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8.《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是王中之王華嚴經疏序淺釋

8.《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是王中之王華嚴經疏序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B5.言該本末(分二)

C1.理事相望論本末 C2.諸教相望論本末

今C1

【雖空空絕跡,而義天之星象燦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瀾浩瀚。】

雖空空絕跡:這是即相離相,就是在相上,就離開相。怎麼樣離開呢?你沒有執著,就是離開,就是相而無相。雖,是雖然,雖然說空,空也絕跡。空,就是把「相」空了;空空,是把「沒有相」也空了。絕跡,這種跡也斷絕了。雖然跡斷絕無相了,可是即相離相。

而義天之星象燦然:義天,就好像天那麼大,這天以自然為義。而義天之星象,這義理好像天那麼大,天又有星,又有月光的星象。燦然,就是光明的樣子。也就說是,佛教里的這個教義,好像天那麼大;在這教義裡邊,也包含種種的道理,所以叫「而義天之星象燦然」。

湛湛亡言:湛,是湛寂,也就是清凈的意思,清湛而凈寂。亡言,沒有什麼可說的,這就是「即言遣言」。為什麼可以遣言呢?你若沒有話來說,也不能表示明白那「沒有話可講」的道理。你若想明白那個「在言語而離言語」,你必須要用這個言語,再來形容明白「沒有言語的這個道理」。

所以這一段文和下一段文,就是「言該本末」,所說的話,本來說的本,也該了末;本來說的末,也該了本,本末不二,這就是始終如一,所以說「湛湛亡言」。

而教海之波瀾浩瀚:教,就是佛的教義。佛所說的教義,天台智者大師,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以「五時」來判定如來一代時教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其說法的儀式。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有一個偈頌是: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

華嚴最初三七日,法華涅槃共八年。

(一)華嚴時:第一時期說的是「華嚴」。《華嚴經》只說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內所說的法,怎麼會這麼長呢?其餘的《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只說了一日一夜,經文也沒有《華嚴經》這麼長。因為《華嚴經》是佛的報身──盧舍那佛──說的,所以說得又快又多。

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化儀中,是屬於頓;所以在華嚴時,屬於頓教,又兼漸教。

(二)阿含時:第二時期說的是「阿含」,佛所說的是三藏的教理與法,屬於三藏教;所以阿含時就叫藏教;就是說的小乘教的「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談到這個「四諦」,前幾年,也是在這個國家(編按:是指美國),遇到一位研究佛教的學者,他研究十多年了,他問:「有沒有四諦?四諦是不是真的?」你說,這研究十多年的佛教,連一個「四諦」還不認識,唉!這真是可憐了!並且他還是個博士呢!要是普通人還沒有什麼關係,他還是個博士,連「四諦」都不懂,他竟然說他研究十多年的佛教。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三)方等時:第三時期說的是「方等」,就是由小乘剛要向大乘走的一個初門,說通、別、圓教滿字不生滅門;所以方等時就屬於通教。怎麼叫通教呢?它因為通前通後,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般若」,所以方等時就屬於通教。

(四)般若時:第四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般若屬於別教,因為是「別前別後」,與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別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叫別。

(五)法華涅槃時:第五時期說的是「法華、涅槃」。法華涅槃時呢?是「純圓獨妙」,就是純粹的圓教,沒有夾雜藏教、通教、別教,這是專度大乘,為大乘的根性說法的,這是五時。

在天台宗所劃分的四教裡邊,藏、通、別、圓,是「化法四教」;又有頓、漸、秘密、不定,是「化儀四教」,合起來是八教。

(一)藏,阿含時就叫藏教,就是三藏教,就是說的小乘教的教理。

(二)通,方等時就屬於通教。

(三)別,般若時屬於別教。

(四)圓,「華嚴」為圓教,但不及「法華」純圓獨妙。

(五)頓,就是來得很迅速的,即刻就開悟了,這是頓教。

(六)漸,是漸次而開悟,一步一步地去修行,是一點一點地開悟。

(七)秘密,佛所說秘密的教,就是所說的咒;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的。這個秘密的,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 ,這叫秘密教。

(八)不定,就是說法無有定法,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沒有一定的法。這是不定教。

這八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經藏,猶如大海那麼多,所以叫「教海」。

波瀾,波是水波浪,瀾是大波浪;波浪中的大波浪叫波瀾。浩瀚,就是大而沒有邊際的樣子。

C2.諸教相望論本末

【若乃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

若乃千門潛註:若乃,就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意思,也就是一個轉語詞。千門,表示這麼多的門,並不是一定是一千個門,或者九百九也不一定,或者一千一也不一定,總起來說「千門」。

潛注,潛就是人看不見的,但是它可就流到的一個地方去了;也就好像大海,所有江、河、湖的水,都歸到大海里去。有的你就看見它流到大海去;有的你看不見它流,也流到大海去。有的在地的上面,流到大海裡面去;有的在地底下潛流,它也歸到大海裡邊去,這你也看不見,這叫潛注。

又可以說,這個大海的水,通遍一切大地;在大地上,無論哪個地方,你把地掘開,那裡邊都有水出。這也就是地裡邊都有潛注的水,所以你把地挖開,它才有水。也好像我們人身上有血一樣,身上沒有破皮的時候,血不流出來;你若把皮碰破、割開,就有血流出來,這也就是在人身裡邊的潛注。

又好像打藥針,用一支裝上藥的玻璃管藥針,打入人身上的血脈裡邊去,這也叫潛注;所以在中文的名稱,叫注射藥針。注射,注就是水流進入一個地方;射,就好像射箭,這麼給注入了。打藥針,這叫注射藥針。

千門潛注,就是所有佛法裡邊的,無論是五時八教,是大乘、小乘,這種種的教義和教理,好像水都歸到大海里一樣,所以說「與眾典為洪源」。

與眾典為洪源:眾典,就是一切經典──三藏十二部。「這十二部」講過很多次了,我現在只念一念就可以了。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廣入大論三十三。

這是有關十二部經的一首偈頌,若想要詳細知道,可以問一問在座的各位,他們若記住,就會講給你們聽;若記不住呢?他們就要找一找了。那麼這樣子,你們會得利益,他們也會得好處。因為他們忘了,又可以記得了;你們不知道,又可以知道了,所以這是自利利他的一個法門。

洪源,也就是表示經典好像大海似的。

萬德交歸:佛,是具足萬德的,是德無不備,障無不寂,所以這「萬德」是「德」的總名稱。交歸,就互相歸回來;歸回到什麼地方呢?歸回來到《華嚴經》,這叫萬德交歸。

攝群經為眷屬:《華嚴經》在一切經典裡邊是經王。《法華經》是經中之王,這《華嚴經》是王中之王──在王裡邊的王,叫「王又王」,所以攝群經為眷屬。《法華經》能攝其他的經典為眷屬,而《華嚴經》又攝《法華經》為眷屬。所以說「攝群經為眷屬」,和它做一個眷屬,做一個族姓,但是它可是一個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50.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六祖壇經淺釋
5.什麼叫「大方廣佛華嚴」?什麼叫「經」?華嚴經疏序淺釋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