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知道自己的無知 是智慧的開始

知道自己的無知 是智慧的開始

1

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打遊戲輸了將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豬一般的隊友」身上;在工作中總是認為同事做的報表雜亂無章、格式難看;工作僅5年就號稱某領域的專家,夸夸其談,好為人師,學一當十,什麼項目都敢接;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在罵戰中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一方,對方是沙雕,對自己的立場堅信不疑。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大的優越感呢?或許有個心理學原理可以解釋。

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做了四個有趣的實驗,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能力越弱的人,越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正確的、客觀的評價事物,更加不能認識到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這種認知偏差的現象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或「達克效應」,這項研究也使他們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雖然搞笑,但卻引人深思。

不難發現,當遭遇失敗時,傲慢的人習慣於推卸責任或不走運,相反,謙遜的人傾向於反思內在原因;當取得成功的時候,傲慢的人則傾向於把成功歸結為自己聰穎和才華,而謙遜的人傾向於把成功歸結為外部環境的幫助或把其看成是幸運。

關於自我認知的問題,先賢們已經做過很多討論。老子在《道德經》說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往往越是厲害的人,不以功高自居,德高不自顯,位高不自傲。常言道:「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噹。」內心充實的人總是謙遜的,言談之間對自己的成就表現出輕描淡寫的態度。

孔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認識到並承認自己無知是一種智慧,但承認無知並不是自我貶低,而是承認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意識到自己「不知道」最終才能走向「知道」。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局限,那麼這個人就是傲慢的,過度關注自我。

基督教的七宗罪之首就是傲慢,乃最嚴重的罪惡,傲慢讓人不可教化,認為自己高於他人,目空一切,對神不敬重,是一種與上帝為敵的態度。

「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而謙卑有助於減少因傲慢而導致的失敗,應該避免過度的關注自我,不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以開放平等的姿態去傾聽別人的看法和獲得反饋。

《易經》的謙卦更是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沒有任何缺陷,六爻皆吉,這在六四卦中是絕無僅有的。大凡功成名就者無不是為人謙卑,虛懷若谷的,相比起自以為是的傲慢,謙遜才是最大的競爭優勢,受用一生的德行。傲慢所帶來的不是知識和能力,而是固步自封,不思上進。

古今中外,出現過許許多多具有謙遜美德的賢人。著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面對學生提問,最常給出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令聽者大惑不解。霍金在面對記者如何看待自己是智商最高的人時,幽默地回答道「我不知道,吹噓智商的人都是loser。」老藝術家葛存壯現場面對女演員恭維兒子葛優時,笑稱「有啥了不起?他還是小學生!」

在世人的眼裡,世界頂級大師理應當是全能全知的,然而,他們表現出如此的」無知「、」無能「。這或許從側面揭露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的奧秘,就在於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有了求知探索的動力,獲得真正的進步,逐步接近真理和智慧。

「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不知知,病矣。」王陽明和老子告誡我們,人生大病一個字「傲」。聖人之所以不病,是因為始終踐行謙之道。如果我們能夠以謙德待人,越是受人尊崇;越是韜光養晦,德行越是顯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最愛鸝鶯枝上鳴 何時方得返自然
如果家不再是家 我們「何以為家」?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