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7年他死磕一件事,把皮革廠干成世界化工龍頭,每天凈賺三千萬

37年他死磕一件事,把皮革廠干成世界化工龍頭,每天凈賺三千萬

「如果想都不敢想瞄準國際最領先的,那你永遠不會成功!」

文 / 華商韜略 趙建勛

37年,丁建生只死磕一件事,並且,死磕出個世界第一。

【1】

2001年,萬華化學(以下簡稱萬華)登陸A股。也是在這一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美國發生911事件,全球經濟震蕩,與萬華主業強相關的MDI需求銳減。

MDI是製備聚氨酯的關鍵原料。聚氨酯具有橡膠、塑料的雙重優點,在隔熱、隔音、耐磨、耐油等方面性能異常獨特,從皮鞋、皮包,到汽車、冰箱,再到宇宙飛船、人工器官製造……廣泛應用於方方面面。

上世紀80年代,由於專利權多、投資金額巨大,技術難度高,MDI長期被巴斯夫、拜耳、陶氏等少數幾家巨頭壟斷,嚴禁向第三世界國家和公司轉讓相關技術。在家門外受盡委屈的萬華被迫自力更生自主研發,奮力追趕十多年,才在這新世紀的開端站穩了腳跟。

為擺脫困境,國際巨頭開始向中國市場大量傾銷MDI,2001年半年間就湧進10萬噸,搶佔了大部分市場,眼瞅著萬華就要活不下去了。

為了生存,2002年8月,萬華向國家經貿委提出申反傾銷申請,成為我國入世後化工行業第一起反傾銷案。

「必須用西方人的遊戲規則打敗西方人!」

這是一步聰明的棋。因為反傾銷申請後的相關調查,為萬華贏得了喘息的時間。

那段時間,萬華加緊擴大產能,建成了寧波16萬噸/年MDI項目。2003年底,做好了準備的萬華主動撤訴,決意與國際巨頭正面交鋒,憑的是,「產量一上來,價格一攤薄,就有了打價格戰的底氣」。

巴斯夫、拜耳等對手一看傾銷策略失效,也立刻改變策略,紛紛到中國國內建廠,產能同時迅速提高。

這時,萬華董事長丁建生意識到,價格戰若真打起來,萬華還是很可能處於劣勢,面對全球化經營的歐美寡頭,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萬華也同樣不能只蜷縮在國內防守,需要主動出擊。

【2】

丁建生選擇直接插入MDI消費重地歐洲,設立製造中心,在全球層面對國際巨頭進行戰略牽制,同時,加速開拓新興市場比如中東,以確保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相對安全。

就在他決定到歐美、中東建廠時,又趕上2007年次貸危機,全球第八大聚氨酯企業匈牙利的博蘇化學公司(BorsodChem)資金鏈斷裂,面臨破產危險。

這家成立於1949年的老牌化工企業,當時是中東歐最大的MDI和TDI(甲苯二異氰酸酯)製造商,業務範圍包括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

對丁建生來說,這是進入歐洲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這一役,他志在必得。

2009年9月的一天,經過十多小時的漫長飛行,丁建生一行興沖沖地趕到匈牙利,與博蘇化學的大股東代表面談併購事宜。

然而沒想到的是,對方只給了他們15分鐘時間。

「他們拿著筆,一直在擺弄,對所談的內容,根本不感興趣。」

最大的阻力來自博蘇化學第二大股東Permira——一家英國老牌併購基金。兩年前,Permira剛以16億歐元的價格坐穩博蘇化學董事會的位置,屁股還沒焐熱,怎會拱手相讓。

但丁建生和他的團隊不甘心就這樣回去。團隊一番研究後,當晚,丁建生撥通了中行、交行、工行等國內幾家銀行老總的電話……

隨後的幾天里,在國內金融機構的支持下,萬華吃進了博蘇化學2/3的夾層債(mezzanine debt),獲得了對博蘇化學重組方案的否決權。

這下輪到匈牙利人坐不住了。

丁建生回國的飛機剛一落地,對方的電話就追了過來,要求萬華重返談判桌,「有事好商量!」

雖然重開談判,但雙方仍缺乏信任。匈牙利多名政府官員質問中國使館的商務參贊:「你們中國人想幹什麼?」當地媒體也大肆渲染,稱萬華要偷取技術。

談判拉鋸戰持續了9個月後,實力的天平開始傾向萬華。

博蘇化學的大股東承擔不起繼續拖延下去公司破產的風險,匈牙利政府也認識到萬華作為投資商,對匈牙利的經濟復甦和增加就業或許會有很大幫助。

終於,在2011年1月,萬華以近13億歐元收購了博蘇化學36%的股權;一年後股權比例提高到96%,成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

