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底是有多「亂」,連曹操都看不下去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底是有多「亂」,連曹操都看不下去了

在中國歷史上,各個封建王朝末期常常會發生大規模的民變、天災、外族入侵等,而這會造成社會經濟的大舉崩壞以及人口的大量死亡,只有當新的統治秩序形成後才會恢復,各個王朝也一直就是如此循環。相對較為明顯的,就是東漢末年,當時的的動亂到底有多可怕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這個時期的人口變化就可以看出來。在公元157年左右,當時漢朝的人口多達5600萬,可以說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是到了東漢末年,自黃巾起義開始,人口就開始極速下降,在這期間,董卓叛亂,諸侯相互征伐是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到了208年的時候,孫劉聯盟與曹操爆發赤壁之戰時,也就是三國前期,整個漢朝可以說是十室九空,一直到三國鼎立時期局面才相對穩定時,而此時三國的人口已不足800萬,勉強達到公元157年時的七分之一。由此可見,東漢末年的動亂有多嚴重。

而導致這種人口急劇下降的原因,首先就是人禍。這就不得不提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是舉薦制,意思很簡單,就是讓有名望的有權利的人推薦人才,但是這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任人唯親的情況。於是舉薦制度形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大氏族的崛起,因此漢朝也出現了四世三公這樣的局面,導致皇帝很弱小,氏族很強大。氏族貴胄們把持著人才上升通道,同時把朝廷里的肥缺都安排成了自己的人,比如袁紹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朝廷除了中央軍之外,沒有特彆強悍的力量,這也正是朝廷內亂的導火索。因此,人才選拔制度嚴重導致了氏族政治的出現。

但是,是人才就不甘心永遠做底層,比如董卓這個人,小說《三國演義》里這是一個奸賊,但是據史書《三國志》記載,董卓在西部和羌人打交道,完全是從底層一步步幹起來的,是一個飽受氏族壓迫的奮鬥者,在被召回進京後,董卓的報復心理就開始了,因為他一開始就對氏族們的十分不滿,因此兩者之間積累已久的矛盾終於爆發,從此天下大亂的序幕也就拉開了。此後各地軍閥勢力互相混戰,社會生產力集劇下降,而打仗人是最主要的力量,但是也是最容易消亡,每一場戰役下來,都有大批量的人掛掉,正所謂「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由於當時戰死的人很多,來不及掩埋處理,進而導致了瘟疫的爆發,在數十年間出現過連綿不斷的大瘟疫,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從統計。據《後漢書·五行志》中所記載,從公元119年至217年這百年間,出現過十次大瘟疫,這十次瘟疫有五次集中在漢靈帝在位期間,而在這期間朝廷無所作為,導致民不聊生,因此才讓張角等人有機會發起了黃巾起義。此後,瘟疫加上兵災,使得本就很亂的東漢末年亂上加亂。

有一次曹操在中原大地上見到了這種慘不忍睹的景象,於是觸景生情,寫下了《蒿里行》,詩中提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這也是對當時情況的一種真實寫照。俗話說「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確如此,亂世之中我們只看到了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輝一面,卻忽略了無數戰死沙場的冤魂。在亂世當中,士兵是最廉價的群體了,他們會被大批量的送向戰場,然後默默無聞的陣亡,從頭到尾都沒人知道他們是誰。作為和平時代的我們是無法體會到動亂年代中士兵的辛酸的,畢竟下一秒可能他們就會被偷襲而全軍覆滅,或者攻城中死亡,缺少補給被餓死,無奈條船而淹死等等。總之每次的戰爭必定是屍橫遍野,正所謂「一將功名萬古枯」。

總的來說,三國是一個極其混亂的時代,我們不能只看到那些光鮮亮麗的英雄,也要明白在任何戰爭當中,受到最大的衝擊的永遠是底層人士。畢竟將軍不會上戰場,上戰場的永遠是士兵;富人不會餓死,餓死的永遠是百姓;官員也永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而亂世之中的百姓哪裡有什麼話語權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始人說史 的精彩文章:

小說《三國演義》中,最讓人想不通一場戰役,真相匪夷所思

TAG:原始人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