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日常沖泡時的三個小細節,稍不留意,讓你的白茶喝起來判若兩茶

日常沖泡時的三個小細節,稍不留意,讓你的白茶喝起來判若兩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給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泡茶。

幾杯茶喝過後,朋友不禁感慨,「親自看過你泡茶後,才知道自己平常泡茶差在了哪。」

「怪不得明明同樣的茶,泡出來味道完全不一樣,簡直判若兩茶!」

朋友打趣的說,「你這泡出來的像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味道濃淡得恰到好處。

喝過這樣的茶,才知道白茶的鮮醇甘爽是怎麼一回事。

之前我泡出來的茶,原來都是效顰的東施。難怪滋味完全不一樣。」

咦,奇怪了,話說回來這位朋友喝茶,還是被村姑陳帶入門的,泡茶方法也都教過,為什麼會泡得不對呢?

那個下著斜斜細雨的安靜午後,我們一邊聊天,一邊喝著今年的新茶,2019春壽眉。

一番閑聊過後,才了解朋友的泡茶方法,出了哪些問題。

下邊,就朋友的泡茶小插曲,聊聊白茶的沖泡,到底哪些細節最容易被忽略?

《2》

泡白茶,要將茶葉均勻打濕,但過猶不及!

乾燥的茶,需要與水相遇,才能釋放出茶味。

沖泡白茶,在前幾沖干茶狀態的情況下,需要將茶葉均勻的打濕浸潤,更能更好的泡出茶味。

朋友在泡白茶時,正是想到了這點,在注水泡茶時,採用到了環壁注水的方式。

沿著蓋碗內部,快速的劃圈,像是畫一個の字,由外而內,將干茶徹底的浸潤。

這樣的環壁注水方式,當然是正確的,並且還十分有必要。

若是一開始泡茶注水時,就採用定點注水的方式,固定一個方向注水。

干度達標的白茶身量輕盈,注水時沒有將其打濕,很容易浮起在水面上。

如此一來,漂浮在茶湯表面的干茶,未能及時解鎖內部的茶味物質,就會對茶湯的滋味濃淡造成影響。

所以,在前幾沖泡白茶干茶時,環壁注水很關鍵。

然,朋友在泡茶注水環節,做到了環壁注水,將茶葉均勻打濕。

但,過猶不及。為了將茶葉徹底浸濕,朋友在泡散茶,特別是泡白牡丹、壽眉等有芽有葉,體積蓬鬆的白茶時,會用蓋碗的杯蓋,將茶葉往下壓。

這樣的做法,無疑會大大增加白茶與水接觸的時間,造成白茶內部的茶多酚、咖啡鹼、花青素等物質提前過多釋放,造成茶湯被泡苦,被泡澀。

合格的白茶成品,在含水量極低的狀態下,梗與葉都呈現出硬挺的狀態。

光是靠一兩沖的環壁注水,無法將其徹底的浸透。

尤其是像梗葉粗大的秋壽眉,常常在泡過三四沖茶後,葉片中尚有著褶皺存在,還沒徹底的吸飽水,十分耐泡。

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需過多擔心,注水完成後,合上杯蓋,快速倒出茶湯就行了。

隨著一衝沖的沸水注水,那些固執的梗與葉,終會有徹底吸飽水,乖乖馴服,躺在蓋碗底部的時刻。

若在一開始時用杯蓋將茶葉往下壓,反而會影響出湯時間,導致內質物提前過多釋放,影響這泡茶後續的耐泡程度。

泡白茶散茶,若是面對體積較為蓬鬆的壽眉茶,投茶進入標準的蓋碗後,會呈現出滿滿當當的狀態。

這時,不妨嘗試將其粗大的茶梗,稍加拗折,讓壽眉茶可以更好的在蓋碗中妥帖放置,更方便注水和出湯。

泡白茶,將茶葉均勻打濕浸潤,在注水時,採用環壁注水的方法即可,根本不需要用杯蓋將茶葉往下壓!

《3》

泡白茶快出水,不要對其產生誤解!

什麼是快出水泡白茶?

指的是沸水沖入蓋碗後,合上蓋子馬上出水的沖泡方式,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七秒到八秒。

其中,開始注水到注水結束,時間是5秒;開始出湯到大部分茶湯倒出,時間是2-3秒。

對於剛入門開始學泡茶的朋友來說,時間掌握可以稍微慢一些,將全過程式控制制在10秒內為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泡白茶的功夫,也是如此。

內質豐厚的好茶,在前幾次沖泡時,做好快出水十分關鍵。

做好快出水泡白茶,茶友們可以聯繫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一手注水,一手出湯,即可。

