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打坐中的各種氣機反應!

打坐中的各種氣機反應!

在靜坐的過程中,感覺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脹痛,或者有神經緊縮等現象。它的原因雖然很多,歸納起來,可以用兩個原因包括它的要點:

一是氣機循督脈——「脊髓」中樞神經上升的必然現象;

一是生理病態的反應。

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體,便自然而然會到達背部和肩胛部分發生脹剌的感覺。甚至好像有一樣東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動,只是很難向上沖舉。而且自己的意識也會產生潛在的企圖,好像覺得必須要衝過去才會輕鬆愉快,這種現象在丹道的觀念里便叫它為「河車」轉到「夾脊」的一關,是打通督脈的過程現象。

實際上,這是陽氣開始到達「還陽穴」的階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鬆,不能做到渾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來愈有壓力,換言之,每逢這種情形,你的注意力愈會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識假想的力量幫助它向上推進,因為注意力的愈加集中,反而使腦神經、胃神經愈加緊張。

甚至過分用力,會使心臟收縮、更會增加背部脹痛的感受,有些學習道家某些丹法的人,用意去「導引」它過關,或者「以意馭氣」,觀想「河車」的運轉,配合深長微細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以九九之數的呼吸頻數。

當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觀念,或者配合內功運動,或用瑜伽體功等方法引導它過頭雖然也可收到一時的效果,好像儼然有物通過」夾脊」而上沖「玉枕」,但是畢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屬於心理的力量,改變了生理感覺的作用,並非真是氣機通過「夾脊」的真實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渾然「忘身」,或者運用智力而拋舍感覺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靜無為、等待它的充實,它便會像接觸電機的開關一樣,嗒的一下,豁然鬆弛,進入心境豁然開朗、精神特別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駝背的人(受過外傷或生來如此的另當別論。)

到了那個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開張胸膛,呼吸順暢,胃口開爽。不過,往往因此而精神太過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慣性,到此反而把它當做失眠的病態,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馳,無從說起了。

頭部的反應

講到頭部與靜坐過程的反應,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較為複雜。從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來講,「頭為諸陽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觀念來說,它包括了後腦的「玉枕」關,與頭頂的「泥丸」官,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從現代醫學的觀念來說,它與小腦神經、大腦神經,以及「間腦」與「腦下垂體」等組織有關,相當複雜,而且它與五官的神經細胞,都有密切直接的關聯。

因此修習靜坐的人,常常到此而發生嚴重的問題,一般世俗所謂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現在為了講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個步驟的分解,(一)後腦(玉枕)(二)前腦(三)間腦。

後腦的反應:混沌與坐忘

在修習靜坐的過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靜默沉思之輩,只把心理意識的比較寧靜的狀況當作靜坐的功效。那就無從做進一步的探討。否則,靜坐的工夫愈久,必然會引起生理的反應,等到生理氣機的反應經過腎臟、腰、背以後,它就自然而然的會上升到後腦階段。

當這無形無質的氣機到達後腦(玉枕)的時候,最為普通的反應,便是感覺神志不太清明,有點昏昏沉沉,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在佛家修習「止觀」或「禪定」的立場便叫這種現象作「昏沉」。是修道的障礙之一。

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場來說,也有誤認這是「渾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實是相似「渾沌」與「坐忘」的情況,並非真實。)因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側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門,所以認為這種現象是「養生」的妙境,這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佛家是從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拋開「身見」而直接進入性靈的領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亂」妨礙了性靈清明自在的現象,統統須要揚棄。因此便認為它是障道的因緣。如果認清了原理和原則,佛道兩家對靜坐過程的異同,都不是「是非」的重點,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

其實無論佛道兩家如何的不同,一個人,總離不開身心的相互關係和身心的相互影響。即使不注重身體,但當你進入靜定的境界,仍然還離不開此身的作用,還須仰仗此身,然後才能打破這個軀殼樊籠的束縛。因此宋元以後的道家對於依身起修的理論便有「借假修真」的說法了。

