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萬法唯識」是《唯識宗》的廣告語嗎?佛教其他宗門同意這個說法嗎?

「萬法唯識」是《唯識宗》的廣告語嗎?佛教其他宗門同意這個說法嗎?

我們《身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系列的第六篇文章——《玄奘法師對《心經》的洞見:「觀自在」與「唯識」的內涵相同!》中,與大家分享了對「唯識」的解讀。

「唯識」的「唯」字表示「排他的僅僅」的意思,「識」字表示「認識的本體」的意思,也就是「第三層人體」的「感知的主體」。

「唯識」的字面意思是,「感知的主體」不再感知Perceive顯性世界中的事物,包括承載自己的第一、二層人體,保持「感知的主體」的純凈。

「唯識」的真正內涵是:「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回收、控制「感知的主體」,如下圖所示:

這篇是本系列的第七篇,我們重點來分析「萬法唯識」這句話。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唯識」是玄奘法師與窺基法師所創立的《唯識宗》的內涵,所以,「唯識」對於《唯識宗》來說是正確的方法,但是,「萬法唯識」的說法,很明顯,已經超出了《唯識宗》的範圍,涵蓋到了所有佛法的範圍,甚至,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已經超出了佛教的範圍,「萬法」就是「所有的法」的意思。

一定有人會想,「唯識」是《唯識宗》的方法,出了《唯識宗》,在其他的宗門中,自然會有人家自己的法,「萬法唯識」的說法是不是有點越界了?

其實,大家如果真的理解了上一篇我們對「唯識」的解讀,大家一定會發現「唯識」不僅僅是《唯識宗》的方法,更是一種「根本性原理」,上面那張圖就是「唯識」的示意圖。

佛教中所有宗派都應該吻合「唯識」的原理。

佛教的宗門比較繁雜,我們就找一些大家熟悉的宗門來看:

1、「四念處」、「八正道」中的「唯識」

原始佛教《阿含經》中的「四念處」、「八正道」,對於熟悉佛教的人來說一定比較熟悉,如果大家還了解其中具體操作的內涵話,結合「唯識」示意圖來看,大家一定會發現,按照「四念處」、「八正道」的方法進行練習,收到的效果就是「唯識」的結果——把送到外面的「感知的主體」收回去。

「四念」是「身念」、「受念」、「心念」、「法念」。

如果我們練習一下,就能體驗到:「身念」、「受念」都是來自於「第一、二層人體意識」,而「心念」、「法念」已經是「第三層人體意識」的念。

所以,按照「四念處」的方法練習,就能體驗到「感知的主體」在不斷地往裡收。

「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同樣,前四正道,也是對「第一、二層人體意識」的正道,「見」、「思維」、「語」、「業」都是在「第一、二層人體意識」作用下的表現。

而後四正道,則是通往「第三層人體意識」的正道,「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作用,就像是攀登珠峰的最後登頂。

所以,把「四念」、「八正道」中「唯識」原理理解了,其實,原始佛教並不原始,而是真正的佛學源頭。再進一步說,在佛教的源頭,其實並不用分大、小乘。

2、《中觀》里的「唯識」

在大乘佛教中,與《唯識》齊名的是龍樹菩薩創立的《中觀》。

這裡「中」字所對應的梵語,字面意思是「中間的更高級」的意思。

按照常規漢字的字義,沒法理解「中間的更高級」的意思,「中間」是一個絕對的終極概念,「中間」就是「中間」,「中間的更高級」是什麼意思呢?

常規漢字沒法理解,但是,在「源頭甲骨文」的「中」字,卻有相同的字義,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讀過,表示的意思也是「中間的更高級」。「中間的更高級」表示的真正內涵是:從「顯性世界」進入「隱性世界」。

按照《中觀》的方法進行練習,練習者在練習中也能體驗到「唯識」的結果——把送到外面的「感知的主體」收回去。

在平常的狀態中,「感知的主體」所感知的範圍、對象,都在「顯性世界」中,而按照《中觀》的練習,就是把「感知的主體」收回到隱性世界中,去感知承載在隱性人體內的「真正自己:如來藏」以及隱性世界。

這就是《中觀》的內涵。

3、「戒律」中的「唯識」

在佛教的練習中,「戒律」的作用要比「佛經」更為重要,釋迦摩尼佛在涅槃前,告訴弟子,他涅槃以後,要以戒為師。

很多人都沒有搞懂一件事,佛經這麼重要,為什麼不以「經」為師,而是要以「戒」為師呢?

