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戰爭:「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王朝最後的吶喊

歷史上的戰爭:「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王朝最後的吶喊

在漢朝持續不斷的打擊下,匈奴實力衰弱,大批部落降附於漢朝。越是虛弱,越是容易內鬥,匈奴人相互打個不停,漢宣帝時,五單于爭立,分別是呼韓邪單于、屠耆單于 、烏籍單于、呼揭單于、車犁單于,征戰不休,內耗不止。

爭鬥持續兩年多,五單于的格局發生變化,屠耆單于 、烏籍單于、呼揭單于、車犁單于覆滅,呼韓邪單于勝出。但好景不長,呼韓邪單于兄長,左賢王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 匈奴部落出現兩單于並立。

郅支單于實力強大,擊敗呼韓邪單于,據有天山至阿爾泰山區域。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郅支單于卻選擇繼續與漢朝為敵。

他多次抓捕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用國家之事,羞辱漢使者。郅支單于看到漢朝自宣帝後,朝政紊亂,國力衰退,便想試探漢朝的態度,要求漢廷,將自己在漢朝當人質的兒子送還回來。漢元帝沒有父祖那種經營四方的雄心,國家財力也出現困難。他十分樂意將匈奴世子遣返回去,期待與匈奴修好。

經過一番跋涉,漢使者谷吉等人將郅支單于的兒子送到匈奴境內。郅支單于認為漢朝軟弱可欺,他殺掉漢使者谷吉,選擇與漢朝徹底決裂。

漢廷十分震怒,先後派出三批使者,前往匈奴質詢谷吉被殺事件,要求匈奴人給出合理解釋。郅支單于十分傲慢,不僅不給予解釋,反而變本加厲地羞辱漢使。

漢廷依舊不準備用兵匈奴,派出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西域副校尉陳湯,前往西域管理西域都護府,維護好西域各國與漢朝的良好關係。


郅支城之戰

漢元帝是想息事寧人,勿起戰端。進入都護府後,陳湯卻認為應該給予匈奴人嚴厲的懲罰才好。

「湯與延壽謀曰,夷狄畏服大種。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單于威名遠聞,侵陵烏孫、大宛。如得此二國,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戰伐,數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

陳湯深刻分析了西域的形勢,指出匈奴人正在西域恢復影響力,一旦匈奴重新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必定會與漢朝斷交,對抗漢朝,這對漢朝十分不利,不如趁匈奴人還未達成目標時,將其消滅,保障漢朝在西域的國家利益。

歷史上的戰爭:「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王朝最後的吶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西域都護府)

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時,漢朝為保證朝廷的政策準確無誤的落實,規定西域都護府的校尉,採取軍事行動前,一定要提前向朝廷上奏。

甘延壽想先向漢元帝彙報,同意後再用兵。陳湯卻認為:

「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

他覺得,以漢元帝那種優柔寡斷的性格,肯定難以拍板,不如先斬後奏。甘延壽膽子小,不敢下決心,而他自來到西域後,一直患病,陳湯用一份假詔書,徵發西域諸國兵、漢朝屯田吏士,合計四萬餘人,甘延壽見木已成舟,只好與陳湯協同進兵。

他們的目標是匈奴單于城(即郅支城)。陳湯親自率領,走北道,過烏孫國,走康居國邊境。

陳湯十分注重策略,與所過國家避免發生衝突,得到康居國的情報,順利進軍至單于城三十里處。

郅支單于質部陳湯,為什麼忽然發兵,陳湯回答得十分巧妙:

「單于上書言困厄,願歸計強漢,身入朝見。天子哀憫單于棄大國,故使都護將軍來迎單于妻子。

既然郅支單于給漢朝上書,說願意歸強大的漢朝,並希望到長安朝見天子,那麼漢朝天子也憐憫單于,是被迫背離漢朝,為了實現你朝見的心愿,漢朝派都護陳湯將軍前來迎接單于。

郅支單于前者說朝見,不過是在耍花招,本來就沒有誠意。現在看到漢軍即將兵臨城下,他命便故意拖延時間,數次派人前來與陳湯交涉。甘延壽、陳湯給郅支單于下了最後通諜:

