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在滬揭曉十部「文華大獎」劇目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在滬揭曉十部「文華大獎」劇目

由文化和旅遊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6月2日晚落下帷幕。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藝術節組委會主任應勇宣布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致辭,副市長宗明出席。

閉幕式上,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獲獎名單揭曉。經過激烈角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話劇《谷文昌》《柳青》、秦腔《王貴與李香香》、豫劇《重渡溝》、蘇劇《國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國》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萬曉慧、王平、由長平、陳素琴、周虹、梁偉平、曾小敏、劉丹麗、曹舒慈、雷佳榮獲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李群、周慧琳、宗明和藝術家代表為獲獎者頒獎。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優秀組織單位獎。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將於2022年由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舉辦。閉幕式上舉行了中國藝術節節旗交接儀式,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舉辦地代表宗明將中國藝術節節旗交還李群,並由李群交給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舉辦地北京市代表、副市長王紅,天津市代表、副市長曹小紅,河北省代表、副省長夏延軍。

中國藝術節節旗交接儀式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以「逐夢新時代——向國慶獻禮,向人民彙報」為主題,堅持「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節宗旨和「精品、惠民、節儉、可持續」的辦節原則。

藝術節期間,51台優秀劇目奉獻了102場精彩演出,10餘萬觀眾走進劇場觀看,近1200件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集中展示,700餘家機構攜1100餘個演藝作品和5700餘種文創產品亮相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84個群眾文藝作品參加第十八屆群星獎決賽,56場公益惠民演出在上海16個區上演,惠及百萬上海市民,更有近億人次觀眾通過演齣劇目網路直播、「雲上群星獎」等參與到藝術節中。

附:十部「文華大獎」獲獎劇目介紹: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

《永不消逝的電波》取材自「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是綜合舞蹈的藝術形式和隱蔽戰線的題材內容進行的一次藝術探索與實踐。歷經兩年多的選題孵化和研討論證,一百五十餘天艱辛而緊張的排演,作品最終舞台呈現在創作理念、舞蹈形式、敘事結構和美學風格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探索和實踐,引領當代中國舞劇觀念的更新換代,演員們的表演貼近人物靈魂,情感演繹淋漓盡致,所傳遞出來的信仰、信念以及奉獻、犧牲精神,深深感動和感染著享受當下幸福生活的每一位觀眾。

舞劇《天路》

國家大劇院

以「青藏鐵路」為創作背景的現實題材舞劇,將青藏鐵路興建、停建、復建的現實歷程與西藏地區人民精神之路的訴求作為舞劇的兩條線索,著力展現一個「築路」與「心路」交織前行的故事。舞劇圍繞漢藏民族團結、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講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堅守築路的動人故事,以真摯動人的現實題材再現了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的民族情、戰友情、姐弟情、母子情,還原了雪域高原上鐵道兵執著堅守的築路歲月。

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

內蒙古藝術學院

全劇講述發生在五十多年前內蒙古草原龍梅和玉榮鬥風雪護羊群驚心動魄的感人故事。作品一方面將蒙古族的舞蹈藝術、民族音樂藝術、蒙古族服裝和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舞劇的創作當中,使整個劇目飽含著大草原的空靈與生機,視聽上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衝擊力。同時,作品力求突破和創新,在藝術結構上,用「第一課」和「第二課」的形式,展現兩代人的心靈碰撞和情感交融,以當代視角與多重空間的表現手法,把今天的課堂和當年的草原這兩個並無直接關聯的場景,寫意般對接起來。

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

山東省青島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

《馬向陽下鄉記》根據同名熱播的電視劇改編,聚焦精準扶貧的時代題材。主人公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到偏僻鄉村大槐樹村擔任第一書記,發誓要讓家鄉脫貧致富。然而事與願違,他的滿腔熱忱,卻受到以劉世榮為代表的宗族勢力的冷嘲熱諷。童年的夥伴,現在的村主任李雲芳不但不幫他還想撂挑子辭職。就在他束手無策的時候,在老黨員太奶奶的鼓勵下,他找到了解決困難的鑰匙。最終,馬向陽用一顆赤誠的心巧妙的化解了重重矛盾,凝聚了村民的心,大槐樹下的鄉親們脫貧致富過上美好生活。

