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為什麼「做事要方,做人要圓」?幾則小故事,看後醍醐灌頂!

為什麼「做事要方,做人要圓」?幾則小故事,看後醍醐灌頂!

中國人向來注重「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在倡導「中庸」之道的文化中,有一首「半字歌」寫的最是妙極。

清·李密庵·《半字歌》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悠閑,半里乾坤寬展。

半廓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闈半經塵,半土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朴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

「水滿則溢,物半正好」,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任何事都有缺憾和遺憾。凡事取半,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修為。正如李密庵所說的那樣「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這種洒脫與從容,估計就是人生的最好境界了。

「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在這份豁達的心性里,我們不僅讀懂了從容,也讀懂了不爭。所謂「不爭」,就是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澤潤萬物。正如老子《道德經》里的,「上善若水」,說的就是這一道理。

一個人,如果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 "方圓"之說,本是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樸實無華,卻蘊含著人生哲理。

一般來講,「做事要方,做人要圓」。做事要方的「方」,不是執拗,而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一種做人的根本,更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如果做事都圓滑,估計任何事都做不好。

「做人要圓」,這裡的圓也不是圓滑,而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記得蘇軾在63歲的時候,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古時候,63歲可以說已將近垂暮之年。詩句里蘇軾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自嘲,用酒後的腮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來調侃排解晚景凄涼的失意。

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這是一種「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彌天真」的境界,這也許才是所謂的「人生」。

也有人說,做人要「內方外圓」,方和圓,原本就是辯證的存在。是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主要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

在《資治通鑒》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上,魏王問文武百官,魏王到底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大多官員只知趨炎附勢,紛紛說道:「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當魏王飄飄然的時候,正直的任座起身說到:「大王是昏君。」魏王問其緣由,他接著說道:「大王您大獲全勝,攻下了很多城池,卻沒有按功勞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聽後大怒,下令將任座趕出了宴席。接著魏王問到另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何以這樣說?」

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大喜,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

可見,「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是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不會說話,情商低,往往令對方下不了台,很容易得罪人,在社會上也難以立足。

看來,也只有做到了「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才是恰到好處。

讀者們,關於「做人的態度」,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民國大師,發明了一個字,被當時女性「痛罵」,至今人人在用!
有一種詩,叫「情詩」!古人連「分手」,都寫得這麼美!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