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把天聊死的三大能力 其實小朋友都會

不把天聊死的三大能力 其實小朋友都會


  來源:科學大院


  語言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通過語言,我們進行表達與溝通,以達到社會交往的目的。從古至今,人類對說話的藝術的探討從未停歇過。「把天聊死」不只存在於表情包和段子里,也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說話,說什麼話,如何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漸漸成了一門學問。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我們從學習語言開始,就一步步地在學習如何交流。這種交流能力的核心表現就是對話能力,說通俗點就是聊天。那麼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學會聊天的呢?

  不把天聊死需要哪些能力?


  1、 學會話輪轉換


  對話對應的英語辭彙是「conversation」。追溯其詞源,「conversation」一詞由拉丁詞根「con」和「vers」組成。「con」表示「加強意義」,「vers」表示「轉換、交替」。現在你明白對話的實質是什麼了吧?對話就是與其他人一起輪番說話,交替地傳遞信息。


  所以說,聊天中能夠連續地輪番說話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也正是因為聊天雙方交替說話,說者和聽者身份的不斷轉換才能讓雙方聊得深入,聊得開心。在聊天過程中,小朋友們得理解對方在什麼時間把已經想說的表達清楚了,也需要在恰當的時間點開始說話,達到我們常說的「話不落地」。


  怎麼樣?聊好天其實很不容易吧?所以兒童語言的研究會把小朋友們是否能夠連續交替地說話,即話輪轉換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來衡量小朋友的對話能力。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2、沒話找話才能開始對話


  除了話輪轉換,發起對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話找話」也很重要。如果想和小夥伴順利地聊天,小朋友就必須尋找兩人都知道或都關注的某一話題(可以是一起玩的玩具、一起看的書、兩人都看過的動畫片等等),這樣才能和小夥伴愉快地聊天。


  開始聊天后,小朋友之間需要不斷地一問一答,彼此回應。如果小朋友在夥伴回應之後能及時補充自己新的觀點,對話就能夠繼續下去。在這樣的聊天過程中,小朋友們彼此都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聊天也就會更加有趣。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3、 一句聽不懂?那就再修改補充


  在與對方聊天時也會出現因為不理解對方說的話或理解錯誤而聊不下去的情況。如果小朋友能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大膽地指出來或者詢問對方,要求在一起聊天的小夥伴對話語進行「修補」,而同時小朋友自己也具有「修補」話語的能力,能夠理解修補後的話語所表達的意思,聊天就能繼續下去了。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小朋友會逐漸意識到一句話中的信息既依賴於說話者提供信息的質量,同時也依賴於傾聽者的認知水平。他們在說話的時候要知道對方已經知道什麼、想聽什麼、聽懂了多少,而在聽的時候也需要隨時調節自己的情感、興趣和動機,使自己投入到對話中去。如此看來,小朋友們要想把天聊好,還需要很多其他的能力做支持。


  與父母的聊天開啟聊天技能


  父母作為小朋友出生後的「首任」對話夥伴,在他們對話能力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以親子遊戲為載體的親子互動,為兒童建立了話輪轉換規則的初步意識。在與父母的聊天過程中,小朋友會逐漸認識到對話需要交談的雙方共同參與,交替說話。一個人說時另一個人聽,說者說完後,聽者要及時給予回應,這樣才能「愉快地聊天」。


  3歲時,在與父母的對話中,小朋友就能夠較為熟練地遵守話輪轉換的規則。4歲時開始學會提前說出下句話的起始詞或重複的無意義拉長音來保住話輪。例如,小朋友想和媽媽說:「我今天晚上想讓你給我讀書。」他會通過說「我我我我……」或是拖長音的「嗯——」來給自己留出整合語言的時間,同時讓媽媽知道他還有話要說,不會搶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與成人對話的話輪數量會越來越多。

  兒童並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成人與他們進行對話。兒童在14個月大時就能夠使用非言語的動作來吸引成人的注意,達到發起對話的目的。


  兒童的對話維持能力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2歲前兒童與成人的對話中,兒童對成人的回應只有21%是與話題相關的,到3歲後兒童的維持性回應已經達到46%。此外,兒童維持對話的方式也不斷增多。3歲開始,兒童能夠在模仿大人的同時添加或替換一些新的內容。


