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位教授30餘年堅守國家海洋漁業權益,一顆「藍色初心」 捍衛「藍色糧倉」

這位教授30餘年堅守國家海洋漁業權益,一顆「藍色初心」 捍衛「藍色糧倉」

你可曾見過,一位大學教授同時擁有著「漁民」身份?初見戴小傑時,很難不注意到他雙頰上透著的紅——這是海風常年留下的烙印。神秘廣袤的大海,更在這30年來深刻融入了他的血脈,戴小傑甚至為愛子取名「振洋」,意為「振興海洋」。

60餘次代表中國參加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會議,提交相關報告30餘份,積極爭取中國漁業權益;30年來出海時間總計達5年之久,足跡踏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帶領上海海洋大學履約團隊參加國際漁業談判300餘次……每一個數字的累計背後,都源自戴小傑的一顆「藍色初心」,「雖然心是火熱鮮紅的,但我把它奉獻給海洋,它就是藍色的。」

同事們都說,平日里憨厚寡言的戴小傑只有談起海洋與魚時,眼神如引航的燈塔般明亮。這位躬耕漁業研究30餘年的「漁民」教授,特意戴上了印有魚群圖案的領帶,向記者娓娓道來自己與海洋和魚的故事。

搏浪天涯,從青春到半百

改革開放初期,正值童年的戴小傑進入校園。那幾年,村裡的大學生對他激勵很大,「從此我一心讀書,大學讀了生物系後,還想著深造。」他告訴記者,出於對水生動物的興趣,自己機緣巧合考取了時名「上海水產大學」的捕撈學(漁業資源方向)。

1989年,我國與俄羅斯簽訂了11萬噸配額的魷釣項目,學校派出「浦苓號」船,研究生二年級的戴小傑也躍躍欲試,迎來了首次出海,卻沒想到暈船非常厲害,「我心裡就打退堂鼓了,可是轉念一想,要從事這個行當,怎麼能不去海上呢?小時候吃過這麼多苦,我一定可以克服。」那幾年,在學校把觀賞魚養得風生水起的戴小傑還是想跳出高效益、低風險的舒適圈,1994年7月,他又一次報名跟隨大西洋金槍魚船隊出海進行生產實踐,從上海港出發,開始西非之行,這一次海上生活,是整整兩年。

那一年,中國剛開始在金槍魚釣領域發展,年輕的船員們有些束手無策。戴小傑被安排做了技術員,「要是魚多,一天工作14小時。起鉤的時候得慢慢來,用夾子夾住再慢慢拖拽,魚要跑就放一下,繩子松就拉一下,直到魚筋疲力盡,我們才能把魚拉到船邊。」戴小傑說,一條金槍魚足足有100多公斤,藍槍更能達到200多公斤,「鉤上一條魚要花半小時,大家全神貫注都在魚上,根本顧不得暈不暈、累不累。」

近20年過去了,戴小傑對細節還記憶猶新:船上淡水緊缺,最長一次3個月沒洗澡,只能用海水沖涼,淡水擦臉;處於熱帶的西非白天將近40度,但釣來的魚得拿去零下60度的冷凍艙處理;船上的伙食只有鮐魚和冷凍菠菜,菠菜爛了就吃紫菜……「船上通訊困難,唯一的娛樂就是電台斷斷續續的廣播,可只要有魚,我就高興。」

2017年,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迎來首次出海工作。海洋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江衛平心中很是矛盾:戴教授已經年過半百,體力還適合出海嗎?沒想到,戴小傑主動打來電話要求參與首航,「我是研究海洋的老師,不到一線去,怎麼能叫首席科學家?」

用畢生所學守護「舌尖美味」

對許多市民而言,秋刀魚、金槍魚、魷魚……都是「舌尖上的美味」。而在戴小傑心中,每一條魚都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漁權即海權,我們的遠洋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才起步,就像跳探戈芭蕾,得按照別人的節奏,後來者基礎差,必須抓緊時間學習發展。」

1999年,戴小傑前往馬德里參加大西洋金槍魚養護委員會科學會議,這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漁業組織談判。「當時的情況是誰有船就能過去捕魚,而想要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我國海洋權益,科學才是最好的武器。」

他告訴記者,首要任務是確保捕魚權,其次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這三個目標缺一不可。「遠洋漁業是國家的藍色糧倉,是保障我們糧食安全和優質動物蛋白供給的重要途徑,怎麼保障?談判時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海洋中有多少魚類資源、可捕撈數量多少、設定多少配額,都需要細緻的科學依據。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從開幕式到休會的每一場工作會議中,做好紀要、統計,最終形成國家報告,用畢生所學捍衛國家的合法利益。要知道,每次國際會議時,我們面前擺放的銘牌不是個人姓名,而是『中國』!」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年來,戴小傑帶領上海海洋大學履約團隊的每一步腳印,都恰是我國遠洋漁業不斷壯大的版圖。通過履約談判,2017年我國已擁有金槍魚作業漁船500餘艘、總產量10餘萬噸、總產值50餘億元,更解決了全國漁業公司幾萬人的就業問題。

「五個深化」為履約團隊培養青年人才

近年來,戴小傑先後獲得「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市教委「為人為師為學」先進典型、2019年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帶領履約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可他對這些並不在意,「把機會多留給年輕人,才能讓一代代海洋人才不斷發展。」

海洋科學學院研二學生張嘉容是戴小傑的學生,她對導師的要求時刻銘記於心,「戴老師告訴我們,一定要從課堂里走出去,去國際性科學會議,去海上、去國家需要我們的地方。」漁業,是「家底」,是談判基礎;資源,是漁業利用的基礎,準確評估對科學利用和談判非常重要;數據,是核心工作任務,來源於出海觀察、港口取樣等記錄;包括公約和養護管理措施在內的國際漁業法律是準繩,必須瞭然於胸;外語能力是必備工具,要聽要讀要背誦,非常嫻熟。張嘉容說,戴老師反覆提出「五個深化」,就是希望同學們能行動起來,認識海洋、奉獻于海洋。

如今,戴小傑依舊保持著教授和「漁民」的雙重身份,「不著家」早已成了他的生活常態。好在妻子王麗卿也是學校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這對學術伉儷計劃將一輩子奉獻給這片藍色。「唯一虧欠的就是自己父母和兒子了。」戴小傑靦腆地笑著,「有時間我們會多回家看看,把海洋的故事也講給他們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移動中午崩了?網友吐槽:移動你把我女友哄回來?
先後打敗上港和申花,這家來自嘉定的業餘足球俱樂部,竟能把青訓做成全國典範!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