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輸紐北不要緊,FK8底盤上其實還有空間

輸紐北不要緊,FK8底盤上其實還有空間

用個1.8T的簡配小輕車在紐北把本田思域Type R(FK8)給超了,這能挫減本田FK8車主的自信嗎?被挫敗的只有鍵盤黨了啦!FK8這個車誰開誰知道,豪華性能車一輛。它保留了太多無關性能的東西,留下的想像空間很大。如果真的要對比,同樣舒適的大眾高爾夫且還算是對手,只不過人家的旗艦直奔四驅去了。

貼服的路感,若有若無的排氣聲浪,彈舌般輕微的收油放炮聲。真的把Type R(FK8)開上手,你絕不相信這種車也能讓人血管膨脹,而且是一輛改裝過的FK8哦!這感覺,是台福克斯RS吧……

圖:我們駕著FK8去了吉隆坡UR(UltraRacing)工廠的後山試車,其實UR的員工經常在此地試車。忘了說,他們有些員工是賽車手出身哦!

圖:後山的路面又寬又斜,對底盤的考驗跟紐北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圖:半山的觀景台可以觀摩吉隆坡全貌,我們決定看會風景再去試車。

圖:只可惜今天「霾」了,啥都看不清。

圖:像這種測試型的跑山,並不會很極限的去跑,畢竟車不是自己家的。我們的目的只是把車子的特性試出來。

圖:上山可以稍微用力,下山就不行了,畢竟土屋老爹沒有教過我們跑山要裝剎車通風管。

圖:試完車並充分Cool down,我們可以結合硬體去理解FK8的各種轉向特性。

圖:底盤結構分析?這麼嚴謹的活兒我們得祭出一個大神從旁分析,譬如說深圳大神沙井輝哥,他改車生涯比無敵網歷史還長。

圖:啪開機蓋鎖,露出裡面的輕量化紅色鋁合金機蓋螺絲,是的連螺母都可能是鋁合金的那種。

圖:引擎整體保持原廠狀態,細看才會發現許多周邊點綴。

圖:K20C渦輪紅頂本田機,前排後吸運轉方向跟K20A已相反,依舊保留了排氣端的VTEC而廢除了進氣端的,畢竟渦輪需要更強大的排氣能量去推動。

圖:獨立的密封撞風腔,又是一個嚴謹的降進氣溫度設計。

圖:這部FK8在引擎散熱方面做了一些升級,畢竟車在馬來西亞長期接受熱量管理的考驗,而且車主是賽道日常客。

圖:有人說前端渦輪設定是為了讓增壓管路更短,也有人說是為了維修便利方便布局,還有人說是為了讓駕駛艙更涼快,你相信哪個?

圖:妥妥的塔頂穩居引擎後,純正FF格局,車頭不重不行。白色UR頂巴,大家找找跟普通改裝頂巴有啥不同。

圖:沒錯,桿部和塔頂連接位置是一體的,不但抗扭曲,而且還可以抗推防傾,非常有用的設定。

圖:如果把FK8跟FD2放在一塊,你會發現他們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淡了。

兩者引擎的運轉方向相反;一個車頭很輕,一個車頭很重;一個很「低扭」也很豪華,另一者卻近9000轉令人血脈噴張。想深一層也是妥當的,畢竟當年喜歡FD2的小年輕,現在上年紀了,也積累了一些資本,FK8給了他們一個繼續喜歡的理由。

圖:很榮幸國規FC1跟FK8擁有一樣的車尾燈,有改裝廠家刻意開發了FC1用的FK8車尾造型套件。

圖:賽道日常客的證據,時刻準備的安裝拖車鉤,所以蓋蓋都丟了。

圖:FK2(九代思域Type R)基礎版全車假通風口,FK8則更加真誠的面對了這個問題。

圖:起碼中冷的有效撞風面積,已經非常的高了。

圖:你明白Type R標下面的車車和手掌啥意思嗎?加起來就是「車手」啊!

