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原創: Why君 DrWhy 3天前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12歲那年夏天的一個下午,HeLun跑到朋友家附近的田野上玩,不小心踢中了一個足球大小的馬蜂窩。

「人蜂大戰」開始了。

受到驚嚇的黃蜂像沙塵暴一樣瘋狂地追趕HeLun,終於在這場大戰中,黃蜂以絕對的優勢——用像灼熱的針一樣的刺深深地扎在了HeLun的腿上——大獲全勝。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圖源:jerseyeveningpost.com

幾分鐘後,HeLun被刺中的腿部周圍出現了蕁麻疹,他知道,自己過敏了!

出於恐懼,HeLun立刻去到了醫院,在醫生的治療下,HeLun的過敏癥狀消失了,但留下了對黃蜂揮之不去的恐懼。

害怕HeLun再次遇險,醫生遞給了他一隻腎上腺素筆,因為,腎上腺素能快速升高血壓,擴張氣道,增加心輸出量,必要時可以救他一命[1]。

幸運的是,HeLun之後再也沒有遇到過馬蜂窩了。

五花八門的過敏反應

其實,過敏這事很常見。當某種特定的分子進入我們身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失控,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僅在美國,估計就有1800萬人患有花粉症,數百萬美國兒童受食物過敏的影響

除了較高的過敏率外,過敏原也是常常被人們吐槽的一點。各種五花八門的過敏原,不怕你知道,就怕你想不到。比如,前段時間,就有這樣一個話題衝上了某浪熱搜,Dr.Why點開看了看,呵,真是充斥著各種笑點。今天,拿來分享幾個:

「我對香精過敏。無論是什麼樣的擦臉油,一擦就想睡覺了,打噴嚏流眼淚。無論什麼香水,聞上一分鐘,眼睛一閉,就暈了」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圖源:www.inc.com

「海鮮、冷空氣、塵蟎、狗毛、煙塵、磺胺類藥物都過敏,真不知道餘生怎麼愉快滴玩耍,看人家吃口味蝦,我卻只能點個拍黃瓜」

還有一個更是可憐巴巴的:

「一女的對男友的唾液過敏,出於保護自己,女生果斷地跟男友提出了分手」(男友OS:我做錯了什麼?)

哈哈哈哈哈,是不是好笑又心酸。就像2500年前羅馬哲學家Lucretius寫的那樣:「對一個人來說是食物,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是苦澀的毒藥。」

雖然,目前臨床上使用抗組胺葯、腎上腺素、脫敏療法等藥物能夠減輕病人的癥狀,但對於那些因黴菌過敏或每年因花粉而過敏的人來說,現有的長期治療效果好壞參半。

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過敏,或許還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實際上,過敏反應背後隱藏著一系列令人抓狂的原因。在這個生化網路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謎團:我們為什麼會過敏?

我們為什麼會過敏?

儘管,在早期,古代醫典中就有記錄濕疹、哮喘、花粉症等過敏現象。但是直到20世紀初,這些奇奇怪怪的毛病才被一個叫Clemens von Pirquet的奧地利兒科醫生聯繫起來[2]。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Clemens von Pirquet 圖源:wiki

1906年,為了描述自己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一系列均由免疫反應造成組織損害的癥狀,von Pirquet創造了「過敏」(allergy)一詞,並對其進行了解釋。

「過敏」,簡單理解就是因為免疫系統把某些外來異物當成威脅,方寸大亂後大動干戈,造成人體傷害的一種反應。

但在當時,很多人並不認可von Pirquet的概念。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自19世紀末免疫系統被發現後,它們一向被認為是我們最「忠誠的奴僕」,而在von Pirquet的觀點裡,過敏不但顛覆了傳統觀念,反而反其道而行。這實在讓人難以接受[3]。

不過,事實就是事實,即使一時被質疑,也無關緊要,總有時間來證明。1966-67年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免疫球蛋白E(IgE)的抗體[4,5],這一發現成為了過敏史上尤為重要的突破。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圖源:microbenotes.com

科學家們發現,有些人的免疫系統比別人更容易產生IgE,而他們就是傳說中的過敏體質人群。當過敏原落在這些人的皮膚、眼睛、鼻腔、口腔、呼吸道或腸道表面時,過敏的過程就開始了。

這些部位的表面布滿了免疫細胞,就像邊境哨兵一樣。當哨兵遇到外來的「入侵者」(過敏原)時,它們首先會吞噬並摧毀入侵者,然後用這種物質的碎片裝飾其外表面。接下來,再定位到一些淋巴組織,在那裡,它們將這些碎片傳遞給其他免疫細胞,這些細胞會產生一種獨特的叉狀抗體IgE。

如果這些抗體再次遇到過敏原時,就會觸發免疫反應,迅速召集「人馬」支援現場。而招來的這群「部隊」里,最主要的代表就是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肥大細胞 圖源:fineartamerica.com

活化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會經歷一個稱為「脫顆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將組胺和其他炎症化學介質(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白三烯和前列腺素)從其顆粒釋放到周圍組織中,從而引起一些全身效應,如血管舒張、粘液分泌、神經刺激和平滑肌收縮[6]。而這些效應就導致了我們出現流鼻涕、瘙癢、呼吸困難等過敏癥狀。

根據個體、過敏原和傳入方式的不同,患者有時表現出全身反應,有時則表現出某種特定系統的反應。

我們為什麼會有過敏機制?

