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蜀:《中國版刻圖錄》《圖畫見聞志》訂補及其他

徐蜀:《中國版刻圖錄》《圖畫見聞志》訂補及其他

《中國版刻圖錄》(以下簡稱《圖錄》)之《圖畫見聞志》提要曰:

「《圖畫見聞志》 宋郭若虛撰 宋刻本 杭州 圖版五六匡高一九·六厘米,廣一三·九厘米。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書分六卷。前三卷元人寫本,校明刻本時有異文,蓋出另一宋本。後三卷爲宋刻本,與明刻本行款悉合,紙皆羅紋闊簾,疑是陳宅經籍鋪刻本。序目補闕,出明人秦四麟手。黃氏士禮居舊藏,百宋一廛賦著録。四部叢刊印本,即據此帙影印。」

這段提要寫的極好,言簡意賅,道出了該書四大亮點:1前三卷系元寫本(比宋刻本還稀少);2元寫本抄自另一宋本(更珍貴了);3明翻刻本證明,後三卷為宋陳宅經籍鋪刻本;4秦四麟補寫《序》《目》。但圖版只用了卷四一葉(宋刻本),實在太少。起碼卷一的元寫本要上一幅圖,明翻刻本目錄尾葉有「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行」一行文字,系刻印者的標誌,此葉也應該選用。再有,秦四麟為明代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所抄寫古籍,藏書家爭而藏之,有「秦抄」之說。其「致爽閣」抄本,與「毛抄」(毛晉汲古閣抄本)、「馮抄」(馮舒、馮班、馮知十兄弟抄本)和「錢抄」(錢謙益絳雲樓抄本、錢曾述古堂抄本、錢謙貞竹深堂抄本)並為四大著名抄本(引自網路)。據此,該書之《序》《目》亦應上一幅圖。如上所選,方可謂完善。

又,從《圖錄》的體例看,著錄為「宋刻本」,沒問題。然而,《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目錄》的著錄則有很大的問題:

「《圖畫見聞志》六卷,宋郭若虛撰。宋刻本[卷一至三配元抄本],黃丕烈跋。二冊,十一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該書只有一半正文是宋刻本,如果算上序、目錄,宋刻本不足一半,為什麼統稱其為宋本,且僅著錄宋本的行款?《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目錄》及其他一些古籍目錄,甚至宋刻佔比更少的古籍,統稱為宋本的也不在少數。如《王黃州小畜集》,宋刻本只剩三分之一強,等等。若為宋版書目錄,這樣著錄尚可,一般的古籍善本書目則不該如此。

因各種原因,不少宋刻本到元明時期已殘缺不全,為其配補者大多為明清(清代居多)時期的藏書家和學者。明清距宋相對較近,與殘缺古籍有關的文獻資料遠比今日豐富,配補起來比較容易。所配缺卷的來源大致有三類,一是其他宋刻本或元刻本、元抄本;二是影宋刻本、影宋寫本;三是直接或間接源自宋本的明清刻本、抄本。明清時期宋本書日益為人們所重視,興起了影刻影寫宋本書的熱潮,汲古閣是其中的佼佼者,黃丕烈、顧廣圻等許多藏書家和版本學者,亦參與其中。故大量宋本殘缺之書,使用這些影刻影寫本補齊。明清時期不少宋元本、據宋本刻寫之本,今日已經失傳,全賴那些配補卷才保存下來。這樣,在一般按照朝代劃分類別(如宋刻、原刻明刻、清刻等)的版本之外,又產生了一個全新的門類----「配補本」。

明清以來形成的,以宋本書為中心的配補多版本古籍,已嬗變為嶄新的古籍版本,且數量眾多,理應受到古籍版本學者和古籍編目者的重視。然而以往的古籍圖錄均不重視配補卷,從不登載它們的書影,文字解說也一筆帶過,甚至不置一詞。善本書目著錄時也以宋本為中心,忽略其它版本。這種做法源於人們的「佞宋」情結, 沒有用全局的眼光去審視中國古籍發展史。

上述做法,從保存古籍原貌的角度看,也有問題。我曾將古籍的原貌分為初始狀態的原貌和現存狀態的原貌,前者系古籍初刻時面貌,紙白字黑,版面乾淨漂亮;後者是指歷經千百年後,古籍的紙張泛黃,墨色變淺不勻,書葉出現污漬,甚至破損,其葉面從黑白分明的單色圖像,變成層次豐富的彩色畫面。上述劃分因古籍書葉的變化而言;古籍流傳中,整卷缺失後補齊者,也是變化後形成的「現存狀態」的原貌,同樣要重視和保存。

圖1 元抄本《圖畫見聞志》卷一

圖2 宋刻本《圖畫見聞志》 卷四

圖3 明翻刻本《圖畫見聞志》版本標識

圖4 秦四麟補寫《圖畫見聞志》序

圖5 秦四麟補寫《圖畫見聞志》總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白奚:老子的生活智慧與現代社會生活
段清波:秦始皇陵考古的新認知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