圖:還是那句話,「中出」才是男人的信仰。

圖:Rays CE28是輕量化輪轂中的佼佼者。

圖:搭配韓泰R級別的輪胎走街,只有在馬來西亞這麼高溫的路面才能起得了作用。

圖:剛剛說啥來著,有誠意的通風口。車輪帶走的氣流不可忽視,用以做冷卻散熱非常有效。

圖:所以把油冷放置在車輪前散熱,並利用車頭通風撞風的做法很正路。

圖:輪胎前面可以帶走散熱器的熱量,而輪拱後面的通風口,則可以帶走機艙的熱量。

圖:剎車已經升級了AP Racing的競技部品,很多人改AP不是因為輕或者便宜,而是因為想要AP的腳感。

圖:簡約的小紅鑰匙,如果沒有Type R鑰匙扣就更好了。

圖:FK8有可以營造戰鬥氣氛嗎?其實普通的本田也差不多這個感覺,一堆銳利的線條和數顯儀錶。

圖:這東西,我早看膩了。

圖:大馬力前驅車還能保留手動配置已經很不錯了。其實,你也可以說是本田自動技術尚無優勢,總之鍵盤說了算。

圖:賽車桶椅是車上的唯一賽道日配置,可以留意到副駕套著罩罩,估計頻繁的拆裝怕是會弄花原廠真皮沙發。

圖:靠門外的引擎氣動按鈕,忽然聯想起某比賽需要車手從車外跑上去並氣動車子才開始起步……

圖:早已經不需要很多指針標去顯示某些引擎數據,就一個集成液晶能做好的事情,甚至它還可以檢修車子的故障。

圖:十代Type R的後排跟八代完全不是同一個物種,怎麼說好?埃爾法跟五菱之光的區別吧!

圖:車尾塔頂裝上了車架硬度可調的UR撐桿,轉向特性可以通過調整這裡微調。

那FK8的轉向特性到底如何?其實就是那種歐洲車感,轉個彎卻深不見底的感覺。有多深?街道上還真試不出來,但是跟以前駕駛過的FD2,傾向甩尾的調教已經完全兩碼事兒了。

圖:至於FK8的轉向特性,我們還是結合底盤硬體來講吧!

圖:平整化的底盤設計,高速底盤氣流才能產生下壓力,紐北的高速彎和拋坡才有優勢。

圖:前懸掛上罩了剎車散熱的擾流裝置,有一根異樣的連桿連接了羊角和擺臂。

圖:可以把引擎擋板卸掉,看看擋板上的洞洞,都是在吹些啥東東。

圖:先看後輪,使用可調上擺臂用作車輪傾角設定。

圖:後防傾桿白色,使用了加粗的UR部品,後防傾桿硬才能減少推頭。

圖:原車自帶避震器阻尼可變的調整電機,切換駕駛模式時可改變避震阻尼。

圖:下底板中間顯然有一個撞風大洞洞。

圖:副車架跟車架整體銜接度很高,畢竟關乎整體剛性。

圖:使用UR撐桿撐住副車架和車架的兩個銜接點,顯然錦上添花。

圖:下擺臂和羊角使用鑄鋁合金製品,重量上有優勢。

圖:一條前下拉杆可以把副車架做回成完整的環形結構。

圖:水箱已經加大過了,大部分的熱量通過車底散去。

圖:機油格上面接著油餅,車主另外加裝了油冷套件。

圖:神奇的是油餅上的油路分開了兩邊,可能一個油冷還不夠,需要雙油冷設定。

圖:引擎的擺位實在太靠前了,加上渦輪本體也在車頭。車頭太重,這一波推頭不解決不行啊!

圖:在羊角下墊墊片,可以修正懸掛彎中的擺動結構,增加前輪極限。

圖:而前輪擺臂上這個東東就神奇了,它正是那種「彎深不見底」的根源所在。

圖:它可適當的改變前輪外束角(Toe Out),擺臂承受的壓力越大,擺動越大,Toe Out也隨之變化,爭取更大的低速彎抓地力。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車主為啥不肯改避震,避震太硬它就實效了。

回到紐北的話題,讓大馬力前驅車更快的設定,果然還是應該偏向甩尾,讓油門開度提早,爭取更快的直道速度的開法。十代思域Type R(FK8)的底盤設定,只是做了低速彎道的推頭修正,目的是讓你開得沒那麼難受,而不是讓你開得更快。

也有人說,讓Type R「減肥」,也許就能重回最速FF寶座。但是底盤的布局你也看到了,車頭重得離譜,減重說不定會讓操控失衡更加嚴重(所以雷諾選擇了引擎減排量?)。等等,國規1.5T(L15B)很輕吖?那最速前驅車說不定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敵汽車網 的精彩文章:

你還記得自己玩的第一個賽車遊戲嗎?
哪怕雷克薩斯只是做一台跑車都是那麼奢華

TAG:無敵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