警惕靜坐時的昏昧無明

當氣機進升到後腦而呈現渾然昏昧的狀態時,如果是體力不足或身心疲憊的人,他就會垂垂欲睡,甚至,連帶體力也不能支持靜坐的姿勢了。這種情形,應該是腦部的「氧氣」不足,等於人在疲勞欲睡時,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樣的情形。

倘使不是體力不足,因為氣機上升到後腦的關係。當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現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無明,漸漸的會進入似夢非夢的光景,猶如昏黃隱約的狀態。這便是由後腦神經影響到眼神經的反應關係。

許多人在這種狀態中,便會像夢中見物一樣,在昏昏迷迷中,看見許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愛的,可怖可悲的,種種情形因人而異。它配合了下意識(佛家唯識學中所說的獨影意識)的作用,便會引起許多心理,和清醒以後思想觀念的種種變化,一般人所謂「入魔」,或者真的有了問題,都是出在這個階段。

其中變化情況,非常複雜,它和一個人平常的智慧、思想、個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果的密切關係。如果沒有真正的明師指導,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與正確的思想,實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了解了這些道理當時便不理會這些現象,因為過了黑暗的夜裡,一定就會破曉。那麼,只要經過這一階段,便會稍覺清醒。

或者眼前呈現點點的星火之光。或如螢火,或如鉤鏈。或者有各種不同的光色。它都與自己內部生理的健康有關,所以才會出現在「內視」的境界裡面。(至於何以會有這些光景現象的出現,其中原理實在不太簡單,以後再說。)可是一般靜坐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會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無法支持了。

靜坐會激發出體內潛在病症

如果是身體內部並不真實健康,或者頭腦與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潛在,或者如中醫所講「上焦」有火(發火)。

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腸胃病與各種輕重病症的關係,也可能因此而呈現眼角膜發紅,或耳鳴、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現象。如果是牙齒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齒動搖等狀況出現。如果是有感冒潛伏在內,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會在淋巴腺相似發炎,或者頭腦神經疼痛,或前後腦神經疼痛等癥狀發生。

但千萬要記住這不是因為靜坐而帶給你不祥的毛病,實在是因為早已有病根在內,經過靜坐而促使它的發現。換言之,這是因為靜坐的關係,促使自己內在的體能發生自我治療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恆,再配合醫藥的治療,必然可使自己恢復絕對的健康,因此,自古學道的人,經常都必須對醫理有所心得。

當氣機到達後腦便是漸入佳境

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達到後腦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一大進步的階段,雖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煩而複雜的階段,極須小心與理智的審擇,需要真能了解習靜和修鍊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醫學上的氣脈、針灸、藥物以及其他許多「助伴」的功夫和知識等。

所謂值得欣喜的,是說過了這一關便可打通中樞神經與大腦神經部分的氣脈,而漸入佳境了。所謂麻煩而複雜的,是針對一般體能衰頹、或腦神經已有病態而尚未發覺,或者是先天性即帶有精神病態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關,便發生許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來說,也很可能發生類似高血壓的難受感覺。

其實,絕不會有高血壓的可能,只是感覺上難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聰明,再安用守意於上丹田至腦部,便會導致紅光滿面,而發生高血壓的徵兆了。一般世俗的觀念,往往認為紅光滿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問題的事,切切不可錯認。

氣機達後腦出現異聲,並非「耳通」

其次,當氣機到達後腦時,耳根很可能就會聽到內在奇異的聲音,以及耳塞、耳鳴等的感覺。這種現象,都由於氣機到達後腦時,腦神經部分的氣脈將通未通,因此受到氣機的震蕩而發生的腦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夠清明,便會引發潛意識深處種種的幻覺。

