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容易半途而廢?這個徵兆要早糾正,將來才能才能成大事!

孩子容易半途而廢?這個徵兆要早糾正,將來才能才能成大事!

文丨福林媽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剛看書幾分鐘,就覺的看不下去了,各種小動作各種胡攪蠻纏。

給孩子買了他喜歡的拼圖玩具,一開始精神抖擻,沒一會就放棄了,不想玩了。

答應幫媽媽掃地,剛掃了一小會就不幹了。

……

看到這些現象,我們想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注意力問題。

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孩子無法專心於某一件事,從而導致半途而廢。

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注意力不集中並非導致這種顯現的主要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半途效應

什麼是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指的是:在達到既定目標之前,由於某種客觀或主觀因素,導致無法完成目標,並對阻礙完成目標的因素產生逃避心理,導致類似目標無法完成的現象。

仔細理解我們可以發現,半途效應具有某種慣性力量,因為對阻礙成功的因素產生了逃避心理,遇到類似因素就會逃避、放棄,最終導致一系列的半途而廢。

也就是說,半途效應是一種慣性行為。

拿我們都熟悉的「小馬過河」來說,我們稍作修改,故事可能會變成這樣:

小馬運送糧食經過一條小河,它試探的走了兩步,發現水已經到達了前胸,它擔心河水太深會淹沒自己,所以選擇了後退。

第二次,第三次嘗試,水又變深了一些,小馬不敢繼續嘗試最終放棄,無功而返。

故事結束了?沒有。

第二天,為了避開那條小河,小馬決定走山路。他賣力的走了半天,走進了深山之中。它抬頭看向前方,前方道路蜿蜒曲折沒有盡頭,而身後的路也幾乎要消失了。它試探的走了一會,發現前面的路依舊看不到頭,如此往複了幾次,小馬覺得前面路的路沒有盡頭,再次選擇了放棄,再一次無功而返。

在這則故事中。第一次讓小馬選擇放棄的因素,來自於「不知深淺的河水」,它選擇了放棄。那麼首先河水就成了一種客觀存在阻礙因素,另外「不知深淺而帶來的危機感」同樣成為阻礙它前行的主觀因素。

當然,從第二天小馬的反應上看,客觀因素(河水)已經不存在了,然而主觀因素「不知遠近所帶來的危機感」依舊存在,由此小馬再次選擇了放棄。

因為主觀因素具有主觀判斷性,使得「不知深淺帶來的危機感」轉變成了「不知遠近帶來的危機感」,甚至於它還會繼續演變:

不知道有沒有沼澤帶來的危機感,不知道有沒有野獸帶來的危機感等等。

這最終導致小馬不會過河,不敢走山路,不敢進叢林,不敢走草原……另一種表達就是:走了一半山路放棄了,走了一半叢林放棄了,走了一半草原放棄了。

似乎很熟悉,孩子不也是一樣的表現?

玩具玩了一會不玩了,作業做了一會不做了,掃地掃了一半不掃了……

仔細觀察我們發現,導致半途效應的主要因素在於:對阻礙目標的某種因素產生的逃避心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這種逃避心理,避免半途效應的慣性影響?

從小馬過河的事例中,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首先:克服了一種「阻礙因素」就克服了一些列的「阻礙因素」

如果小馬第一次就淌過小河,「不知深淺帶來的危機感」還會存在,以此類推「不知遠近帶來的危機感」還會存在么?

由此一來,小馬不僅可以過河,還可以穿過叢林,越過草原……

其次,在過河的問題上產生的思考放在賽馬比賽、負重能力、跨越障礙物上,它所具備的認知能力,是不是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兩點,面對孩子教育上的「半途效應」,要從阻礙目標實現的因素入手,同時也要避免在小事上半途而廢。

具體該如何應對?

1. 意志力的訓練

導致孩子半途而廢的因素有哪些?

玩具玩一會不玩了,可能是興趣因素。作業做一半不做了,可能是精力因素。掃地掃一半不掃了,可能是注意力的因素。

而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因素的產生,都與孩子的意志力有關。

為什麼我們叫它意志力?為什麼不叫持久力或者耐力?因為意志力是在興趣沒有了,精力不夠了,注意力轉移了的情況下,同樣能堅持下去的能力。

通過孩子意志力的鍛煉,那些阻礙目標實現的「因素」也就不復存在了。

2. 寧願放低目標,也別半途而廢!

在教育學上有一種說法叫「習慣性失敗」,放在這裡,我們同樣意識到,一旦半途而廢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同樣會出現「習慣性半途而廢」的現象。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我們必須要注重對結果的審視。

寧願把目標放的低一點,寧願把目標定的小一點,也不要半途而廢。

比如掃地問題,一開始何必讓孩子掃客廳呢?面積更小的廚房不是更合適?

當他能體會到完成掃地獲得的讚美和榮譽感,下一次不就可以挑戰一下打掃客廳了?

3. 正確理解善始善終

對於成年人來說,善始善終是兩件事:先有一個好的開始,然後通過不懈的努力,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而對於孩子來說,不能一概而論。尤其對於「半途效應」來說,善始善終應該是一件事。

在鍛煉孩子避免「半途而廢」的過程中,我們所採取的方式,所要求的內容,是應該能夠善始同時也能善終的。

什麼意思?舉個簡單的例子:

爬山。

當你把終點定在山頂,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就造成了必然的「半途而廢」,只能善始無法善終。

更好的方式是什麼?

將第一個目標定在山腳下的某個寺廟,第二個目標定在半山腰,第三個目標才是山頂。這樣每一個目標孩子能輕鬆的完成,或者稍加努力就能完成。

整個過程不就分成了三次「善始善終」的過程?

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第一看書父母要求三分鐘,孩子順利完成任務得到了獎勵和讚許,第二次,孩子為了得到獎勵和讚許是否會主動增加時間?第三次?

看書看了一會就不看了,這種問題還會存在?

其實不僅對於孩子來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對於家長來說,對於我們的教育來說,都不能半途而廢。

我們需要用我們的意志力,用我們的教育方式,克服「半途效應」。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讓「習慣性失敗」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習慣性成功」「習慣性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林媽咪 的精彩文章:

慈母多敗兒?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媽媽都有這樣的特徵
影響寶寶骨骼發育的三種睡姿,半歲前的寶寶再喜歡,媽媽也要糾正

TAG:福林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