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苦鐵道人梅知己,吳昌碩畫梅

苦鐵道人梅知己,吳昌碩畫梅

苦鐵道人梅知己,吳昌碩畫梅

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生前種梅、賞梅、畫梅、詠梅,死後葬於超山梅林。他的詩和畫中,以梅花為主題的佔了近三分之一。為此,他還為自己起過一個「苦鐵道人梅知己」的綽號。

人們也喜歡用「梅知己」來稱呼他。吳昌碩的老家在浙江安吉彰吳村,村外十里處有一小溪名「梅溪」,因兩岸遍植梅花而得名。吳昌碩小時常借釣魚為名,步行十里到這裡賞梅,與梅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為其日後畫梅打下了基礎。所以後來他專門鐫刻了一枚「梅溪釣徒」的印章。

吳昌碩早年專攻書法、詩詞和篆刻,後在任伯年的鼓勵下學習繪畫,先從畫梅花開始。他認為,梅花具有「冰肌鐵骨絕世姿,世間桃李安得知」的孤傲冷艷和清逸豪放的氣質,所以他以畫梅來「緣物寄情」,以物附意。

他畫的梅花,不僅畫意深刻,還都配以寄情的詩詞,以表達內心的情感。在他60歲的那年,一位日本友人出於對他的敬仰,贈他一口日本古名刀,並希望能得到他的一幅墨梅。

當時,中國正遭受列強的侵略,吳昌碩便為這位日本朋友畫了一幅《古梅圖》。他將老梅倔強不屈的虯干,畫成怒龍沖霄之勢,並題詩道:「報國報恩無蹉跎,惜哉秋鬢橫皤皤。雄心空對梅花哦,一枝持贈雙滂沱。」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吳昌碩畫梅很注重氣勢。他喜歡用大篆、草書的筆法畫梅,作畫之前,他總是先凝神靜氣,然後便運筆如風,一氣呵成,自稱為「掃梅」,所畫之梅自然氣勢非凡。

吳昌碩認為,要畫好梅,必須要做到胸中有「梅」。為此,每當梅花盛開時,他總要去蘇州鄧尉、杭州孤山、塘棲超山等賞梅勝地探梅、畫梅。為了臨摹方便,他還在自家地里種了幾十株梅花,名「蕪園」。

有一年大雪,臨家的瓜棚被壓垮了,殃及到蕪園,將一枝初綻的梅花壓折了。吳昌碩不勝惋惜,先是用繩綁紮救治,看看不行,又將其收入到瓦缶中供養。後來,還特意畫了一幅梅花長卷,題以長句,記述了當時的痛惜之情。由此,足見其愛梅之深。

對於賞梅勝地,吳昌碩尤愛超山的梅林。他說,超山的梅比鄧尉的梅耐風霜,比孤山的梅古茂,為此,他還寫過一首題畫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表達了對超山梅林香雪海的深深眷戀之情,現在杭州超山公園的門票上就印有這首詩,以此表示對這位「梅知己」的敬仰。

超山報慈寺旁有一株宋梅,虯枝枯乾、蒼老遒勁、逢時開花。吳昌碩每次來超山,總要在宋梅下反覆觀賞,不忍離去。1923年,周夢坡為宋梅築亭,名宋梅亭。

吳昌碩則揮毫為之畫了一幅《宋梅圖》,並撰寫了一副對聯:「鳴鶴忽來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潛龍何處去,看蘿猿掛月,石虎啼秋。」由於當時他的興緻很高,《宋梅圖》畫得格外傳神,是他的得意之作。

1927年,84歲高齡的吳昌碩再次上超山探梅作畫,並在報慈寺的宋梅旁選定了長眠之所。當年11月6日,吳昌碩在其上海寓所病逝。5年後,家人按其遺願,將他葬於報慈寺西側山麓,距宋梅僅百餘步,了卻了永遠與古梅為伴,做梅的知己的心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韻上品 的精彩文章:

南宋吳琚行草《雜詩帖》書法欣賞
鐵骨冰魂——苦鐵道人梅知己的梅花詩與畫

TAG:清韻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