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150萬個孩子被逼去死,我寧願相信這只是電影里的故事

150萬個孩子被逼去死,我寧願相信這只是電影里的故事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講述「二戰」的好電影數不勝數,如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家》,以及羅伯托·貝尼尼的《美麗人生》等影片不僅是影史上的高分名作,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

其實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有「反戰」題材的新作推出,或場景寫實,或人文厚重,或克製冷靜,但絕大不多數都難做到名滿世界。

皮哥今天要給各位推薦的,就是這樣一部雖小眾卻極為特別的二戰片——《芬妮的旅程》。

說它小眾,是因為豆瓣只有3000多人給出了評分,而《辛德勒名單》的評分人數是58萬 ;

說它特別,是因為導演將鏡頭對準了二戰期間的猶太兒童,從另一個視角揭露了戰爭的殘酷。

在二戰劫難中,600萬猶太人慘遭屠殺,而這其中遇難的孩子竟有150萬。

《芬妮的旅程》就是為我們還原了這段歷史。

在梳理《芬妮的旅程》劇情前,我們不妨將它與《辛德勒名單》做個簡單的對比。

兩部佳作都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辛德勒名單》改編自紀實性小說《Schindler"s Ark》,而《芬妮的旅程》改編自《芬妮的回憶錄》。

優秀的戰爭片往往不是以情節離奇取勝,而恰恰因為注入了真實的力量。

兩部佳作還都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

《辛德勒名單》里,這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小女孩身上的一抹紅,是黑暗世界裡透出的一絲微光;

而《芬妮的旅程》的對比手法,從海報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看過電影后才知道,他們背後是黑洞洞的槍口,他們心中早已滿目瘡痍,一不留神這幅美麗的畫卷都會被戰爭撕得粉碎。

兩部電影也有不同。

《辛德勒名單》的主題是:戰爭下的救贖。

一個為逐利不斷壓榨工人的商人,在目睹集中營慘狀後,開始了營救計劃。

《芬妮的旅程》的主題則是:戰爭下的童真。

一群孩子在戰爭中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責任,他們撒謊,猜疑,敵視,崩潰,但那份童真一直沒變。

什麼花最美?從爛泥里開出的花最美!

關於《芬妮的旅程》所講述的故事,一句話就可以劇透:1941年,9名猶太孩子的逃亡之旅。

二戰期間,納粹陰雲籠罩,許多猶太父母將孩子交付給慈善組織。

正如影片開頭的一位母親將孩子送到了收容所。孩子天真爛漫不識愁滋味,母親一轉身,卻滿眼噙著淚,她知道這一分離就是永別。

主角芬妮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員,戰爭逼著她一夜成長,13歲的她來這裡不過兩年,卻已經是「小大人」了,整天撅著一張苦大仇深的臉。

除了芬妮,這裡大多數孩子還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外面炮火連天,收容所卻是世外桃源,他們追逐打鬧,表演木偶劇,好不熱鬧。

然而芬妮眉頭緊鎖的陰雲彷彿預示著有壞事要發生。

果然,校長接到通知:收容所暴露了。

一場兒童版的「敦刻爾克」撤退計劃開始了。

他們的第一站是毗鄰義大利和瑞士的法國東南部地區。

主人福曼太太乍一看是個冷酷的人,她嚴厲斥責了芬妮和她的妹妹,讓他們分開睡。

同時她要求逃亡的孩子們必須假扮成法國人,半夜裡她叫醒孩子,讓每個人背出自己的假名字,說錯的免不了一頓斥責,幾天下來她成了孩子們心中的女魔頭。

但她其實外冷內熱,孩子們即將面對的是比她殘酷百倍的納粹分子的審問,說錯一個字意味著死亡。

在送別的火車上,福曼太太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她大喊自己東西被偷,成功吸引到了目光,檢查的軍官一個個趕過來,孩子們乘機搭上火車,福曼太太立刻暈過去。

火車到站,領頭的男孩逃跑,芬妮成了真正的領隊。

按理說,芬妮整天一臉喪氣,不適合做領隊,但這也是矮子裡頭拔將軍,同行的人中,有的是啞巴,有的太內向,只有芬妮那張不屬於孩子的「高級臉」有點領隊范兒,她稀里糊塗接過了使命。

臨行前,福曼太太的話時刻縈繞在她耳畔:任何時候都要隱藏自己的恐懼。

如果怕,就裝不怕,為了他們。

火車軌道被炸,他們被迫下車,一群孩子像沒頭蒼蠅一般迷失了方向,有人走失,有人被捕,很快團隊暴露,這次計劃眼看就要夭折了。

關鍵時刻,福曼太太的苛刻訓練起了作用,孩子們面對審訊對答如流。

之後的行程一波三折,金髮男孩被抓,但面對黑洞洞的槍口,毫不懼色,他的表現贏得了芬妮的信任,團隊智囊團新添一員猛將。

小夥伴們眾志成城,逃了出來,來到了一片綠草地。

他們如同遺落在人間的天使,自由嬉戲,那一刻死亡的氣息煙消雲散。

他們在草地上踢球,在樹下玩數錢遊戲,彷彿身後的戰爭只是一場幻夢。

短暫的休憩之後,繼續逃亡之旅,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們偷渡到了瑞士邊界,這裡距離瑞士還有5公里,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45分鐘。

迎接他們的是鐵絲網,反坦克障礙,以及德國人鷹一般巡視的雙眼。

這一次奔跑不同於綠草地那次,它關乎生死。

孩子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跑啊跑,二戰期間,納粹殺了600萬猶太人,其中兒童就有150萬個,一旦失敗了,他們不過變成了一組冰冷的數字。

好在孩子們完成了自我救贖,重獲了自由,現實生活中,芬妮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直到垂暮之年,將童年這次驚心動魄的經歷寫書出版。

《芬妮的旅程》或許不如《辛德勒名單》那樣恢弘壯闊,卻從孩子的視角審視了戰爭,讓人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感。

它真實,它有力,它溫暖!如此佳片,怎能不愛!

文/皮皮電影特約作者:忍者愛吃魚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皮皮電影說 的精彩文章:

悲情!29年前吳宇森這部槍戰片慘遭下架,如今被影迷捧上了神壇

TAG:皮皮電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