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60歲的馮爺爺4年前被檢查出患有高血壓,這幾年在家人的監督和照顧下,身體一直也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家人也都慢慢放下心來。

但就在今年4月份,馮爺爺在家裡坐著看電視的時候,家人突然發現他的嘴角有些異常,其中一邊嘴角向下,整個臉也顯得有些僵硬怪異。並且在家人詢問馮爺爺是否有不舒服時,馮爺爺好似很難表達,只從喉管中發出了咕嚕聲。索性家人反應快,立即聯繫了醫院,診斷後發現血壓高達181/107mmHg,為急性腦梗塞,隨即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醫生表示,還好家人發現及時才能成功進行急救,不然很可能會錯過最佳救助時間,並且留下偏癱等後遺症。

你了解腦中風嗎?

對於有高血壓歷史的病人來說,長期血壓過高對血管形成的壓迫,很容易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出現腦中風癥狀。

腦中風是由於腦部出血或缺血引起的腦血管疾病,包括腦梗、腦血栓等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大類,多發於中老年患者。由於腦血管出現問題導致腦細胞供血異常,從而直接導致腦部功能的異常,會對機體的語言、活動、面部表情等都失去控制。因此腦中風患者往往在發病時會出現明顯的失控癥狀,臨床上有將其判定方式定為「FAST」辨認法。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送醫治療:

F(face臉部):中風患者臉部往往會失去控制,呈現出一側嘴角或眼睛向下,患者無法做出正常微笑表情,出現面癱癥狀。

A(arm手臂):中風患者的手臂也會出現難以控制,無法雙手抬高,或者有的患者會直接感覺單手麻痹、顫抖,難以握住物體。

S(speech講話):中風患者的語言功能異常,在回答問題或複述問題時無法完整表達,或是口齒不清、舌根僵硬,由於發音困難只能喉嚨發出類似咕嚕聲。

T(time最佳急救時間):由於腦中風往往發病急,並且病情惡化迅速,因此發病後需要在3—4.5小時內的時間內及時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急救效果。否則即使經過治療,可能也會留下身體偏癱或面部偏癱等較大後遺症。

腦中風根據發病時的癥狀持續時間可能存在「小中風」和「大中風」的情況,「小中風」往往癥狀持續時間較短,而「大中風」則病症更為嚴重並不會恢復。但是即使是小中風,也是大中風的先兆,需要及時送醫治療。如果患者首次出現了以上「FAS」中的任意一項癥狀,那麼很大可能就是腦中風,越早治療對健康損害才能越小。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家人突發中風,如何救治?

當家人突發中風時,應立即撥打120,並且過程中注意不要隨意移動患者:

--平穩放置

等待救援過程中盡量保持患者姿勢平穩,如若是平躺姿勢要保證患者頭部朝一側偏向,隨時注意患者口中是否產生嘔吐物等,以避免堵塞氣管。

--記住發病時間

由於中風治療的最佳時間是3—4.5小時內,因此家人應記錄下患者最初發病時間,有利於後續進行有效治療。

--保持患者呼吸通暢

盡量給患者足夠的空間,在通風處保證氣流通暢。可解開患者衣領、腰帶等可能阻礙呼吸的物體,包括假牙。

--保持鎮定

一般患者中風癥狀顯現初期,患者的頭腦意識仍處於清醒狀態,此時不應製造過於緊張的氣氛,應盡量鎮定安撫患者以免患者情緒過激。

--及時送醫

急救到來時,在搬運患者過程中也應盡量保證患者姿平穩,應使患者的頭部、腰部、腿部等都能均勻受力,而不要單側受力導致身體過於傾斜。

腦中風作為中老年常見疾病之一,每年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其病因往往是由於患者長期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對血管損害較大的疾病,一旦發病往往突然,普通百姓大多很難及時發現患者病症,最後錯過最佳救治時間的不在少數。因此,對於中風,預防比治療而遠來得重要。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了解腦中風的高風險人群很有必要

◆高血壓

長期患有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最常見病因。較好的控制血壓穩定在健康的範圍會極大降低發病率,但隨著年紀的增高,也會出現血壓突然上升導致中風的概率。因此日常生活中除了穩定控制血壓以外,對於年紀較大的患者還應給予更多關注和檢查,在發病時才能及時送醫治療。

高血脂

高血脂同樣會造成血管堵塞,影響血液流動,可能會有腦部供血不足引發中風的風險。

中風來去匆匆,醫生提示:出現這些癥狀,先送醫再說

心臟病

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等心臟病患者需要隨時監測疾病變化,一旦出現動脈硬化會導致血栓脫落至腦動脈,出現嚴重的中風。

吸煙

長期抽煙的患者,煙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會進入血管對血液流動造成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血管病變,長期損害下也會引發中風。

參考文獻:

孫慧君、魯劍萍、張潔、章雅青:《腦卒中健康素養的研究進展》,2019年,《中國全科醫學》。

劉琴琴、楊麗、趙秋利、朱雪梅、崔丹:《缺血性卒中溶栓就醫延遲風險因素研究進展》,2019年,《中國全科醫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高尿酸的標準是多少?血尿酸高於這數值,痛風、腎病都會到來
卵巢癌:6類人群容易被「偏愛」,先給你提醒著

TAG: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