這也成為當時除吉利收購沃爾沃外,中國企業在歐洲最大的一筆投資。

就這樣,來自渤海灣一角的萬華,成功殺進競爭對手的老巢,MDI產能也立刻跑進全球前三。

這場收購大戰,還被《國際金融評論》評為2010年度歐洲、中東、非洲地區最佳重組交易獎。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中國人從來都是非常溫和,沒有想到萬華這幫傢伙,完全是西方的打法,非常強悍!」

【3】

萬華的底氣,崛起於最初的受氣。

時間回到改革春風剛剛吹起的197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在一份設備進口立項文件上批示,「應當把它作為重點建設項目,因為人們太需要了」,「不建則已,一建必成」。

這個讓國家高層如此重視的「它」,就是有關聚氨酯的生產項目。

彼時中國,10億人連皮鞋都很難穿得到。為解決穿鞋問題,國家決定建立煙台合成革廠,從日本引進聚氨酯合成革生產裝置,並配套引進了一條年產一萬噸的MDI生產線。

李先念批示的就是這個項目,它耗資近5億元,相當於當年我國財政收入的4‰,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輕工業項目。

日本公司賣給中國的這套MDI生產線,是對方60年代從英國進口的,技術早已過時,設備也已老化。即便如此,日方也只轉讓操作規程,不轉讓核心技術,並在轉讓合同中設定了苛刻條件:10年之內不得在國際市場銷售產品。

饒是這樣,英國人聽說自己的設備被賣給了中國,還是大發雷霆。

1983年8月,MDI裝置投料成功,中央領導專程到現場剪綵慶祝。

可洋專家一走,設備就不靈了。投產後,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運轉異常艱難,經常停車檢修,還時不時發生爆炸,每年只能勉強生產幾千噸。

80年代末,中國百姓對皮鞋、服裝、冰箱等產品的需求增長迅猛,MDI的市場需求正井噴式增長,工廠產能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跨國巨頭趁機攫取了在華大部分市場和利潤。

為擺脫困境,煙台合成革廠找到原來轉讓技術的日本公司,提出再次引進技術。可對方明確表示:「新技術不給,只能考慮轉讓舊技術,產能最多提高到1.2萬噸。」

被日本拒絕後,煙台合成革廠又把目光轉向幾家歐美公司,提出用市場換技術,引進4套MDI生產線,但在歷時四年的艱難談判中,對方均拒絕提供核心技術。

一家跨國公司的高管指著窗外的夕陽對中方代表說:如果把技術轉讓給你們,我們就成了下沉的太陽。

甚至當中方技術人員到歐洲工廠考察時,只能遠遠地看看裝置,靠近一點就被制止。

有一家跨國公司還稱,煙台合成革廠如果能提供中國市場調研報告,就可以考慮合作。可當煙台合成革廠組織80多人、半年多跑遍大江南北,把調研報告拿出來後,這家公司卻一腳把萬華踹開,在中國設廠自己生產MDI了。

前後五年,煙台合成革廠不僅無法從跨國公司換來技術,還飽受屈辱。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煙台合成革廠上下意識到:以前太傻太天真,如果不自主創新、自我發展,只有死路一條。

【4】

1993年,當時還只是煙台合成革廠MDI分廠總工程師的丁建生明確提出,要自研MDI技術。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須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DI裝置!」

丁建生1982年青島化工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煙台合成革廠MDI分廠。他痴迷技術,經常拆解裝置設備反覆研究,常常幾個星期不回家,憑著一股勤奮鑽研的勁頭,最終當上了MDI分廠總工程師。

