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進務實合作 實現互利共贏

推進務實合作 實現互利共贏

在肯亞的阿伯戴爾地區,中肯兩國研究人員在進行水質監測。人民日報記者呂強攝

共建一帶一路助力泰國經濟科技發展

(泰國)索拉尼·信拉探

共建「一帶一路」為泰國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開闢了新渠道,為泰國經濟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泰中一家親」,泰中兩國友好關係源遠流長。自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泰中兩國進一步加強了各個領域的合作。在科技創新領域,共建「一帶一路」為泰國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開闢了新渠道,為泰國經濟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多次訪問過中國,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印象深刻。我曾去貴州參觀中國「天眼」,它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充分體現了中國高新技術創新能力;我還在深圳參觀了許多科技公司,深圳在科技創新領域呈現出的勃勃生機令人讚歎;最近,我剛參觀了上海科技館,深感中國在科技領域投入之大以及科技給民眾生活帶來的便利。

泰中兩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2017年,武漢大學、泰國科技部地理空間信息與技術發展局、泰國東方大學就合作開展詩琳通地球空間信息科學雙碩士學位項目簽署合作備忘錄。該項目從2018年開始招生,可以幫助泰國及東南亞周邊國家培養高水平國際化科研人才。

2017年12月,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揭牌成立。泰方高度重視與中國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詩琳通公主曾多次走訪中國科學院,極大地帶動了泰中兩國在微生物技術、軌道交通運輸、等離子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及技術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曼谷創新合作中心的成立為泰國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提供了更多便利,標誌著泰中共建「一帶一路」踏上新征程。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泰國科技發展署成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共同發起者之一。泰中科技合作重點關注共建聯合實驗室、科學園區合作以及技術轉移等方面。這次論壇將進一步拓寬泰中兩國科技合作,並將推動泰國和其他國家共創未來。

近年來,泰國政府提出「泰國4.0」計劃,旨在通過科技創新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促進泰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國家競爭力。「泰國4.0」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泰中雙方一致同意對接各自發展戰略,將基礎設施、產業集群、電子信息通信技術、數字經濟、科技和能源列為未來雙方經貿合作重點領域。共建「一帶一路」助力泰國經濟科技發展,持續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

(作者為泰國科技部常務次長,人民日報駐泰國記者林芮採訪整理)

非中科研合作體現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目標

(肯亞)羅伯特·吉圖魯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國為非洲乃至世界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非洲國家期待分享中國科技發展成果,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1999年,我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到武漢大學生物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3年留學生活里,我和中國科研人員一同埋頭科學研究,建立了牢固友誼。中國科研人員對科學研究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互相尊重、守時盡責的優秀品格,深深影響了我。我所在的聯合科研小組,在肯亞和中國均發現了新的植物物種。

2013年,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在肯亞喬莫·肯亞塔農業科技大學建立。作為創立人員之一,我見證了多年來非中科研合作給非洲帶來的發展動力。令人欣喜的是,迄今已有近150名非洲青年學者通過研究中心的項目獲得中國科學院全額研究生獎學金,正如我20年前一樣。非中友好情誼在一代代科研人員之間傳承。

2018年11月,我參加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立大會,這對中國和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科研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正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非中科研人員一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傳染病研究與控制、災害管理與預警等多個合作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

中國科研人員不僅在非洲傳授科學知識,還幫助資源貧乏的農村地區民眾增加收入。在肯亞東部乾旱地區馬瓜尼,中國科研人員經過分析當地人潔牙用的「牙刷樹」十數樟的化學成分,提取製成了一種新的牙膏產品。這一科研成果帶動當地居民大量種植該作物,取得經濟效益,提高了民眾的收入。

非中科研合作有助於消除非洲大陸的疾病和貧困,促進非洲發展。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國為非洲乃至世界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成功舉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創了合作共贏的新模式。習近平主席在論壇上宣布,中國將繼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同各方一道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四大舉措。這讓我們信心倍增。非洲國家期待分享中國科技發展成果,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中國科研人員不遠萬里來到非洲,和我們並肩開展科學研究。他們的精神讓我們由衷欽佩。最近,我出席了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馬達加斯加辦公室的啟用儀式。在那裡,我聽到當地一名大學生創作的詩歌。詩中這樣寫道:遠道而來的朋友,不辭辛苦與我們一起翻山越嶺/不畏艱險在崎嶇山谷中探索,只為保護多樣的生物世界/不論年齡,不論膚色,齊為地球上的後代探尋良方/聽那嶄新的實驗室輕聲地吟唱,彷彿是演奏一曲歡迎遠方中國朋友清新的歌。

這首詩歌洋溢著非洲民眾對中國科研人員堅韌毅力和無私奉獻精神的讚美,以及對研究中心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的感激之情。聽到這首詩歌時,很多中國和非洲科研人員都深受感動。在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非中研究人員這麼多年的艱苦努力得到了廣大非洲民眾的認可。

現在,我和遠離家鄉的中國科研人員依然在一起並肩奮鬥,為中國和非洲的科學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非中科研合作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目標,即為全人類共同美好的未來而攜手合作。

(作者為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非方主任,人民日報駐南非記者呂強書面採訪整理)

智中天文合作體現絲路精神

(智利)吉多·加拉伊

智中天文學家跨越南北半球的合作,生動反映了兩國在天文領域的密切關係。智中天文合作體現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智利與中國的關係友好密切,曾在南美國家中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第一個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一個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今年3月初,智中自貿升級協定正式生效,成為拉美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一大亮點。