在漢傳佛教中,有專門以《具足戒》進行練習的「律宗」,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

其實,在佛教的所有宗派中,都包含有「戒」的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僅僅依靠對佛經的學習、參悟、認識,是很難學會佛法的,甚至根本無法學會佛法。

因為學習者一直在用「第一、二層人體意識」在學,這樣的學習,這樣的學,越學越在強化「第一、二層人體意識」,這樣,反而與《佛經》的目的相反,《佛經》的目的是,讓人弱化「第一、二層人體意識」,強化「第三層人體意識」。所以,學習這種模式的本身與《佛經》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這就需要學習者在學習佛經的過程中,同時練習「持戒」。

在「持戒」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學習「佛經」無法得到的效果,就是從「行為」上,強行弱化「第一、二層人體意識」的作用。

所以,學習佛經的同時,再有「持戒」的體驗,學習者就容易體驗到「感知的主體」往裡收的感受。

這種感受就是「唯識」的結果。

4、念『阿彌陀佛』中的「唯識」

漢傳佛教曾經有過許多宗,到了現代,我們只熟悉兩種佛教宗派,一個是大眾階層更願意接受的「凈土宗」「凈土宗」非常方便,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還有一個是知識分子階層更喜歡的「禪宗」。

「凈土宗」之所以會被大眾階層所接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極其方便,只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就行。

念這麼簡單的佛號誰不會?而且,結果也很好,可以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但是,念「阿彌陀佛」看似簡單,實際上很不簡單。

學習佛家在某些方面和學習語言很像,越是複雜的語言其實越簡單,因為裡面充滿了確定性,比如,德語、英語,看似複雜,學會了其實會覺得很簡單,而越是簡單的語言其實越複雜,裡面充滿不確定性,比如,我們漢語,在現代漢語中,充滿了各種語義混合的不確定性,需要使用者自己的理解。

同樣,佛教中看似簡單的方法,實際上是巨複雜的,比如,被中國人所接受的「凈土宗」與「禪宗」,都看似非常簡單,實際上,對於練習者的要求特別的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學得會的。

比如,在念「阿彌陀佛」時,要用在意識里念「阿彌陀佛」的這一念,壓住在意識中出現的其他所有念頭。而且,平時一旦察覺到自己的意識中冒出了其他的念頭,都要用「阿彌陀佛」的念頭去壓制住。

所以,有老和尚說,什麼都只是一個「阿彌陀佛」。

大家體會一下,這樣的念「阿彌陀佛」佛號,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大家如果使勁兒體驗一下,按照這種正式的方式,念一下「阿彌陀佛」,你會明顯感覺到「感知的主體」在往裡收,「感知的主體」等於時刻警覺地在用「阿莫陀佛」這聲佛號,把自己往裡推,一旦「第一、二人體意識」起作用了,就用一聲「阿莫陀佛」把第一、二人體意識」產生的念頭遏制住。

於是,就在這樣的念佛號中,「感知的主體」不斷地往回收,這不就是「唯識」的結果嗎?

5、「禪宗」里的「唯識」

嚴格的說,六祖慧能法師的「禪宗」與初祖達摩法師的「禪宗」,在練習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達摩法師的「禪宗」更像是傳統佛教的「禪宗」,需要進行長時間打坐禪定練習,據說達摩祖師曾經面壁了九年。

通過長時間的禪定,徹底停止「第一、二層人體意識」,「第一、二層人體意識」一停止作用,「感知的主體」就會回收到「第三層人體意識」這裡。

而慧能法師的「禪宗」更像是更像是中華源頭文化的「禪宗」,並不需要練習者進行長時間的禪定,就在動態的生活、工作狀態中,直接克制自己的「第一、二層人體意識」,讓「第三層人體意識」強大起來,把「感知的主體」收回去。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慧能法師「禪宗」的這個特點,與「源頭甲骨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中的內涵完全相同。

王陽明最早練習的是「禪宗」,等他在龍場頓悟以後,發現慧能法師的「禪宗」,其實,就是孔子儒學的內涵,而孔子儒學其實源自於黃帝時代在「源頭甲骨文」中所記載的的方法,在動態的生活、工作中進行練習——把「感知的主體」收回去。

於是,王陽明在哪之後,再也沒有宣揚過「禪宗」,講的都是孔子儒學。當時以及後世的人不理解,就把王陽明的學問另立新類,變成了「心學」,其實,王陽明發現了真正孔子儒學的內涵。

王陽明的學說都帶有非常明顯的「唯識」原理——「感知的主體」收回去以後。

但是,王陽明在把「感知的主體」收回去了以後,體驗到了更多在佛經中沒有提及的內容——「感知的主體」不在顯性世界中感知事物,而是到隱性世界中,感應、順應決定事物運行的「系統自動力」,所以,王陽明說「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些內容王陽明在孔子的儒學中,都看到了影子。

王陽明一下子明白了孔子儒學的真正內涵。

結語

「唯識」其實,並不僅是《唯識宗》的「方法」,更是一種原理,釋迦摩尼說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一個生命只要陷落在「重疊結構世界」中,要從「重疊結構世界」中解脫出來,都無法離開「唯識」原理。

我們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就能認識真正的「唯識」原理。

=================================================================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中搜「老子真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智玩家 的精彩文章:

玄奘法師對《心經》的洞見:「觀自在」與「唯識」的內涵是相同的!

TAG:心智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