  對話修補能力對兒童的要求很高,發展較晚。研究發現,2歲以前兒童發起修補請求的數量極少,而且請求的形式也僅限於「嗯?」、「什麼?」這類簡短的請求。32個月時,兒童發起修補請求的數量開始明顯增多,但形式仍局限於簡單地請求大人重複。而到了4、5歲,兒童不僅學會了請求重複,還會更多地讓對方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圖片來源:劉潔含,范義貞繪製


  與同伴的聊天提升聊天技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交往在兒童語言和社會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與和成人的對話相比,兒童與同伴之間的話輪轉換並不怎麼熟練,經常會出現話輪之間間隔過長或話輪中斷的現象。


  4歲兒童與同伴的對話大部分都無法達到對話目的。雖然他們的話輪數量也不少,但話輪之間的聯繫鬆散,多為獨白式語言。而到了5歲,兒童就能夠與同伴進行較長時間的交流談話。下面是一個5歲兒童與同伴就遊樂場這一話題進行的一小段對話。兩位小朋友的對話話題緊密相關,互相回應,話輪完整。


  嘟嘟:我去過一大堆遊樂場,大概有一百個了。


  貝貝:不對,應該有八十二……八十……八十五個。

  嘟嘟:我去過九十九個遊樂場。


  貝貝:所以你比我去過的多呀!


  4歲左右的小朋友在維持對話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在關於「在家玩什麼玩具」的話題中,兩位小朋友不僅回答了這一問題,而且主動提供了家裡其他玩具的數量、種類以及如何玩這些玩具等內容。


  豪豪:我家裡,有樂高,還有車。


  元寶:我家裡有拼圖,拼了十個,都拼完了。我自己會拼拼圖。


  豪豪:我有托馬斯,還有小汽車。


  元寶:我的拼圖是那個十袋的。


  元寶:我也有車,我還有一個……那個……挖土機。


  5歲之後的小朋友維持對話的能力已經非常棒了。他們也能主動發起話題,並開始用呼喚對方的名字、「我跟你說……」這樣的語句吸引對方注意來發起對話。


  軒軒:我家裡有一個小枕頭。

  小北:軒軒,我家裡有的東西是……


  軒軒:我跟你說,我家裡最好玩的是,我家裡有一個小枕頭,我最喜歡,還有那個弄頭髮的小人。


  小北:我家裡有會唱歌、會說話、會跟我學話、會講故事、會教英語的洋娃娃。


  軒軒:我家裡也有。但是那個是小熊貓。


  5歲之後,小朋友的對話修補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在下面的對話中,小朋友琳琳不記得她玩過的一個遊樂項目叫什麼名字,她的夥伴珊珊能及時補充信息,請求確認,還詳細描述了設施的樣子,作進一步的確認。對話修補使整個對話內容更加詳細、準確。


  琳琳:我一個人玩兒過一種項目,就是旋轉木馬。


  琳琳:然後呢,我還,飛,坐過那個……小小的,非常好玩的東西。


  琳琳:但是我忘了叫什麼名字,也忘了它具體的那個。


  珊珊:轉盤,轉盤。


  珊珊:就是一個圓的,上面有一個小棍棍嗎?

  尊重兒童特點,支持兒童把天聊好


  小朋友聊天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但是,小朋友聊天也會表現出個體差異。


  有的小朋友比較內向,羞於表達,而有的小朋友更為開朗活潑,不吐不快。這些特點沒有好壞之分,因為兒童自身的氣質特點及家庭教養方式等等都會使他們的聊天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正是由於這些不同的特點,小朋友的對話世界才能色彩繽紛。


  作為養育者,我們可以主動與兒童進行交流,在孩子大膽表達時及時回應。對孩子說的話進行一些修改,如替換一些同義詞,讓孩子體會到語言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也可以試著對孩子說的話進行重新敘述,補充一些信息讓句子的形式更為複雜多樣。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可是非常大的喲!


  同時,要鼓勵並創造機會讓孩子多與小夥伴進行溝通和交流。「3歲之前不需要朋友」的說法是不對的。我們永遠處在社會之中,也永遠需要夥伴與我們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南陽市政府致信科技工作者: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