是上品,就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所以曹操只是提出一個目標,真正有才能的人並未選拔上來。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到隋朝時,針對以前選官存在的問題,隋文帝施行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到了唐朝科舉制有了進一步發展。科舉制的優勢在於杜絕士大夫階層其後裔當官的問題,對普通百姓敞開當官的大門。不過老百姓讀書的畢竟是少數,最初這種問題並未改觀。

從考試內容看,隋朝注重策論,也就是針對經義及政事寫成的論文。這是一種進步,否則沒有衡量高低的標準。唐朝時重視明經、進士兩科考試,明經考經學,進士考詩賦。明經內容從九經中出。所謂的「九經」就是三禮、三傳、易、詩、書。

考試方法用貼括也叫「貼經」,我在之前文章介紹過,就是經文原文的填空題。而明經不要求寫文章,只要求背誦寫出經書的注釋即可,可見唐朝科考要容易些。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唐朝科舉考試方式使用時間長了,考生摸到了門道,只要將經文背誦熟練即可,沒有什麼科技含量。

到了明清朝就流行起八股文寫文章,既要引經據典,還要有解釋,有自己的觀點,這就相當於論文。雖然與唐朝有聯繫,但八股文成為真正科舉考試的「重頭」。


源頭

那麼誰發明的「八股文」?八股文只是一種文體,古來有之,並非誰發明,只能從源頭上找。

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一個重要文體,考察是文字功底、理論功底。此項技能,並非明清獨有,如果推算起來,是王安石推行的一種考試技能。都說「熙寧變法」失敗了,但王安石力主的八股文卻一直保持到清朝滅亡。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改革家,而且又是文學家,此人也通過科舉考試而為官。他兩次出任宋朝丞相,就是為宋神宗改革服務。王安石改革的內容很多,既有稅,也有農田水利及軍事建設等內容,同時在科舉考試上,王安石認為宋朝沿用唐朝的制度,在科舉考試上的詩賦,主要是講究文辭並不實用。他向宋神宗建議應該復興古代讀經取士的方法,把詩賦取士改為經義文章取士,用文章來解釋儒家經典,以文章的優劣決定選誰當官。

表面上看考經義文章是「復古」實際上是一次變革,當時王安石的建議,受到朝廷很多人爭議。蘇軾主張詩賦,只有王安石堅持經義。王安石畢竟是丞相,宋神宗同意了他的意見,下詔書鼓勵興辦學習,教授經學,對唐朝的貼經、詩賦取士進行了批評,認為「執經藝者專於誦數,趨鄉舉者狃於文辭」。按理說,宋神宗說話了應該好施,但在宋朝對待文臣太寬容了,蘇軾依然堅持他的立場不放,還與王安石進行一番議論。此議論對後來的八股文影響很大。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蘇軾認為:「得人之首,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吏、皂隸,未嘗無人,雖用今之法,臣以為有餘;使無知人之明,無責實之政,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矣。

時有可否,物有興廢,使三代聖人復生於今,其選舉亦必有道,保必由學乎?且慶曆間嘗立學校矣,天下以為太平可待,至於今惟空名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而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養游士,置學立師;以又時簡不帥教者,屏之遠方,徒為紛紛,其與慶曆之際何異?至於貢舉,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欲變經生貼、墨而考大義,此數者皆非也。

夫欲興德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審好惡以表俗,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弊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詩賦、論策均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近世文章華麗,無如楊億。使億尚在,則忠清鯁亮之士也。通經學古,無如孫復、介石,使復、石尚在,則迂闊誕謾之士也。矧自唐至今,以詩賦名臣者,不可勝數,何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宋史)。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為什麼要把蘇軾這段話原文拿出來?因為蘇軾說的有理有據,如果宋神宗聽了蘇軾的話,根本就不會存在所謂的八股文。天下科舉考試也不會那麼難了。

王安石不虧為大家,他反對置學立師,反對用經書束縛人才的思想。他認為天下的人才,並不一定通過學校讀書,可根據他的真才實學錄用。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蘇軾觀點也有可取之處,但受到前世影響太深。與王安石的思想還有一定差距,王安石提倡興學、立師、授經,就是「化民成俗」。當宋神宗問王安石對蘇軾有何意見時,王安石說:「今人才乏少,且其學術不一,異論紛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若謂此科嘗多得人,自緣仕進別無他路,其間不容無賢,若謂科法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

王安石以丞相之位說這番話當然要比蘇軾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還是他的意見的確符合宋神宗的要求,因此,王、蘇之爭,最終王安石的建議得到宋神宗及大多數大臣的認可和支持。因此八股文的源頭是王安石,但此源頭總被歷史遺忘。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弊病

王安石主張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其實就是為了宋朝多選拔一些人才,但王安石卻不知道他的這一措施,其實是毀壞了人才。王安石在後來實施中他有所感觸,他曾後悔的說:「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也。」(陳師道《談叢》所記載)

王安石對科舉考試的改革,為明清八股取士開闢了道路。八股文內容主要是釋義儒家學說,與王安石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從宋神宗變革科舉考試一直到清朝,以經義文章取士一直沒變。

王安石的這一改革後,文章成為考取功名的主要手段,宋至清都沒變,變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八股花樣,也稱為八股程式。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宋朝科舉考試的經義文章保存下來的很少,不過《四庫提要》提到張才叔(張庭堅)的《自靖,人自獻於先王》是當時八股文典範之作。

張庭堅這篇經文出自於《尚書·微子》,這裡所說的「靖」是謀劃的意思,題目就是說殷紂王昏亂殘暴,他的同母兄弟微子,他的兩位叔叔箕子、比士,各有其志,用不同辦法表示忠於先王。微子出走,後來降於周,封於宋。箕子成為奴隸,比干被殺。 這三人被儒家所推崇。

從內容上看,宋朝人經義文章的程式化已經形成,與明清時的八股文並沒有多少區別,宋人在文章結構上,以及破題、入題等程式化文字,文字更為散式,沒有多少約束。此後明清八股文就不一樣了。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宋朝推行八股文時,當時一些考生為取悅考官,常常寫一些爭奇鬥豔的文字,而且還大量使用對偶排比句。清朝人錢大昕說:「宋熙寧中以經義取士,雖變五七言之體,而士人習於排偶,文氣疏暢,而兩兩相對,猶如故也。」梁章鉅在《制義從話》中曾列舉了宋朝人用排偶的文章。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舉例。但宋朝的經義文章一出現,特別是排偶舒暢的文字出現,就為明清時的八股文奠定了方向。

古代科舉考試難不難?只八股文你就不會寫,900年前源頭總被遺忘

八股文很難寫,特別是寫出華麗文章,讓皇帝和考官喜歡更難,需要有很深的儒學之功,而且有較強的古文駕馭能力才能寫成。因此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很難,寫不好八股文想被錄取,比登天還難。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總統上任4年與中國建交,堅持對華友好,為何在位38年主動辭職?
蘇聯紅軍之父,後被蘇聯拋棄,他的影響力為何在南美「開花」?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