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茶陵牛」精神三探

「茶陵牛」精神三探

編者的話:

這是「萬象茶陵」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是70多歲的茶陵老縣長向宋文。本文是他對茶陵牛精神的不斷探索。

直而不屈=獨立,鍥而不捨=奮鬥,朴而不華=樸實,三者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品質。

我們應發揚「茶陵牛」的精神,為謀取更大幸福而努力。

茶陵是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教民耕種、發現種植茶葉、享譽「中華茶祖」的農耕文化發祥之地,是擁有六座古城的吳楚雄關、兵家必爭之地,是明朝「茶陵詩派」的繁衍之地,是新中國紅色政權的發源之地。

在這塊沃土上,滋養了一種開拓進取的「茶陵牛」精神,其精髓概括起來就是:直而不屈,鍥而不捨,朴而不華!

一、直而不屈

直而不屈是人的品德。

面對惡劣不退縮,面對是非不含糊,面對敵人不屈辱,面對強蠻不低頭,表現出牛氣衝天跟理走,一股牛勁犟到底。

茶陵自古以來「學風鼎盛」,「茶陵學校於湖湘為盛」。明朝大學士解縉曾途徑茶陵,留下了「莫道秩溪無好景,五更猶有讀書聲」。

這裡是「進士之鄉」,「為文獻邦,人才甲湖南」,「湖廣額貢一十八人,茶陵每舉三、四人,或五、六人」。

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901年至1904年,茶陵共出了127個進士,兩個狀元、兩個榜眼、兩個會元。譚處堯一家三代出了五個進士,羅天椅三兄弟、譚鍾麟父子皆為進士,傳為佳話。

正是這濃郁的讀書風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茶陵人文鼎盛,知書明理,堅持真理,信仰堅定。

宋末譚端伯,響應文天祥舉兵抗元,統湖南九郡,英勇善戰,後被元兵所俘,決不投降。他留下絕命詩:「兩手撥開南浦雲,誰能似我?一口吸盡西江水,我肯讓誰?」不屈而死,詮釋了人間節為貴,天下義當先。

1927年,毛澤東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在茶陵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毛澤東締造的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茶陵有400多人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從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營(茶陵營)、湘東獨立師、後來的紅六軍團、三五九旅,茶陵人出生入死,艱苦征戰。

名揚大江南北的《南泥灣》,使三五九旅這支「能戰鬥,能生產」的英雄部隊家喻戶曉。三五九旅的三個團中,717團團長劉轉連,718團團長陳宗堯,719團政委陳文彬,都是茶陵人。

在大革命時期,一大批茶陵人寧可站著死,不肯跪著生,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全縣有3萬多人拋頭顱灑熱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達5000多人。全縣共有25位開國將軍,享譽「將軍之鄉」。

特別是1935年,紅軍被迫長征離開了根據地,革命處於腥風血雨白色恐怖的最低潮。此時,省委書記陳洪時也叛變了,時任湘贛省蘇維埃主席譚余保,在「這革命垂危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力挽危機」。他冒著危險趕回湘贛邊,召開棋盤山會議改組省委,大家這才「堅定信心,為黨的事業戰鬥到底」。

之後,他和劉培善、段煥競等人,歷經千辛萬苦,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一直戰鬥在湘贛邊,始終沒有向敵人屈服,直到改編為新四軍。

國家副主席王震稱讚譚余保說:「他從沒動搖過自己的信仰,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的信仰的堅定性和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二、鍥而不捨

鍥而不捨是人的品格。

做人堅毅,做事執著,鐵骨錚錚,一往無前。面對困難迎難而上,面對艱苦奮勇爭先,面對犧牲勇往直前,盯住目標,奮鬥到底。

唐朝的陳光問,靈崖夜讀,披星戴月,以69歲的高齡考中進士(唐天復元年901年),成為茶陵的第一個進士,開啟了「進士之鄉」。

明朝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參與內閣機務18年,行使宰相職權15年,「天下翕[xī]然宗之」。他在京城創立「茶陵詩派」,詩學漢唐,清新自然,追隨者趨之若鶩,震撼文壇,至今影響深遠。

中華民國的第一位政府主席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為「湖湘三公子」。他三任湖南都督,追隨孫中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率軍北伐。

他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還是著名的美食家,開創了湘菜中的官府菜——祖庵菜,死後葬於中山陵旁。

中科院院士譚鐵牛,1997年毅然辭去了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授,回國報效祖國。他先後任自動化研究所長、中科院副院長,經過20年不懈研究使我國虹膜識別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列,是「海歸」的優秀代表。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劉祖治,2002年起開始創業。十多年來風裡來雨里去,堅韌不拔,現已開發建成萬畝紫薇園、萬畝桂花園、萬畝杜鵑園、萬畝紅楓園、玉蘭園等六萬多畝,成為了省內有名的綠化王。

(茶陵秩堂鄉的三大學士故里碑)

三、朴而不華

朴而不華是人的品行。腳踏實地,作風純樸,踐行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甘做革命的老黃牛。

三五九旅718團團長、「英勇善戰的戰鬥英雄」陳宗堯,在南泥灣運送糧食時,他身為團長,竟把坐騎拿來馱糧,自己也一起背糧食,成為八路軍的學習榜樣。毛主席稱讚他為「模範團長」。

老紅軍馬松生參加了反「圍剿」、長征,三次輕傷不下火線。抗日戰爭中,身負重傷,經白求恩大夫三次手術,才救回一命,右腿殘廢。解放後,國家安排他享受團級幹部待遇,在張家口休養,他卻請求解甲歸農,不吃國家的現成飯,帶著妻子回到家鄉當農民。

他穿的是舊軍裝,吃的是粗雜糧,每天起早摸黑柱著拐杖撿野糞、除雜草,國家發給他的3000公斤安家糧借給了缺糧戶,省下的錢也周濟困難戶,捐建馬家學校。後來,他在老百姓的擁戴下,當選為副縣長,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勞動模範龍秋華,1991年把父母用來建房的紅磚建豬圈,僅四、五年就發展到三百多間豬舍,成為省市有名的養豬大戶。他還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智能化養豬系統,豬品質更好、瘦肉率更高,唱響廣深港,成為有名的豬狀元。他一直憨厚務實,艱苦奮鬥,埋頭苦幹,朴而不華,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13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1965年,毛澤東到茶陵,前排右一為老紅軍馬松生)

「巍巍雲陽,滔滔洣水,代代人傑,赫赫茶陵!」

茶陵有集佛道兩教的雲陽山紫微疊翠,有「金線吊葫蘆」的洣水靈氣,更有「南浦鐵犀」的「茶陵牛」精神。

「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一州形勝雄三楚,四相文章冠兩朝」,是對茶陵山水人文的真實寫照。

一位黨史專家說:「正是茶陵人,骨子裡的那種『牛』的精神品質:勤勞、勇敢、勁直、決烈,才創造了一段段紅色傳奇。」

今天的茶陵更是長風破浪,是「全國衛生城市」、「湖南省文明城市」、「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旅遊強縣」、「中國書法之鄉」、「中國詩詞之鄉」……

「茶陵牛」的精神已經融入了茶陵人的血脈;成為了茶陵人的精神圖騰。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將不斷孕育和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茶陵人,不須揚鞭自奮蹄,矢志不渝牛到底。

(「南嶽行宮」雲陽山)

(作者:向宋文,原載於《株洲工作》2019年第2期,轉載時略有刪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周汝昌小傳: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為芹而生,續夢紅樓
寫四百部武俠的香港四大才子,5000里大逃亡的倪匡84歲生日

TAG:萬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