話劇《谷文昌》

中國國家話劇院

《谷文昌》以谷文昌擔任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期間,為實現美麗東山的「夢想」為主線,歌頌谷文昌「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堅定信仰、公僕情懷和擔當精神。《谷文昌》在創排期間,演職人員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先後8次奔赴東山縣創作採風,走遍東山224平方公里土地,劇本歷經20餘次修改。導演白皓天認為:「話劇《谷文昌》力求選取新的角度和素材展現人物,也只有深刻挖掘人物背後的故事,才能還原一個真實的谷文昌。」谷文昌的大兒子谷豫閩曾兩次觀劇,他說:「這部劇很真實,很感人,演得栩栩如生,感覺父親母親又回到了家人身邊。」

話劇《柳青》

陝西省西安話劇院有限責任公司

《柳青》真實再現柳青為創作《創業史》毅然辭去縣委副書記職務,舉家搬遷,紮根長安縣皇甫村14年的經歷。藝術家、黨員幹部、農民,這三種身份在柳青的身上完美結合。為用文學記錄中國的山鄉巨變,柳青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農民。最可貴的是,他沒有忘記黨的幹部身份,親身參與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同事們工作中遇到難處,聚到柳青家求主意;老鄉遇到愁心事,愛蹲著與柳青掏心地談上一陣。他不僅關心鄰居家養的雞下軟殼蛋的問題,還身體力行研究牲口飼養方法,編寫《耕畜飼養管理三字經》。

秦腔《王貴與李香香》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

《王貴與李香香》通過採用交響合唱與傳統戲曲相結合的手法,實現了傳統和現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效對接,做到革命題材作品的詩意表達、地方戲曲劇種的當代表現。作品巧妙地以唱詩班、舞蹈隊來講述環境,烘托氣氛,運用西部獨有的信天游、花兒等民歌小調抒發人的情感,細緻入微地刻化每一個人物,打造一部風格迥異的西部民俗風情劇。劇中多採用陝北民歌「信天游」及西北富有民族特色的「花兒」的演唱手法,在新詩的韻味中體現秦腔藝術特色。信天游與花兒是西北地區的民歌曲式,自由靈活,表現力強。

豫劇《重渡溝》

河南豫劇院三團

《重渡溝》根據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副鎮長馬海明的真實事迹創作而成。馬海明具有前瞻意識,在當時大多數人還沒有覺悟的情況下,最早把重渡溝的美、旅遊開發、精準扶貧三者有機結合起來。1996年,馬海明主動請纓牽頭開發重渡溝景區,他歷盡艱辛、排除萬難,3年後終將一個窮山溝開發成遠近聞名的旅遊景區。與歌頌人民公僕形象的同類劇目相比,《重渡溝》加入喜劇元素,為正劇帶來不一樣的色彩。馬海明性格幽默、辦事執著且多才多藝,因此《重渡溝》與該團前作《村官李天成》《焦裕祿》的風格有很大變化,既詼諧生動又不失深情。

蘇劇《國鼎魂》

江蘇省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

「國要像個國,方能配得鴻寶重器;家需是個家,才能守護無價珍寶。」《國鼎魂》根據蘇州潘氏捐鼎真實故事進行創作,是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台戲。全劇在尊重歷史素材的基礎之上,適當虛構戲劇情節,以「一粟」之具象描繪,鋪陳「滄海」般的民族襟懷。在藝術樣式上,該劇打破時空限制,運用戲曲的假定性與靈動性,以自由地不漏痕迹的化入化出來編織故事,以「軍閥詐鼎」「日寇逼鼎」「軍統索鼎」的塊狀簡潔交代,連綴出「授鼎」「護鼎」「獻鼎」等線索。

河北梆子《李保國》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藝有限公司

以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為原型創排,講述了他紮根太行山35年,讓140萬畝荒山披綠,10萬多農民脫貧,創造28項科研成果,推廣36項實用技術的故事,他用信念、知識、熱血和生命,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在至今一直大力開展的基層惠民演出中,村民們每每都是搬著板凳早早等候在台下,看到動情處,台下的觀眾有的低聲哭泣、有的默默拭淚。演員們傾情演繹,台下掌聲陣陣。演出結束,大家涌到後台,激動地拉著演員的手,含著淚說;「你們演的太好了,李教授彷彿又回到了我們身邊。」觀眾和演員們含淚相擁,久久不肯離去,場面震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珠海橫琴財富管理機構資管規模2.41萬億
蔚來的2019下半場戰事:資本寒冬百億注資加持,ES6整備完畢全傾助推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