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淚滴形的機翼,才是最快的機翼

淚滴形的機翼,才是最快的機翼

如果機翼形態不夠理想,可能會在前翼造成旋渦(用紅色表示),並且與後翼造成的旋渦相互疊加(用綠色表示)。

撰文 | 蕾切爾·科韋爾(Rachel Crowell)

翻譯 | 羅廣楨

長期以來,人類都是從鳥的翅膀獲取靈感,設計飛行器的機翼。如今,一支由數學家組成的團隊把仿生學推到了新的高度。研究人員先用3D印表機列印出大量翼形,再在實驗室中對比它們的性能,將數據輸入專門用來模擬和演繹的演算法中,推演出效率更高的機翼。最終,他們發現無論在撲翼飛行還是水中模擬時,淚滴形的翅翼都賦予飛行器最快的速度。

這還是首次利用綜合手段找尋適合快速飛行的機翼,紐約大學的數學家雷夫·里斯特羅夫(Leif Ristroph)說,他也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

里斯特羅夫認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讓淚滴形機翼在眾多候選者中脫穎而出。首先,從側面觀察時,它的前後比例是非對稱的;其次,淚滴形前端是典型的圓面;最後,它的前置點最厚尾部最細長。淚滴形如剃刀一般纖薄的後緣與鳥翼很相似,幾乎和一根羽毛的厚度差不多。相關研究發表在今年1月的《皇家學會會刊A》上。研究者還認為,這一發現表明鳥的羽毛已經演化到了儘可能纖薄的程度。

里斯特羅夫和同事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10種「初代」塑料機翼。他們將各個翅膀與電動水平桿相連,從而在水中上下扇動。在監測了這些機翼的遊動速度後,研究人員還進一步推測了相關的飛行速度。

里斯特羅夫說,他們測試了各種各樣的形狀,甚至包括基於傳統飛機機翼、扁平球體和花生殼的形狀。

研究人員將這些機翼的速度數據輸入模擬演繹演算法後,得到了共8種「子代」機翼。雖然更快的機翼形狀更有可能傳遞給下一代,但是演算法還是允許產生新形狀的「突變」存在。兩種表現最好的初代翼形也特意被添加到第2代中。第2代的10種機翼也同樣重複了3D列印和實驗室測試的流程。

當研究人員創造出15代機翼後,最快的機翼(淚滴形機翼)在第11代中出現後,一直都沒消失。演算法嘗試在隨後幾代繼續優化這種形狀,卻產生了幾種太過纖細以至於無法用3D列印的翼形。

這項研究「非常有趣,」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航天工程師傑弗里·斯佩丁(Geoffrey Spedding,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他注意到,最佳的機翼「非常像魚鰭」,這使它更適合遊動,或是向前推進,而不是像固定翼一樣產生升力。

《環球科學》2019年6月刊現已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Nature封面:破解人體內的萬億條生命!史上最大規模人類微生物組計劃交出答卷
從地球生靈遙望宇宙星空:萬物T恤7月首發,票選你的最愛!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