過敏機制是一種保護還是一種傷害?

既然,過敏的主要癥狀是由免疫系統釋放的各類物質引發的,那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體內的這種過敏機制對我們來說算是一種保護呢?還是一種傷害呢?

其實,準確來說,這個問題在科學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但科學家們曾經也嘗試著給出過各種假說。

比如,很早以前流行的「寄生蟲理論」(the worm theory)[7]。科學家認為,在衛生條件很差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經常面臨各種病原體的攻擊。為了對抗各型各色的病原體,我們的免疫系統進化出了一種特殊的能力——能夠識別寄生蟲表面的蛋白質,並分泌IgE抗體。這種抗體可以刺激皮膚和腸道的免疫細胞,從而迅速擊退任何試圖傷害我們的寄生蟲。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圖源:microbeonline.com

後來,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寄生蟲的威脅變小了,但免疫系統仍然保留了當年的能力。根據「寄生蟲理論」,寄生蟲的蛋白質在形狀上與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其他分子極其相似。如果,我們遇到這些分子,機體就會進行防禦,也就說我們所說的過敏。

所以,用劍橋大學病理系寄生蟲教授David Dunne的一句話解釋就是,「過敏只是對寄生蟲防禦的一個不幸的副作用。」

另一個假說,則是由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教授Ruslan Medzhitov所提出來的,他認為,過敏只不過是我們排出有害物質的一種方式而已

Medzhitov的假設聽起來倒很有道理,因為他給出了一個很合理的解釋:雖然很多過敏原確實有害,它們可能會破壞我們正常的細胞、刺激細胞膜、損傷蛋白質,但仔細想想,由它們所導致的流鼻涕、流淚、打噴嚏、咳嗽、瘙癢、嘔吐、腹瀉等等這些過敏癥狀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試圖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圖源:www.thebeijinger.com

所以,在Medzhitov的假設里,儘管過敏癥狀總是給人一種痛苦的感覺,但過敏並不是身體失控,而是身體擺脫過敏原的一種策略

這位了不起的免疫學家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說,還特意進行了一項測試。首先,他檢查了損傷和過敏之間的聯繫。

他和同事給老鼠注射了一定量的PLA2,這是一種存在於蜂毒內的過敏原。結果正如Medzhitov所預測的那樣,動物的免疫系統對PLA2本身並沒有反應,只有當PLA2破壞細胞時,免疫系統才產生IgE抗體。

在Medzhitov的假設里,這些抗體對小鼠是具有保護作用的,而不僅僅是使它們生病。為了驗證這一點,Medzhitov和他的同事在第一次注射PLA2之後,又對小鼠注射了更大劑量的PLA2,同時又對沒有注射過的小鼠注射了同等計量的PLA2。這次,從未注射過PLA2的小鼠體溫驟降,且險些喪命;而之前已經注射過PLA2的小鼠雖發生了過敏反應,但減輕了PLA2本身會導致的嚴重致命影響。

為什麼我非得和男朋友分手不可?丨Dr.Why

圖源:wiki

這就好比是一個家庭報警系統,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是通過識別「小偷」的臉,而是通過一扇破窗戶來發現「小偷」的,而一旦「小偷」被認出來,下次再想破門而入就會更容易被抓住

雖然,Medzhitov認為,過敏有時候確實很討人厭,但總體來說,過敏機制的存在還是利大於弊的!

儘管,科學界對過敏機制的利害關係還沒有徹底地搞清楚,過敏這件事很可能一直伴隨著我們,但Dr.Why相信科學的假設,是會推動科學進步的。

說不定將來的某一天,隨著我們對過敏認識的不斷加深,我們會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過敏這個問題。v

參考文獻:

1.https://mosaicscience.com/story/why-do-we-have-allergies/

2.Igea J M. The history of the idea of allergy[J]. Allergy, 2013, 68(8): 966-973.

3.BRowNING C H. BoLDUAN, CF (1911). Immune Sera.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26 pp. 10 figs. 19 x 13 cm. Price $1.50, cloth[J]. The Journal of Hygiene, 1912: 108.

4.Johansson S G O. The discovery of IgE[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6, 137(6): 1671-1673.

5.Ishizaka K, Ishizaka T, Hornbrook M M.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reaginic antibody: IV. Presence of a unique immunoglobulin as a carrier of reaginic activity[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1966, 97(1): 75-85.

6.Grimbaldeston M A, Metz M, Yu M, et al. Effector and potential immunoregulatory roles of mast cells in IgE-associated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s[J].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2006, 18(6): 751-760.

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rning-mix/wp/2016/01/08/got-allergies-blame-the-neanderthals/?utm_term=.f212aa6e1f31

頭圖來源:www.vectorstock.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點網 的精彩文章:

ASCO精選丨中國III期臨床試驗顯示,氟馬替尼可用於一線治療初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
《自然》封面:史無前例!迄今最大規模最全面的微生物與人類疾病研究數據發布,糖尿病、早產和腸炎與微生物的關係浮出水面丨科學大發現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