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經行紀》:唐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經行紀》:唐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經行紀》:唐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經行紀》:唐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杜環的《經行紀》是一部奇書。它記錄了作者親眼見到的8世紀時的西亞、非洲及部分歐洲的風土人情和政治生態。

杜環是中唐宰相杜佑的族侄。天寶十年(751年),隨鎮西節度使高仙芝從庫車出發遠征黑衣大食(阿拉伯王朝)於怛羅斯(今哈薩克之塔拉茲),兵敗被俘,送到庫法(伊拉克南部),卻得到優厚待遇。他12年間走遍了大食各地,還隨外交使團到過歐洲東羅馬、埃及和衣索比亞的摩鄰。寶應四年(762年)乘賈商海船奇蹟般地回到廣州,這本書就是他當時行腳的記錄。

《經行紀》:唐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杜環是有名姓可查的第一個到過歐、非的中國人。《經行紀》以生動真實的敘述,詳細地記錄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政治生態,該書被作為注釋保存在杜佑《通典》193卷中,總共1500餘字,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杜環在大食首都亞述羅的見聞中記述:「亞述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瓖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蔽其面。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系銀帶,佩銀刀。斷飲酒,禁音樂。」人相爭者不致毆擊。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說法曰:「人生甚難,天道不易。姦非劫竊,細行漫言,安己危人,唯從寬。葬唯從儉。」一派平等安寧、充滿宗教信仰的和平的氣氛。這就是早期伊斯蘭教的生活實錄。

該書又云:「四方輻輳,萬物豐儉,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騾驢,充於街巷。刻石窟為廬舍,有似中國。寶輿每至節日,將獻貴人。琉璃器皿,瑜石缽蓋,不可數算。粳米白面,不異中華。」此外還記錄了參與建設的漢人工匠名字。如,「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樊淑、劉泚。織絡匠者河東人樂環、呂禮」等。這就是當時巴格達生活的實況。據《泰伯里史》記載,阿莆恭林王修建巴格達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強溝通與中國的聯繫。他說:「這個地方是良好的軍營,這條迪格里斯河使我們同中國之間無任何間隔。從海洋上運任何東西,皆可往迪格里斯河抵達這裡。」為此,他才將唐軍中的工匠藝人組織起來修建巴格達城。而這也是這位被俘之將生活得如此愜意而自由的原因吧。

《經行紀》:唐代人眼中的西方世界

《經行記》里還提到大秦(東羅馬帝國):「拂菻國有苫國(敘利亞)西隔山數千里,曰大秦。其人顏色紅白。男子悉著素衣。婦人皆服珠錦。好飲酒,尚乾淨。多淫巧。善織絡。或有俘在諸國,死官守不改鄉風。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數千里。勝兵百萬,常與大食相御。」富庶繁榮歷歷可見。史書上有名可考到過東羅馬的中國人當以杜環為第一人。不僅如此,他還到了非洲黑人地區。《經行紀》中對非洲的描述:「西至摩鄰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乾魚,人食骰莾。骰莾即波斯棗(椰棗)也。」摩鄰即今衣索比亞濱海之地。該書對大秦(東羅馬)的醫術也有記載:「善醫眼及痢,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說明醫學十分發達。

《經行記》儘管原書已佚,但僅從保留在《通典》中的1500餘字就足夠令人吃驚的了。1300年前文化交通歷史賴此而存一線,可謂字字珠璣,珍同拱璧了。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每一本舊書都有故事
舊詩的餘暉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