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哪個才是教學基本問題——以《小馬過河》的教學為例

哪個才是教學基本問題——以《小馬過河》的教學為例

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小馬過河》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的課文。這篇課文如何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呢?

根據「焦點閱讀」是問題化教學的特點,應重點抓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以確定總的教學方向,有利於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抓教學的分層次設計以幫助學生將問題分類,有利於提升思維的條理性;抓每個層次具有內在聯繫的問題鏈構建,有利於提升思維的流暢性。教師在文本解讀基礎上,可根據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嘗試站在閱讀理解立場上,將閱讀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大致加以排列: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小馬過河了沒有?小馬過河順利嗎?如果不順利,它在過河時遇到了什麼困難?這些困難它是用什麼方法克服的?我從小馬過河這件事上受到哪些啟發?我能向小馬學習點什麼呢?如此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整合提煉,再確定該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小馬成功過河的秘訣是什麼?即小馬是如何從不敢過河到順利過河的?這是總攬大局的全局性問題。就本課教學而言,基本問題一旦確定,教學過程在以下三個層次展開就順理成章了:小馬過河遇到了什麼困難?這個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從小馬過河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什麼道理?這樣,問題鏈的構建也不再是難事了。

一、小馬過河遇到了什麼困難

小馬過河遇到的困難其實分兩個層面:表面的困難和心理的困境。表面的困難是有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心理的困境又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小馬不知水的深淺,對自己能不能過去沒有信心,不能確定,所以才有「我能不能過去呢」的疑問。二是小馬不知道老牛伯伯和松鼠的話孰對孰錯,不知所措。這兩重困難疊加起來,小馬便不知如何是好了。導致小馬不能過河的主因是心理困境。而這兩個層面的困難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自己沒有嘗試過。為什麼老牛伯伯和松鼠會對河水的深淺有不同說法呢?因為它們是根據自己的身體和經驗來判斷的。而小馬對過河卻毫無經驗。

就學情而言,學生能夠看到表面的困難,即有條小河擋住了小馬的去路,對心理困境有所感知卻未必能清晰認識。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小馬的心理困境及其根源就成為理解小馬困難的關鍵。因此可構建如下問題鏈:

1.小馬送麥子的途中遇到了什麼困難?(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

2.僅僅是因這條小河擋住了去路導致小馬不能過河嗎?還有什麼原因?

(1)小馬對自己過河有信心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2)小馬對老牛與松鼠的話能判斷嗎?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3)為什麼老牛與松鼠說的河水深淺很不一樣呢?(分別根據它們身體狀態與經歷,而不是小馬的實際做出判斷。)

(4)為什麼小馬對老牛與松鼠說的話不能判斷對錯?與老牛和松鼠相比,小馬缺少的是什麼?(沒有親身經歷,沒有正確認識,故不能判斷。)

二、這個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面對無法過河的問題,小馬是如何解決的呢?主要分為三個步驟。一是求助自己最信賴的人,小馬跑回家求助媽媽了。二是聽取最信賴人的建議,小馬聽取了媽媽的建議。三是根據建議親自去行動,小馬試著蹚水過河了。

小馬第二次到河邊過河時,心裡已有了主見,行動很謹慎。心裡有主見,表現在面對松鼠的再次好心相勸,具有堅定的前行信心:「讓我試試吧。」行動很謹慎,表現在「小心地蹚到了對岸」。正是這兩方面的結合,小馬才取得了過河的成功,並獲取了過河的經驗。而這過河的經驗,既不同於老牛的,也不同於松鼠的,而是小馬自己獨特的經驗。

根據上述分析,可在這一層面構建如下問題鏈:

1.小馬無所適從時,選擇了向誰求助?(媽媽)為什麼向它求助?(最值得信賴的人)

2.小馬有沒有聽從媽媽的建議?(聽從了)你怎麼知道的?(小馬去過河了)

3.小馬過河時的表現是怎樣的?

(1)在心理上,它還猶豫不決,無所適從嗎?你怎麼知道的?

(2)在行動上,它是怎麼做的?用文中的語句回答。(小心地蹚到了對岸)

三、從小馬過河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什麼道理

從成長的角度看,《小馬過河》是一篇成長童話。小馬是一個不愛思考、凡事愛問媽媽的孩子,經過了過河這件事後,增長了經驗,懂得了一個道理,獲得了成長。小馬懂得的道理對成長中的學生也是富有成長價值和指導意義的。所以,本文所蘊含的道理或給學生的啟示是本課人文教育的重點。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小馬過河的故事說了一個什麼道理」?讓學生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遇事一要動腦筋,二要去試試,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做事成功。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