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沉浮衰敗,歷史強音震耳欲聾,明朝的滅亡絕非事出偶然

明朝的沉浮衰敗,歷史強音震耳欲聾,明朝的滅亡絕非事出偶然

在中國古代無數個更迭的封建帝制王朝中,明朝也是其中數一數二繁盛過的輝煌朝代。但有關於它的衰弱和沒落,古今中外的學者就眾說紛紜。

人們肯定會從政治、經濟、文化或軍事等方面來找原因,現今關於這段歷史,無論是愛好者還是學者,給出的答案大多都是有關明朝不合理的稅收問題。要知道,明朝中期繁盛,政治重心穩固,在軍事上,也鮮有國家或者少數民族敢輕易與其匹敵。而明朝的經濟狀況其實也不差,明朝中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民間產生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政府不加以限制,明朝的經濟蒸蒸日上。

可就在這個關頭上,明朝卻出人預料地滅亡了。那麼關於到底為什麼滅亡,要說清朝滅亡是出於不合理稅收,這還略微有理可循,但像其他一些說法,例如朝政腐敗、內亂、黨派相爭,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要知道腐敗不可能成為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哪怕滅亡的諸多原因中有腐敗的一份,它也絕不可能成為主要原因。試問清朝腐敗如此,清朝的滅亡僅僅是因為官閥勾結、朝廷腐敗嗎?並不是。還是以清朝為例子,其實清朝的滅亡糾結各方面因素,歸根結底逃不過「社會自然更替」的大框架,資本主義萌生、外敵侵略、各種社會矛盾愈加嚴重,這一系列的社會現象,都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而促成。按照社會學家的一些理論,社會形態的更替是量變產生質變、在一定時期必然發生的。

那麼又說回來了,明朝的滅亡顯然不是因為「社會的自然更替」,全盛時期的明朝即便繁榮昌盛,但它的社會形態遠沒有發展到清朝時那樣複雜的地步,社會主義萌芽剛萌生,根本不足以與封建帝國主義相互產生矛盾。

於是我們把焦點放在了這麼一個人身上,那就是明崇禎帝。提到這樣一位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隻剩下「有志無才」了。崇禎帝在治國大略上沒什麼太大的過失,甚至說有些徵稅的決斷都是合理的。但崇禎其人太過自我中心,朝臣上奏聽一半放一半,胸中自有一套治國的路子。這就側面表現了崇禎帝在使用人才的把關上有失考量,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就是魏忠賢。電影《綉春刀》中也講述了這段歷史,崇禎帝極力討伐魏忠賢,魏忠賢死後,明朝就失去了閹黨這一鼎力支柱。

崇禎帝雖然勤政,但對於確認知政治時局的能力還是不夠強。先帝天啟皇帝在臨終時曾托囑崇禎,說魏忠賢其才可用,但崇禎帝卻沒有聽進去。魏忠賢行政時雖手腳利落,保證了朝堂稅收,穩固了朝廷的經濟運轉。不過在後來閹黨和東林黨的相互爭鬥中,崇禎果斷站在了東林黨一側——這就是崇禎其人的決策失誤了。黨派鬥爭其實能夠促進政治發展,而崇禎並沒有意識到閹黨支撐的重要性,殺了魏忠賢,失去了閹黨,崇禎就失去了一股很重要的力量的支撐。

小編碼字不易,喜歡的還請加個關注點個贊,存在很多問題,還請大家多多賜教,小編都會虛心接受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冷酷,酷刑專制下,是人道的泯滅
強盛一時的金國,終究逃不過覆滅的結局,原因何在?

TAG: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