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喝多少酒才算「適量飲酒」?最新答案:零

喝多少酒才算「適量飲酒」?最新答案:零

「每天一杯酒,活到九十九」,「小酌怡情,暴飲傷身」,「適量飲酒,有益身體健康」……這些說法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更有不少好飲者將其當作捍衛口腹之慾的最後堡壘。

今年5月,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篇由英國牛津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作的、基於50萬名中國人長達10年的隨訪研究。結果證實,隨著飲酒量的增多,罹患中風的風險均勻增加,這意味著,長期以來,適量飲酒有益心腦血管健康的說辭恐難成立。

「飲酒變異基因」調查

適量飲酒對身體有利的說法已風靡了幾十年。一個廣為流傳的依據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知名電視新聞節目《60分鐘》報道稱,在法國,人們喜愛吃高熱量和高膽固醇的食物,但同時,卻有著較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這一現象被稱為「法國悖論」,而人們將其中奧妙歸結為法國人有著獨特的飲食習慣——愛喝紅葡萄酒。

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們進而繪製出一條飲酒量和中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曲線,發現二者呈U型關係,即適量飲酒比滴酒不沾和豪放暢飲者發病率都低。科學家們為這一發現尋找著合理的解釋。比如,紅酒中有白藜蘆醇,能擴張血管、起到抗氧化作用。但通過動物實驗證實,白藜蘆醇要想在人體內發揮同等作用,那人幾乎得在酒海中遨遊。另一種可能性是,適量飲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含量。HDL-C又被俗稱為「好膽固醇」,其角色相當於血管中的「垃圾搬運工」,能清理易於沉積到血管壁、導致血管狹窄的雜質。但迄今為止,這一推斷也未得到完全證實。

與此同時,U型曲線的研究結果開始受到越來越多質疑。上述最新研究的負責人、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系教授陳錚鳴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解釋說,以往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詢問受訪者的飲酒量,並在之後觀察隨訪其發病率,做出二者關係曲線。但在這一過程中,很可能存在的情況是:一個不飲酒的人如果經濟條件差,本身身體情況也就不佳,容易患病;而一個適量飲酒的人,往往有著不錯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除了飲酒,還有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優質的醫療條件,這樣導致了其發病率低。也就是說,適量飲酒和低心腦血管發病率之間很可能存在假關聯而並非因果關係。要探究清楚二者的關係,就要儘可能排除這些混雜因素。

陳錚鳴團隊此次採用的是被稱為「孟德爾隨機化」的遺傳學研究方法,這是一種近十年來被科學家們廣泛應用的招數。簡單地說,就是要找到能決定飲酒量的基因,通過不同個體間飲酒基因的差異來反映不同的飲酒量,進而再建立與發病率的關係。因為基因生來服從隨機分配,因此,整個過程就類似於模擬大型臨床隨機試驗。此前,世界範圍內也有科學家做過類似的嘗試,但無論是規模,還是最終得出的結果,都不如陳錚鳴此次的研究有力。

陳錚鳴選擇的是東亞人特有的「飲酒變異基因」——負責編碼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兩個基因。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首先要經過乙醇脫氫酶的作用,轉變為乙醛。之後,乙醛再經過乙醛脫氫酶的轉化,變為無毒的乙酸,最終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但東亞人群中,有30%~50%的人編碼乙醛脫氫酶的基因存在天生變異,這就意味著酶的活性降低,會造成乙醛在體內積聚,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喝酒後臉紅,感到不適,不勝酒力。而乙醇脫氫酶基因的變異會使乙醇分解成乙醛的速率加快,同樣會導致血液中乙醛濃度的增高。

正是由於有兩個「飲酒變異基因」,使得不同的人之間飲酒量不同。陳錚鳴的研究中,隨訪調研了50萬人的實際飲酒量,並測定了50萬人中16萬人的基因型,研究發現,以基因型對人群劃分後,不同基因型和其飲酒量呈高度正相關關係。隨訪男性人群中,兩個「飲酒基因」完全變異個體平均每周飲酒量為4g,未發生任何變異的個體飲酒量約為256g,後者是前者的60多倍。用陳錚鳴的話說,這就好比有了一個高倍顯微鏡,為下一步清晰呈現飲酒量和疾病的關係提供了便利。

