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經典宋畫:趙佶《瑞鶴圖》構圖分析

經典宋畫:趙佶《瑞鶴圖》構圖分析

在去年熱播的宮斗電視劇《如懿傳》中,一幅被用作皇太后宮中背景牆的經典宋畫,引起了諸多人的興趣,網路不少人問,這是什麼畫,如此驚艷,當然啦,對於國畫藝術愛好者來說,可以毫無壓力地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宋徽宗的御筆名作《瑞鶴圖》啊!當然了,真實作品是捲軸形式的,它並不會如電視劇中那樣被當作壁畫來展示。

北宋趙佶《瑞鶴圖》,畫心縱51厘米,橫138.2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瑞鶴圖》是趙佶三十歲時的作品,他將花鳥和風景結合起來,匠心獨運,打破一般花鳥畫構圖的樣式,營造出詩一般的境界。捲軸、絹本、重彩設色,縱51cm,橫138.2cm,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1.作品的情意表現

畫面中畫了十八隻丹頂鶴飛鳴旋舞於碧空中,姿態優美生動。天空以石青平塗,鶴羽濃重的黑白對比,使得藍天白鶴之間有一種空氣感,加強了飛動效果。與此同時,兩隻站在殿基鴟吻上的白鶴,回首仰望,相與呼應。畫面下方繪有端門和丹闕,碧瓦之間繞紅色祥雲,使得作品在一片靜穆之中給人神話般的美麗暢想,展現了「祥瑞」的情意。

2.作品的平面空間分析

作品為了表現「祥和」之情意,在整體的平面空間分割中,主要採取對稱和均衡的構圖法則處理畫面的布局,這便產生了強烈的形式美感。

作者首先通過祥雲和殿基在「三七停」處,將畫面分成兩個大的部分,上部分的天空中飛有形狀各異的丹頂鶴,整體呈樹冠狀;下部在祥雲中凸起一殿頂,基本處於畫面的正中。這這些形態的分割中,呈現出最明顯的分割特點是對稱和均衡,殿頂的上下、左右基本完全對稱,僅是殿頂的下檐以祥雲破之,打破了殿頂的凝固造型;祥雲左右形狀雖有不同,但仍給人以均衡和對稱的感覺;天空中的白鶴姿態雖然有異,但確有極強的對稱性。總之,正是由於畫面採用了這種對稱和均衡的平面分割方式,致使畫面不僅產生了強烈的形式美感,同時也著實營造出一種安祥、穩定、仙境般的情境。

當然,畫面在平面空間分割中還存在大小、方向、疏密等諸多變化,它們與對稱分割相比已顯得不那麼重要,在此不予細述。

3.作品的勢感分析

在勢感分析之前,依據畫面中勢感的氣脈,可以先將畫面中的各種物象視為一棵老樹,殿頂可視為老乾,其上長有斑斑的「紋理」;眾多白鶴便構成了樹冠,每隻白鶴猶如飛動的葉子;祥雲也就成了老樹的根須。由此看來,畫面的勢感走勢也就明晰了,祥雲扭動生髮至殿頂視為起勢,殿頂是隨起,生出眾多的轉與合(白鶴)。在這個勢感的氣脈走勢中,不凡也有豐富的變化和呼應關係。比如,十八隻白鶴不僅有統一連貫的勢感,而且還有強烈的呼應關係,右側殿脊上的白鶴所生髮出的勢感可以說是主勢,在這個大的勢感中,又有眾多的小勢變化,這直接表現在每隻鶴的姿態變化上:左側殿脊上的白鶴所引發出的勢感可謂是副勢,這兩個勢感明顯具有強烈的呼應關係。總之,在這幅作品中,勢感雖說沒有大的變化,似乎畫面中的形象完全處於凝固狀態,其實不然,畫面是在平靜中求動感,在平和中求新奇,這便是作品在勢感上給予我們的啟示。

4.空白分析

在此幅作品中,天空雖然設有藍色,但仍然給人以空白的感覺,其面積約點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而殿頂和祥雲的面積僅佔三分之一,這種空白的布置,已使整個畫面的構圖產生了極度的懸念,即自然鑄就了生靈,生靈在蒼穹與大地間「祥和」的生息情境,這一自然永恆的主題。

總體看,《瑞鶴圖》的構圖意在追求仙境般的「祥和」境界,雖然這種境界過於理想化,但作者已通過繪畫的形式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然,這種理想化境界的創造,沒有脫離構圖形式的運用,反而這種對稱式的構圖形式,確實給畫面境界的營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瑞鶴圖》全卷,請手機橫屏欣賞

覺得不錯,請在右下方點「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項維仁白描仕女畫譜選頁欣賞
嶺南派寫意花卉技法(一)

TAG:國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