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不自信的孩子,都是這樣「誇」出來的

不自信的孩子,都是這樣「誇」出來的

愛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

——「知心姐姐」盧勤

01你小小的認可,

或許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樂於幫孩子找問題,指出孩子哪裡做得不好、有什麼缺點——

這道題居然做錯了,太粗心了吧

每天起床這麼晚,拖拖拉拉,以後怎麼辦

要主動跟阿姨打招呼,你怎麼這麼沒禮貌

很多家長很困惑,我也經常說:「孩子你真棒!」但是孩子並沒有變得很棒。細細想來,這些「你真棒」大多數時候是不走心的。而那些「你太粗心了」、「我都講這麼多遍了,還聽不懂嗎?」既具體又戳心,像一根根刺一樣,直奔孩子的心房。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對美國一所鄉村小學18個班孩子進行過一場實驗。他們先是煞有其事地對孩子們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但並沒有真的計算分數和結果。而是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告訴校方這些孩子更有發展潛力,並叮囑他們保密。

8個月後,經過測試發現,之前被隨機判斷為有潛力的學生,表現得性格更外向、更自信,求知慾也更強。這個後來被羅森塔爾命名為「權威性謊言」,他對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學生來說是權威。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個權威。父母的認可,將深刻地影響孩子的人生。

在心理學上,因為每個孩子潛意識裡都是愛父母的,他們會把父母的評價,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

在童年時期,因為對自身和外界的認識、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不知道怎麼去評價自己,只能求助於父母。如果父母肯定了我們,我們就能肯定自己,逐漸生長出自信;如果父母否定了我們,我們就會重頭再來,改造自己;如果一直沒有得到肯定,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

台灣著名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戰役》里曾經寫過:「我一生最大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請您欣賞我。」這個您,就是她的父親。

作家三毛

後來她的父親看到了這篇文章,寫道:「很感動,深為身邊有這樣的小草而驕傲。」

三毛淚流滿面,回到:「等你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今天你親口說出來,才抹去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跟三毛一樣,因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內心坍縮成一個洞,終身都在渴求著。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像三毛那樣堅強,他們可能會迷茫、彷徨,最終被打上沒自信、沒出息的標籤,實在是可惜。所以,千萬不要低估認可的力量。

你一次正式地、認真地、具體地認可孩子,是什麼時候?

02這個世界的壞

他們早就感受到了

仔細回憶一下,在孩子剛學會走路、剛學會說話的時候,你是怎麼樣的狀態?你的眼裡肯定溢滿了慈愛,反覆地鼓勵他、誇讚他、安撫他。

於是,孩子會不斷努力嘗試,因為他知道無論自己做得怎麼樣,媽媽都不會責怪他。

我們的文化語境里,謙虛、謹小慎微受人推崇、傳唱了幾千年,但這是過時的。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爸爸媽媽們突然就開始害怕了,怕孩子驕傲大意,就把自己的認可藏了起來;怕孩子不懂人世險惡,於是主動地扮演險惡——給孩子壓力,不斷地告誡孩子競爭殘酷、生活不易。

其實,孩子都不傻。學校不是天堂,老師不是天使,公交車司機也不會每天面帶微笑。這個世界的壞,他們早就能感受到了。

我國著名教育家、「知心姐姐」盧勤曾經把每個孩子比喻成一顆雞蛋:把雞蛋打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外部施加壓力,把雞蛋破開;另一種是從內部給雞蛋溫暖,等小雞出生,雞蛋就打開了。從外面打開是食物,從裡面打開才是生命。孩子也一樣,他們更需要鼓勵、接納和認可,而不是太多的壓力。

正確認可孩子,是個技術活。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對紐約20所學校的40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10年的實驗,結果令人深思。

首先,她讓孩子們進行非常簡單的拼圖遊戲。然後對A組孩子給予「你很聰明」的表揚,而對B組的孩子給予「你剛才一定很努力」的鼓勵。

隨著難度增大,A組跟B組的孩子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現——

A組 被誇聰明的孩子

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你很聰明」背後傳達的意思是——因為聰明,所以你成功了。為了保持聰明的評價,孩子會更傾向於保守行事,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感到沮喪、懷疑自己。

