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俄等國大幅拋美債,美國或將押給萬億赤字白條,有兩大經濟軟肋

中俄等國大幅拋美債,美國或將押給萬億赤字白條,有兩大經濟軟肋

截止6月2日,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即將觸及22.4萬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距離突破20萬億美元,僅僅用幾個月的時間。根據美國國會辦公室預測,2019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1.2萬億美元,對此,聯邦預算委員高級政策主管曾表示,美國經濟可能已永久性進入一個萬億美元赤字的時代。

數據來源Usdebtclock

表面上看,美國通過不斷發債在高舉現代貨幣理論的大旗下,粉飾了赤字的虧空,然而,這一掩耳盜鈴的貨幣舉措,卻加大美國舉債風險和財政危機,眾所周知,美元自從和黃金脫鉤後,只能靠美國的政府信用支撐美元,但是次貸危機後,美元實質上對世界的影響和掌控能力下滑的速度驚人。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過去靠美元輕鬆獲取全球寶貴物質財富的景象或也正在終結,自2018年以來,一些經濟體在大幅削減美債過程中,也加速了黃金的囤積,例如,中國、日本、巴西、英國、俄羅斯、德國、土耳其和印度等10多個美債海外債權人。

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報告,雖然,私人投資者對美債的需求在增長,但全球央行機構卻總體上呈現出凈賣出狀態,這導致許多人質疑美債是否依然還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真正的金絲雀,數據顯示,中國3月大幅拋售了104億美元的美債,降至1.1205萬億美元,為2017年5月以來新低,同時,加拿大也大幅減持了125億美元,規模為2011年11月以來最大,另外,德國,澳大利亞等國也減持了美債,而俄羅斯在近9個月內清倉式的減持了831億美債,減比高達85.4%。

這就意味著,美元債務赤字風險將不能被很好的稀釋,而需求大幅減少意味著美國聯邦必須要上調票息方能吸引買家,正是在此背景下,華爾街日報數周前援引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眾議員亞歷克斯穆尼在眾議院提交了一項新法案,試圖將美國的貨幣體系恢復到金本位制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穆尼稱,自2000年以來美元的購買力已經下滑了30%,自1913年以來美元已經喪失了96%的價值。平均而言,每過一代人,美元就會貶值50%。

對此,《今日美國》稱,美國因為採取一貫的戰略性負債策略,經濟似乎已經把自己和未來抵押給了債權國。因為,今天,美國的負債行為是一種戰略性的負債,且美國對這些債權投資者資本的依賴還在不斷地增強的現實,這種負債使美國在面對它的主要債權人時顯得有些脆弱不堪。

但事實上,我們也多次強調,對美元地位構成威脅的並不國外債權人,而恰恰就是美國經濟欠債上癮和美國人自身,因為,大部分的債務是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負債關係,而不是對外國人,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明顯。比如,據美聯儲紐約聯儲公布的最新家庭負債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美國家庭債務總額達17.25萬億美元,錄得連續第32個季度增長,年度負債更是刷新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除了不斷增長的美國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外,美聯儲在5月上旬公布的半年度金融穩定報告中表示,企業債務所佔GDP比例也重回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水平、BBB級債券規模飆升,低門檻貸款泛濫,這些都意味著美國失控債務規模正在加速新一輪經濟衰退的到來,但此刻,卻正值美債發行規模創下紀錄之際,報告數據顯示,截止5月,美國企業債務規模自2000年後樓市危機後便一路飆升,從7500億美元增加到目前2.25萬億美元,近20年增長了3倍。

而美國經濟除了財政開支越來越龐大,僅靠稅收無法覆蓋,只能發債度日這個經濟軟肋外,稀土等資源也越來越依賴中國等國外企業供應,據俄媒RT網站5月22日援引獨立經濟戰略分析家Alessandro Bruno的分析稱,稀土材料就像美國國債一樣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這是一個重大的經濟軟肋,它可能會嚴重限制製造各種電子設備所需的稀土金屬,從智能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再到混合動力或電動汽車等等諸多領域,特別是手機,因為美國沒有自己的供應。

對此,路透社5月30日援引的專家分析稱,美國企業可能還需要很多年,才能挑戰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因為美國國內缺乏加工設施,中國稀土佔美國進口量的80%左右,據美國內政部下屬的地質勘探局發布的一項報告稱,對美國製造業具有關鍵意義的包括鈷、鋰、石墨、稀土元素、釩和錳在內的23種礦物資源中,有20種依賴從中國、俄羅斯等國家進口。

因此中國相關企業將保持在稀土精鍊加工領域接近壟斷的地位,並握有強大籌碼,造成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在籌建稀土加工工廠方面的努力仍處於初期階段,缺乏來自美國財政的支持。(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見地網 的精彩文章:

10大跡象或預示下一場危機正在醞釀,準備迎接現金為王的時代吧
美國高粱船掉頭返航,498個美國農場破產後,事情又有新進展

TAG:商業見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