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撕殘的蘇東坡傳世墨跡,歷經千年光潔如新

被撕殘的蘇東坡傳世墨跡,歷經千年光潔如新

「蘇軾兩賦」即《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皆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撰寫,由七張白麻紙拼接組成,紙質精美,墨跡頗佳,保存了九百餘年,光潔如新,看上去彷彿蘇大學士剛剛揮筆寫就。

「蘇軾兩賦」共有六百八十四字,其中《洞庭春色賦》為二百八十七字;

《中山松醪賦》三百十二字;

自題有八十五字,此作品被稱為字數最多的名家墨跡。

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局部

《洞庭春色賦》創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冬天,《中山松醪賦》創作於元佑八年(1093年)。

紹聖元年(1094年),五十九歲的蘇軾被貶到嶺南惠州(今屬廣東惠陽),任遠寧軍節度副使,途經襄邑(河南睢縣)遭遇大雨,有感而發,揮筆寫就了此絕世之作。

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局部

「兩賦」為行書,布局嚴謹,用筆疾徐有度,體現了蘇氏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明代收藏家張孝思評論此作品:「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

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局部

乾隆皇帝評價說:「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gòu遇見] 。」

根據一些題跋、詩作,可看出,此作品先後為元代書畫家張孔孫、明代學者、鑒賞家、收藏家、書法家——黃蒙、李東陽、王辭登、王世懋、王世貞、張孝思等人收藏。

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局部

清朝初年,「蘇軾兩賦」被收入皇宮,乾隆帝曾將其刻錄在《三希堂帖》。

清朝末年,溥儀將其帶出皇宮,後輾轉至吉林長春,期間出現損毀的痕迹,1945年,「蘇軾兩賦」下落不明。

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局部

文物專家苦尋了三十多年,直至1982年年底,終於在一位中學教師家中發現了流失的國寶,後收于吉林省博物館珍藏至今,視為十大鎮館之寶其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明朝官員娶了個四婚朱氏女子,皇帝:發配邊疆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