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無論任何宗教)的人,他便會幻覺為神異的聲音,千奇百怪,難以縷述,但總不外與見聞、知覺、經驗有關的事,彼此互相穿鑿附會而已。甚至,有時候證之於小事,好像也頗靈驗,因之便認為是他力(仙佛或主宰、先知等)的靈感聲音,或誤以為是神通中的耳通。

其實,這就是證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確具有靈驗的感應功能,而這些反應只不過是一種小小證驗的現象,並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對大事也絕不靈驗,如果妄信為真,必成魔境。

若能不隨境轉,或者時常咽津納氣,放鬆頭腦的感覺(這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氣下降,便可安然過此一關,而轉入前腦。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內功、密宗的體功,以及瑜伽術的調整方法,再藉助醫藥的輔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須注意,有許多學習靜坐的人,在靜坐的過程中,氣機發生了變化時,心念的注意力往往會被感覺的境界牽制,尤其到達腦部的時候,對感覺的注意力更為強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緊、橫隔膜上縮,甚至,連帶而有胃口不開,食欲不振、大便不暢,或大便秘結等暫時的現象。

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劑或通便藥等,也有幫助

前腦的反應:見異象非「眼通」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到達前腦時,當然已在通過後腦之後的階段。此時反應的現象不如在後腦時複雜。它的反應,最有可能而極普通的現象,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的氣脹,兩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覺。

如果體力氣機較為充沛的人,便感覺後眉心和鼻根(山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激的感受。但雜念紛飛的情形,到此便自然減少而微弱,雖然神思與心境,並不清明,而帶有輕度昏沉的感覺,但較過去發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已經迥然有別。

唯一不好的象徵,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紅絲如發炎的現象。並且到此往往眼觀光景,或如一團太陽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點點螢火之光,有時閃爍不定,有時固定不變,不論閉眼或開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這些光影中,可以看見人物並預知未來的事,因此,有人便認為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

有許多人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深入佛學道術的所知障,如執著圓陀陀、光爍爍等形容術語,就當為真實,而認為這種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顯現。禪宗呵斥為光影門頭,道家認為是幻境,就是對此等初期的現象而言。

初步生理反應並非打通督脈

靜坐的過程中生理上所起氣機的感受,如果已經達到如前所說:確已有過腰部(尾閭)、肩背(夾脊)、後腦(玉枕)、頭頂(泥洹)、眉間(印堂)等逐步的反應,從一般觀念來說,便認為是已經打通督脈(脊髓神經——中樞神經系統)的現象。

其實,這只是初步的生理反應而已,並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脈。督脈真正打通,有種種徵候,也有種種誠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徵,並且隨時與任脈(自律神經)有互相呼應的作用。若是只有一般生理上的反應感覺,還是微不足道的事。

靜坐反應中的病痛感覺並非真的生病痛苦

當氣機經過這些逐步反應以後,它還盤旋在腦部的時候,最大的關鍵,就是頭腦部分,經常有脹痛難受的感覺,或有沉重昏睡的情況。甚至影響眼神經、耳膜、牙齦、鼻腔等處,發生類似病痛的現象。或者有頭重足輕、脾氣急躁,容易光火,以及精神亢奮,大便秘結,不易入睡的反應,即便睡眠時也是夜夢不寧。

這樣說來,靜坐和通過督脈的情形,比起一般不學靜坐的人,反有更多不良後果,那又何必學習靜坐呢?這可不必為此駭怕,以上所說的,只是籠統的經驗談,是憑親自經歷過的求證經驗,和許多習靜者所發生「個案」實例的總論,只是說當此過程中,全有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

有關這些現象的發生,還須視個人的年齡、性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而有差別,並非個個必然如此。而且因靜坐的反應所發生類似病痛的感覺,並非真如生病的痛苦,也只是說有「類似性」和「可能」如此而已。

五運六氣,道醫的基礎,趕快掃碼報名來學!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淺論先天五太與丹道
古法看眉十六字揭示人的命運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