智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在科技尤其是天文領域的合作也是亮點紛呈。2012年,智中兩國簽訂了科技合作協定。次年10月,雙方合作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簡稱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擁有全世界絕佳的天文觀測條件,與中國開展合作,有助於實現晝夜不間斷觀測以及觀測成果的交流整合與互補。

以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為依託,智中在天文領域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中心促成學者、專家互訪及合作研究,協助建立圍繞特定科研課題的合作研究團隊,並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201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簽訂協議,在智利北部合作建設天文觀測基地。如今,文特峰觀測台站正在建設中。此外,南美天文研究中心與智利國家科學委員會合作啟動了「中智天文博士後」項目,在全球範圍內招收人才。該項目目前已成為國際品牌,在學術界贏得了良好聲譽。我本人的科研項目就有來自中國的博士後人才的參與,合作愉快而有成效。

2016年,作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在智利的代表,南美天文研究中心被智利政府授予「國際科研組織」的地位。這樣,中國在智利建設天文觀測基地,就可享受到智利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

智中天文學家跨越南北半球的合作,生動反映了兩國在天文領域的密切關係。智中天文合作體現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了多項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科技合作的計劃。智利大學成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共同發起者之一。此次論壇將推動智中科技合作再上台階。

(作者為智利大學天文系副主任,人民日報駐巴西記者陳效衛書面採訪整理)

為南亞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合作平台

(尼泊爾)比諾德·達瓦迪

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以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為依託,中國和南亞的科研合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這種合作恰恰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同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多變,地震頻發。尼泊爾對國土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究相對滯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尼泊爾尋求科教合作提供了機遇和平台。

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尼中科教合作駛入快車道。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與尼泊爾特裡布文大學合作建立加德滿都科教中心,聯合周邊國家的科研機構,重點圍繞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地質災害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中國幫助尼泊爾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員,極大地提升了尼泊爾的科學研究水平,使尼泊爾在相關科研領域逐漸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

我在中國科學院攻讀了博士學位。學習研究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嚴謹治學的態度讓我受益匪淺。2016年,我進入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工作。作為科教中心副主任,我見證了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尼中科教合作的快速發展。

從2016年開始,加德滿都科教中心聯合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所招收尼泊爾留學生到中國學習。科教中心還在特裡布文大學設立優秀碩士獎學金,鼓勵學生從事科學研究,並每年為青年科學家提供各種培訓。特裡布文大學作為首批成員單位加入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這對尼泊爾在科研領域參與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以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為依託,中國和南亞的科研合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科學家分別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組織開展了10多次聯合科學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時,中國派出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組,為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決策依據;2016年,科教中心組織喜馬拉雅山安娜普納地區綜合野外科學考察,推動了季風—植被—環境綜合監測斷面建設……

藉助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的平台,中國聯合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科教力量,致力於更好地為南亞區域發展提供支持。這種合作恰恰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同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了一系列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科技合作的計劃,反映了中國與各國共同分享創新成果的意願,這將為尼泊爾等南亞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合作平台。

(作者為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尼方副主任,人民日報駐印度記者苑基榮書面採訪整理)

斯中科教合作推動斯里蘭卡科研向前沿領域邁進

(斯里蘭卡)迪拉克·普利亞達莎納·多瓦姆佩·加馬格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與會各方就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朝著更高質量方向發展達成共識,這將為斯里蘭卡乃至整個南亞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洋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斯中友好關係源遠流長。斯里蘭卡是南亞最早支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之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斯里蘭卡提供了發展機遇,推動斯里蘭卡經濟快速發展。

2015年,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和斯里蘭卡在科倫坡合作建立了中—斯聯合科教中心。我有幸參與了中心的創建和發展過程,見證了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在科教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

斯里蘭卡處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流交換強烈的地帶,是南亞季風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海洋氣象災害頻發。由於斯里蘭卡科研人才不足,缺乏較為成熟的季風氣候預報系統,在海洋災害面前顯得十分脆弱。因此,斯里蘭卡對科教合作有著強烈需求。

以中—斯聯合科教中心為依託,斯中兩國的科技合作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兩國合作在斯里蘭卡南部近岸建立了海洋環境實時觀測網,為斯里蘭卡近岸海洋災害成因研究、氣象預報以及航運保障提供支持。此外,斯中兩國科學家合作建立了斯里蘭卡海洋氣象預報系統,用於斯里蘭卡海洋漁業捕撈和防災減災,受到斯里蘭卡漁業部門的廣泛認可。更多的合作項目還在陸續展開。

從2016年開始,中—斯聯合科教中心開始聯合中國大學和研究所招收斯里蘭卡留學生。中國為斯里蘭卡成功培養了一批科研人員。其中一部分已經學成回國,正在斯里蘭卡的科教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2018年6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首位斯里蘭卡碩士留學生馬杜薩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被中—斯聯合科教中心和盧胡納大學共同聘請為高級技術人員。

斯中科教合作推動斯里蘭卡科研向前沿領域邁進,而這正是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與會各方就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朝著更高質量方向發展達成共識,這將為斯里蘭卡乃至整個南亞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作者為中—斯聯合科教中心斯方主任,人民日報駐印度記者苑基榮書面採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高效圓偏振發光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江豚滿周歲了!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