在快速注水結束後,不應過多猶豫,而要將茶湯快速徹底倒出。

不少茶友,在泡白茶時,沒有將快出水做好做到位,難免會影響茶湯滋味。

此外,在平日泡茶喝茶的情況下,由於沒有特意用秒錶測定時間,不少茶友認為自己做到的快出水,其實時間已大大超時。

茶長時間待在水裡,難免會被泡苦和泡澀。

像是文章開篇的那位朋友,他在快出水的泡茶環節上,出的錯可不少。

一、對快出水的理解錯誤。

快出水泡白茶,正確的理解在於,盡量縮短茶與水接觸的時間。

所以,從一開始注水泡茶時,節奏和速度就要快。

而朋友卻誤以為,快出水是倒出茶湯的時候,才需要快。

在開始注水,到注水完成、準備出湯的過程,延誤了不少時間。

二、合蓋出湯動作太慢。

上文提及的,朋友在泡散茶時,合上杯蓋後,會用蓋子將茶葉往下壓。

然後再調整杯蓋開口大小,將茶湯倒出。

不少茶友在合蓋出湯時,常會將杯蓋左撥右撥,或是左刮末右刮末,影響出湯時間。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注水完成後,合上杯蓋就快速出湯。

至於杯蓋出湯開口的大小,可以在泡茶前進行確定,根據茶葉的體積大小,決定出湯開口。

像是沖泡較多葉片破碎,或是純芽頭的白毫銀針時,開口可以留小一些;

像是泡連枝橫闊的壽眉,出湯開口就可以留大一些。

三、出湯不僅要快,更要好,將茶湯徹底瀝干!

沖泡白茶,在出湯的時候,不僅要快速茶湯倒出,同時在蓋碗內部不宜留過多茶湯。

若是出湯時,茶湯沒有徹底瀝干,殘留在杯蓋的茶水,會被悶泡得苦澀不堪。

等下一衝注水泡茶時,兌入其中,干擾後面的茶湯滋味。

一般而言,在提起蓋碗出湯時,為了確保蓋碗內滴水不剩,可以重複幾次出湯動作。

正確的做好快出水,掌握好沖泡白茶的出湯節奏,才能釋放出更精彩的茶味!

《4》

泡白茶要用沸水,是不是只要水燒開了就行?

好茶不怕開水燙,沖泡白茶,要用足夠高溫的沸水,才能更好的激發茶香與茶味。

優質的白茶,絕不存在被燙壞的說法。

那天午後,和朋友喝茶。

燒水泡茶,看到村姑陳在每一衝泡茶前,時不時重新加熱,朋友很是疑惑。

「泡茶,不是水燒開了就行嗎?每一衝泡茶前,都需要重新加熱?」

那當然,泡茶要用沸水!

水壺內的水溫,燒到沸騰後,會不斷的往下降。

在平常的泡茶待客,聊天喝茶的情況下,兩三沖茶湯喝畢,時間過去了不少。

若是不及時加熱,壺內的水溫,可能就剩下了七八十度,這樣的水溫,自然不適合直接泡白茶。

聽到了,才了解到,朋友平時泡茶為了省事,水壺內的水,只要燒開後,就開始注水泡茶。

往後的每一衝注水泡茶,都直接用壺內燒開過後的水直接泡,沒有進行重新加熱的習慣。

除非等到壺內的水徹底用完,才會想到重新燒水泡茶。

這樣一來,隨著水溫不斷往下降,後面幾沖泡茶的時候,直接成了溫水泡茶,白茶的曼妙茶香和豐富茶味,自然難以展現。

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

一、買一把保溫的燒水壺。

壺內的水燒開後,可以自動保溫。

在後續的每一衝注水泡茶時,可以省不少事。

二、後幾沖泡茶前,重新將水加熱。

為了更好的激發白茶深處的茶香和茶味,需要用足夠溫度的沸水。

泡茶前,重新將壺內的水加熱,能讓泡出來的白茶,香氣更馥郁,茶味更稠厚。

品質好的白茶,內部的芳香物質豐富,然這些芳香物質的釋放沸點,有高有低。

用沸水泡茶,能激發更多芳香物,隨著溫度的不斷下降,白茶的茶香能夠次第有序的得到精彩綻放!

泡好一杯茶,細節要用心。

像是在泡茶水溫上,稍有疏忽,泡出來的茶味就會有大不同!

《5》

沖泡,是決定白茶風味呈現的最終命門。

不同的泡茶方法,可以讓呈現出不一樣的滋味。

像是包同樣的粽子,在所有材料都一樣的情況下,每個人包出來的樣子會有大不同。

有人能包成鬆鬆垮垮,不成形狀的模樣;

也有人能包得又快又好,緊緊實實的樣子。

究其原因,無非是出現在細節上。

沖泡白茶,同樣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泡好一杯茶,方方面面的細節可不能少!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不是所有茶都適合紫砂壺泡,喝茶過程中,容易弄混的四條茶知識!
都說白茶需要密封存放,那完全隔絕外界環境,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