當他提出要自研,很多人認為他是頭腦發熱,就連總廠研究院也反對。

但丁建生不信邪,「如果想都不敢想瞄準國際最領先的,那你永遠不會成功!」

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技術突圍需要先組建一支科研隊伍。

按照當時的規定,廠里給碩士畢業生的工資只有650元,很難招到人才。於是丁建生委託國內高校定向培養,每3萬元培養一人,終於建立起一支10人科研小組。

帶領著這隻年輕的隊伍,丁建生首先向洋設備「開刀」,對著猶如黑匣子一般的裝置反覆拆裝零部件,邊拆邊修邊琢磨。

但硬體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工藝流程和其中複雜的化學反應。

在中科院計算機所等多家單位的支持下,丁建生帶領研發團隊,運用當時計算速度已經突破1億次/秒的銀河計算機,最終建立起了MDI工藝過程計算機模擬和MDI核心化學反應計算機數學模型,並開發出國內首套MDI製造工藝技術軟體包。

正是這個軟體包,讓快要報廢的1萬噸MDI裝置實現了正常運轉,產能也提高到1.5萬噸。

隨後兩年,煙台合成革廠又與國內高校開展聯合攻關,經過上萬次試驗,先後攻克縮合反應、光氣化反應、分離精製3大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掌握完整MDI技術的國家,打破了西方對我國近40年的技術封鎖。

為了精幹主業,1995年萬華由「煙台合成革總廠」改製為「煙台萬華合成革集團有限公司」,32個子公司只留王牌主業MDI,其餘全部剝離,4000人下崗分流。

1998年底,集中了MDI優勢資源和近400名業務骨幹,煙台萬華化學聚氨酯公司(2013年更名為萬華化學)正式掛牌,丁建生出任總經理。

股改前,萬華舊的僵化體制束縛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薪酬待遇也很難吸收頂級學術帶頭人,技術創新步履維艱。

股改後,丁建華重金招聘高端人才,為博士開出10萬元年薪、150平方米海景房的條件,而當時他自己年收入只有2萬元,住70平方米的單元房。

為鼓勵企業創新發展,他還做出承諾,只要研發出新產品並形成利潤,就拿出20%-30%的利潤作為獎金。

一次,一套裝置技改後為公司盈利1200萬元,按新的獎勵辦法,科研團隊的總獎金高達92萬元,而當時萬華全廠的工資總額才200萬元。

獎?還是不獎?

丁建生拍板:「獎!現金從銀行取回馬上發放!」

帶隊的工程師獨得21萬元,當他把獎金拿回家時愛人嚇壞了,「你從哪兒弄來那麼多錢的,別有什麼事吧?」弄清原委後,愛人開玩笑說:「以後你天天加班都行,家裡的一切我都包了!」

以重獎激勵人才,以制度保護創新,讓萬華在行業內名聲大噪,陸續吸引來一大批優秀人才。

【5】

30年來,面對國際巨頭的技術封鎖和嘲笑,萬華自力更生,讓技術從有到無,讓企業從山東走向世界,並肩巴斯夫、拜耳等國際化工巨頭,成為全球技術領先、產能最大的MDI生產商。

《福布斯》近日發布的2019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榜單上,中國化工企業有7家躋身,其中就有萬華化學(820),排名僅次於台化(609)、南亞塑膠(649)、台塑(758)三家老牌台企。

2018年,萬華化學營業收入達到606億元,凈利潤106億元,相當於每天產生三千萬元純利潤,高居山東上市企業之首。上市18年以來,其營收和凈利潤漲幅均超百倍,這種高成長和高盈利在A股化工企業當中絕無僅有。

任正非說:「一個人如果專心只做一件事是一定會成功的……如果我專心致志養豬呢?我可能是養豬的狀元;專心致志磨豆腐呢?我可能也是豆腐大王。」

這種「磨豆腐」的精神成就了華為,同樣也成就了萬華。

多年來萬華埋頭研發加苦幹,持續將營業額的3.5%-5%投入研發,研發支出始終排名行業第一。

2012年萬華的研發開支有5.7億元,而當年A股醫藥研發最多的恆瑞醫藥是5.3億。2015年,萬華的研發支出超過7億元,而當年它的盈利不過16億。

到了2018年,萬華的研發投入達17億元,是研發投入最高的100家中國企業之一,擁有6個研發基地,超過1800名研發人員,其中僅博士就超過110人。

這,就是萬華如今敢與國際巨頭鼎足而立、並在不久的將來與之可以全面較量的底氣。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5個月召回83萬輛車,寶馬飆車不系安全帶?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