陳錚鳴團隊對50萬人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情況做了長達10年的隨訪,並作出了16萬人以飲酒基因劃分的飲酒量和疾病發病率的關係曲線。研究發現,隨著飲酒量的增加,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和出血性中風(腦出血)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且飲酒對於出血性中風的影響更大。根據研究測算,中國男性8%的缺血性中風和16%的出血性中風可直接歸因於飲酒。而中國女性喝酒不多,這也為研究提供了有效對照,證明同等條件下,男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是因為飲酒所致。

由於這次研究是以「飲酒變異基因」為工具,證實的是飲酒量與中風發病率的關係,因此,這樣的結論也可適用於全球範圍內。而由於心肌梗塞患者的數據量有限,這次研究並沒有得出這一疾病與飲酒有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酒精消費管控

事實上,除了這項研究,近年來,關於飲多少酒才算「適量飲酒」的標準問題一直都在討論中。

去年8月,《柳葉刀》雜誌發布了一篇時間跨度長達27年的關於酒精飲用與全球疾病負擔的分析,研究覆蓋了全球195個國家與地區。這篇文章指出,出於健康考慮,最適宜的飲酒量應該為零,隨著飲酒量增加,健康風險也隨之驟增。

然而,去年4月,同樣是《柳葉刀》,發表了一篇基於19個高收入國家83項研究、覆蓋將近60萬飲酒者的論文。這篇文章分析了飲酒風險的安全閾值,結果發現,總體而言,人們每周酒精的攝入量不應超過100g,約相當於5~6杯紅酒或五六瓶啤酒,否則,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實際上,這一數值已低於世界各國現行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飲酒量。比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議,男性每周飲用酒精量不超過175g,女性每周不超過105g。這項研究還發現,當40歲的普通人每周攝入的酒精量分別為100~200g、200~350g及超過350g時,其預期壽命將分別減少半年、2年及4~5年。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喬岩看來,目前,確實有一些研究證實適量飲酒是對預防冠心病有益的,但總的來講,這樣的獲益也會被飲酒致癌等其他的風險抵消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8酒精與健康全球狀況報告》,結腸癌、乳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與飲酒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而且,女性飲酒患癌的風險通常高於男性。喬岩稱,像乳腺癌、結腸癌,即便適量飲酒,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喬岩指出,目前,世界各國的居民膳食指南中,都有諸如「如果從不飲酒,就不要為了預防疾病而喝酒」之類的說法。這實際上就是在暗示著人們,適量飲酒並不有利於身體健康。

酒精消費位列世界疾病負擔的第七號「殺手」。雖然近年來,人們對於酒精危害的認知逐步加深,但世界範圍內,酒精的消費總量預計還會攀升。《2018酒精與健康全球狀況報告》中寫道:在現有各區域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預計2020年,世界人均酒精消費總量將由2016年的6.4升上升到6.6升,到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為7升。這其中,主要的增長貢獻將來自美洲、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的國家。中國是西太平洋區域酒精消費增長的「主力軍」。從2005年到2016年,中國的終身戒酒者比例從50.9%下降到42.1%,2016年,中國人均酒精消費量為7.2升,預計到2025年,還將增長0.9升。

《柳葉刀》今年5月刊載的一篇預測性分析稱,在高收入國家,酒精消費總量已經維持穩定,而在中低收入國家則有所增長,預計到2030年,高收入國家對全球酒精消費量的貢獻率將減少一半。文章分析說,全球酒精消費量的增長可歸結於中低收入國家經濟的增長。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林大慶教授撰文稱,現有框架下,到202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酒精消費減少10%的預期目標將難以實現。而在制酒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應制定更強有力的政策來加以監管。林大慶稱,因為酒精消費達到高峰期的時間點和飲酒引發疾病間會有一定時間差,可能會持續數年,這或許會迷惑政策制定者,並且這樣的間隔會被酒精行業與相關利益集團用來反對更嚴格的控制措施,聲稱適量飲酒者的健康福利不該被剝奪。在他看來,應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所制定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模式,來制定《酒精控制框架公約》,對酒精行業予以監管。喬岩認為,近年來,一系列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都有著「最適宜的飲酒量為零」的認定傾向,這或將推動各國居民膳食指南開始下調推薦飲酒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劉士余秦光榮接連主動投案:「再不自首,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女子不堪家暴連砍丈夫51刀獲刑三年半:「他太不是人了」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