B組 被誇努力的孩子

更容易形成「發展型思維」:「你很努力」背後傳達的意思是——因為努力,所以你成功了。沒有不必要的壓力, 孩子更有自信,更願意嘗試,不會輕易放棄。

盧勤老師說:「對孩子來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正確認可孩子,能讓讓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走入正向的循環,獲得健康的、持續向上的動力。

03她特別認可孩子

70歲了還是「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盧勤是我見過最會誇孩子的人,激勵式教育也是她家庭教育觀的核心。

激勵式教育必然是充滿愛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不光能幫孩子分清對錯,也能幫孩子分清善惡,同時給孩子愛的能力。當一個人有了愛的能力,她就會有發現美的能力和好的人緣,無論何時身邊都不缺支持她的人。一個人長大後,最可怕的不是貧窮和困難,而是孤獨。

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激勵式教育,可以聽聽「知心姐姐」盧勤的故事——

1960年,「知心姐姐」欄目在《中國少年報》上正式開始連載了。在接下來近50年的時間裡,「知心姐姐」陪伴著三代人的成長。她是孩子們的知心朋友,孩子們的小秘密、小煩惱都願意跟她說,每天寄到編輯部的信以麻袋計。

同年,12歲的北京小學生盧勤懷揣著一個夢想,她像「知心姐姐」一樣把頭髮梳成兩條辮子,微笑著在照相館拍了平生第一張標準照。但是沒想到1966年,遇到文革,《中國少年報》停刊,她的夢想隨之破滅。

後來盧勤下鄉插隊,她在知青中當其起了「知心大姐」,後來她結了婚、生了子,似乎離當初的夢想越來越遠了。1978年11月的一天,那時候她的孩子才幾個月,她邊做晚飯邊聽廣播,才得知——《中國少年報》復刊了!

她激動地給報社寫了幾封信,表達了進入報社工作的夙願。1979年6月,盧勤如願加入了《中國少年報》。之後,她做了長達6年的讀者通聯工作、給孩子們寫回信,這也為她之後跟孩子溝通、做兒童教育打下來紮實的基礎,她成了特別懂孩子的人。

全國各地的「知心姐姐」信箱

後來,盧勤成了欄目的負責人,逐漸把「知心姐姐」從一個報紙欄目,發展成包括熱線、夏令營等各種形式在內的「知心姐姐」系列。她也成為了後來最知名、影響力最大的「知心姐姐」,孩子們喜歡她、願意跟她說心裡話。

盧勤跟孩子們在一起

曾經有一個北京的小朋友吞安眠藥自殺,被救過來之後跟誰也不說,只願意跟「知心姐姐」談談。

盧勤馬上就趕到孩子家裡,問他怎麼了,孩子說:「你不知道,我活得可累了,每天晚上睡覺,都有很多妖魔鬼怪在那纏著我…本來我成績不錯,上了初中就不如別人了,我覺得壓力好大…在學校,同學們一點愛心都沒有,我覺得好孤單…」

一見她,孩子的話就特別多。盧勤覺得這孩子的聲音特別好聽,就跟他說:「孩子,我覺得你的聲音特別好聽,我怕我以後聽不到了,我能錄下來嗎?」孩子想了想,就同意了。

他們又聊了幾個小時,孩子就突然就說:「我好了沒事了,去吃飯吧。」孩子的父母很驚訝,他們以前覺得孩子的成績不錯,很放心,沒想到孩子的心裡有那麼多的話,在學校有那麼多的不開心。

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孩子也一樣。認可孩子,孩子就願意跟你溝通;讓孩子喜歡你,孩子就能理解你,就願意聽你的話;讓孩子跟你說心裡話,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04成為「知心父母」

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盧勤老師曾經說過:「愛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其實很多孩子的問題只要好好聊聊就能解決。家長有沒有發自內心地認可孩子、家長有沒有好好地跟孩子溝通、家長有沒有處理好跟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家長的態度、觀念和溝通技巧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父母的境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點擊視頻收看盧勤老師的千聊公開課

2019年,我們終於把她請到千聊來

跟大家分享她40餘年的家教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質量生活知識 的精彩文章:

你還在盲掏?11億人面臨聽力受損風險!一款黑科技掏耳神器讓你健健康康!

TAG:高質量生活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