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華夏民族從先秦時期就將頭髮視為身體的的一部分,孔夫子站在倫理道德的高度發出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聖訓以後,人們為保護頭頂上的青絲,鄭重其事地綰髮結纓戴冠,絲毫不敢馬虎。

頭髮既然承載著如此重要的內涵,削髮就成了一種處罰的方式,「髡刑」就是對那些犯了不可饒恕錯誤的人執行削髮,以示懲罰。曹操因為馬踏麥田,觸犯了自己所定的軍紀,於是割發代首以明軍紀。古代中國人對頭髮的重視,自此更加深入骨髓,直到明朝,人們都堅守著「頭髮不可毀傷」的祖訓。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與此相應,中國人歷來將披頭散髮視為蠻夷的象徵。清朝起於塞北,作為馬背上的民族,由於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滿人的祖先女真人,就是剃髮蓄辮的民族,滿族成年男子的髮式為剃髮垂辮。也就是採取「半剃半留」的方式,在額角的兩端引一條直線,將直線前面的頭髮全部剃光,只留後腦勺的頭髮結辮垂於腦後。至於這種習俗究竟始於什麼時候,保持了多長時間,已無從考證,只知道他們是為了便於騎射,在躍馬疾馳中不讓頭髮影響視線,而將前半部頭髮剃掉。

這本來非常適合馬背民族的髮式,清軍入關以後,清朝統治者卻強力在中原農耕民族中推行剃髮蓄辮制度,以表明對其政權的認同,將頭髮上升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1645年,順治皇帝發布命令:「自今布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準妄議剃髮,否則「殺無赦」。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剃髮令」。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至此,為了頭頂上青絲的去留問題,滿漢之間展開了生死大博弈,清政府喊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制推行。

這對長期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漢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一縷青絲,不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於明朝的象徵,這是萬萬不能剃掉的。為此,有人不惜以死捍衛,他們也針鋒相對提出了:「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的口號。

為了頭髮問題,滿清統治者採取了異常殘酷的手段。江陰十日,嘉定三屠,滿清政府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歷史悲劇,多少人頭落地。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最悲壯的莫過於「江陰十日」,江陰百姓看到剃髮令之後,對天發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也!遭到二十萬清軍圍攻,江陰人民在閻應元、陳明遇的率領下堅守城池八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人,有六萬七千壯士戰死於城牆上下。城破之後,殺紅了眼的清軍最高指揮官博洛喪心病狂地縱兵屠殺十日,直到滿城殺盡方才封刀。有十七萬多軍民慘死在清兵的刀下,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於難。有閻應元的絕命詩為證:

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在漢人不斷反抗,滿人不斷的鎮壓中,隨著南明小朝廷一個接一個的垮台,人們光復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人們不得不忍辱接受了滿清統治的現實,辮子也一根根地留了起來。隨著日子的流逝,人們也麻木了,習慣了,不再覺得不順眼,也不再理會它是化外蠻夷之俗了,辮子也就逐漸成為了中國人的習俗。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1851年,洪秀全振臂一呼,發起了金田起義。太平天國以反清為號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筆老帳,在發布的《奉天討胡檄》中宣稱:「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

太平軍的官兵恢復「中原古制」,重新穿起漢族的衣冠服飾,蓄髮不剃,恢復漢人髮式。而太平軍所到之處,也強制性推行起了蓄髮易服,將其視為是否擁護太平太國的一種政治態度,要保住腦袋,就得留起頭髮,否則就有可能殺頭。太平天國失敗後,蓄髮易服也隨之銷聲匿跡,一切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鴉片戰爭,列強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以後,在很長的時間裡,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們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中國男子腦後拖著的那根長長的髮辮,相互都感覺很不舒服。而隨著與外國人接觸的增多、及對近代工業文明的深入了解,有些人開始意識到蓄辮這種陋俗,有百害而無一利。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最早向清朝當權者提出斷髮剪辮的人,是主張維新的康有為。1898年夏,康有為大膽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斷髮、易服、改元的主張,請求光緒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實施變革之際下令斷髮易服,以「振國民之精神」,但沒被採納。

1910年,作為清朝新政產物的資政院第一屆常委會開幕。會上,有人提出了剪辮易服議案,雖然遭到部分滿洲貴族的強烈反對,最後還是以大多數議員贊成而獲得通過。不過,這時候的剪辮還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沒有形成強制性的社會壓力。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與清初強迫漢人剃髮相比,新成立的軍政府也把頭髮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徵,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標誌漢人臣服於滿清朝廷的辮子作為革命目標,剪除辮子已經成為去舊圖新的標誌。

頭髮的故事,它是從什麼時候被當成政治分野象徵的

許金城在《民國野史》記述:"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誌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後庄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當時人們流傳著:"不剪髮不算革命,並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一時間,剪辮浪潮席捲大江南北。

鑒於不少地方還存在著滿族遺老遺少,和相當一部分老百姓出於一種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而抵制剪辮的情況,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通令全國剪辮,措辭十分嚴厲:"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至此,那根折騰了中國人近三百年、又油又膩的累贅大辮子,終於從人們的頭頂上消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爭的另一面:蘇聯克格勃花30年時間追捕一個納粹女幫凶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