「我為單于遠來,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將軍受事者,何單于忽大計,失賓客之禮也!兵來道遠,人畜罷極,食度且盡,恐無以自還,願單于與大臣審計策。」

漢軍既然來了,就不可能空手回去,郅支單于必須要做出決定,了結此事。

歷史上的戰爭:「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王朝最後的吶喊

(漢軍兵臨城下)

第二天,漢軍來到城下,排兵布陣,做攻城準備。

他們看到單于城上立著五色旗幟,數百人身披甲胄,站在城上,城外,有百餘名騎兵往來跑馬,還有百餘名步兵擺了魚鱗陣防守。

單于城上的匈奴人得意地挑釁,讓漢軍來攻城。而城外的百餘名騎兵,向漢軍陣地發起進攻。漢軍陣地弓弩手,張弓搭箭,做好準備。匈奴騎兵見此情形,趕忙撤退。陳湯覺得城外的匈奴人實在礙事,命漢軍一陣亂箭,將他們趕入城內。

陳湯命令四面圍城,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漢軍舉大楯作掩護,送士卒來到城下,或砸鑿城牆,或用破城錘衝撞城門。而弓弩手則用漢軍先進的大黃弩與車弩,向城上放箭,城上的匈奴人被迫紛紛跑下城樓射避。

郅支單于提前在城邊,修築起木城,內藏數百弓箭手,從裡面向攻城的漢軍射擊。漢軍傷亡較大,難以繼續攻城。

陳湯令弓弩手,將箭頭纏繞浸油麻布,向匈奴人的木城發射火箭。

木城在漢軍的火箭攻擊下,燃燒起火。匈奴人再派騎兵,衝出城外,想突破重圍,被漢軍的箭雨拍回城中。

突圍不成,郅支單于決定堅守城池,以拖垮遠道而來的漢軍。為鼓舞士氣,他親自披掛上城,與數十名妻妾一起,率軍抵抗漢軍的攻勢。漢軍弓弩強勁,單于面部中箭,撤入內城。

而匈奴人的盟友康居人,發兵一萬人,前來援助。他們從外面,反包圍漢軍,入夜,向漢軍發動數次攻擊。漢軍以武剛車結環向外,調兵向後對付康居兵。康居人驍勇,卻難以攻破漢軍陣地,勇猛而來,悻悻而去,反覆多次。

半夜,木城倒塌,漢軍四面搭雲梯攻土城。城下漢軍同時砸撞城門,很快破門而入。匈奴人只好全部撤進內城,卻阻擋不住潮水般湧入的漢軍。

郅支單于傷重死去,軍候假丞杜勛將單于斬首,將被匈奴人扣壓的漢使釋放。此戰俘虜一千餘人,單于、瘀氏、太子、名王等貴族、士卒計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死,解救西域各國大小王十五人。

歷史上的戰爭:「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王朝最後的吶喊

(陳湯的宣言)

單于城之戰後,甘延壽、陳湯上書,詳細說明此次軍事行動的前因後果,並發出那句千古宣言: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西漢王朝最後的吶喊,三十年後,西漢滅亡,期間,漢朝漸漸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


結論

單于城之戰,發生在漢朝實力衰敗的時候。王朝的衰敗,起於漢武帝的連年用兵,將國家虛耗到崩潰邊緣,駕崩前三年,他停止對外用兵,重新與民休息。昭宣二帝基本上延續了這種重要民生政策。但「王朝周期律」的作用不斷發酵,天下流民再起,土地兼并日趨嚴重,天災不斷,社會動蕩重現。

漢元帝是一位十分懦弱而無主見的君主,他信任宦官石顯,以及匡衡等一干奸臣腐儒,他們為一己私利,弄得漢廷烏煙瘴氣,加速了王朝的衰亡。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拋開王朝的興衰不論,這應是一種值得永世堅守的民族精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敢於亮劍者,才能贏得他國的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