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創作的運籌帷幄

書法創作的運籌帷幄

書法,在學習後,我們要用,那麼就分為三個過程:書之前、書之時和書之後。書之前,通過臨帖,作為一個取法的對象,了解基本的技術手法,包括他所代表的風格,即使你說不清,也一定有感覺,這是一種基本的能力。

解下來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書寫的內容、書寫的情景,比如天氣、心情,是自己想寫呢,還是別人讓你寫,所有的一切包括相應的工具材料。為什麼要提工具材料呢,因為寫小字和寫大字用的筆不一樣,紙也不一樣。

如果用生宣、羊毫就不可能寫王羲之,一下筆馬上就散開了,所以這種工具材料就只適合寫大字。如果想要精確、精細那麼紙就不能太吸墨,筆也是要帶尖的,所以寫小字的時候用的工具材料和寫大字的時候就有區別。同樣,如果寫很大的字,用不吸墨的紙,用帶尖的筆,寫完之後就不止硬還到處都是尖,看著就不舒服。大字要沉穩,要有整體感,骨頭外面要有筋有肉。小字要凌厲,凌厲瞬間的變化才能出現,情緒的傳達才會比較清晰。

王鐸 《臨閣帖軸》

我們在具體書寫的時候會遇到的很多問題,包括筆法、字法、章法、書體、風格、作品的形式,比如條幅和中堂,不是橫著寫或者是豎著寫那麼簡單。我們說王鐸條幅寫得好,是的,那麼你為什麼寫不好呢?那是因為條幅里有它的技術。例如1.8米、3米甚至5米的條幅,那麼長,如何控制?要像大瀑布一樣,這瀑布還不能是直接掉下來的,中間要有變化,所以寫得既要有縱垂感,又要有變化的東西,其實做起來是挺難的,真正把立軸寫好是很難的。橫的也一樣,每一種樣式都有它技術的難點。

關於筆法的問題,用筆尖還是用筆肚是小字與大字的區別。寫小字的時候可以露鋒,寫大字就要築鋒,筆一下子就壓到筆肚,點畫就會很飽滿,很結實。所以在寫大字和小字的時候,首先就要想到是用尖還是用肚。

再往深里說,用尖的時候,也是有方筆和圓筆的,就是有中鋒和側鋒,比如褚遂良的字,看起來是有尖的,但是他的筆是順著走的,是用的中鋒。魏晉人寫字,一甩就出去了,他的筆就是側鋒入的。側鋒入就會形成方、稜角,中鋒入就會形成圓、曲線。這些其實都是筆法,是和你要寫的東西是相關的。所以在書寫的時候就要想到,我要用什麼招,要先確定。開始創作了,這些必須都心裡有數,可以做得不是很好,但是不能瞎寫。

楊凝式 《韭花帖》

字法和筆法相關,也和章法相關。比如想寫一個和《韭花帖》類似的山水田園風格的作品,那麼字就不能寫成顏真卿那樣的,完全沒有山水之氣,這時候你要選一類風格,這類風格是和你表達的內容相關的,它和字形有關。

如果要寫清亮一點的詞,這時候如果字形長,看起來很優美,如果寫成方的,那就不優美了。米芾的字長,為什麼,因為米芾是要一種痛快的感覺,一種唯美主義的東西。什麼叫唯美呢,就是你說好沒有用,一定要扣到自己滿意為止,一定要寫得很精緻,這種精緻和文辭內容有關,也和字形有關,米芾的字就偏長。而米芾的字不僅追求唯美,還有一種氣象,這種氣象是來源於晉唐,所以米芾下筆特別狠,八面出鋒,什麼叫八面出鋒,關鍵是筆勢可以從各個角度都可以落筆。所以字法的選擇也是要和需要表達的內容相關的,長的、短的、胖的、瘦的,疏朗一點的,還是密一點的都和風格有關。

米芾《蜀素帖》

章法就跟排隊一樣,排的什麼效果。《韭花貼》字距大、行距大,就是一種疏朗的感覺。如果要寫一個「大江東去」,那麼這種章法就不合適,但是如果要寫一個閑情小品之類的,那就挺合適的。比如茂密的東西一定是一種情緒飽滿的狀態,如果要表達一種很散淡的狀態,那就不能擠。如果想寫疏朗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看看宋代的尺牘,字距稍稍松一點,行距特別大。這樣字距、行距拉開寫,通篇就會給人一種輕鬆、疏朗的感覺,要是寫滿了,那這種感覺就沒了。

秦 《嶧山碑》

關於書體,篆隸楷行草,篆書靠直線和曲線,它的筆法最簡單,但是越簡單的東西玩好越難,就好像《嶧山碑》,根本沒有筆法,就是線條,直線和曲線,但是放在一起,真好,既有氣象,又特別放鬆、優雅。隸書又有不同,隸書因為有方格,是直線加上直線才能把格撐滿,所以隸書就適合表現一種方整的氣象,是雄渾的,開闊的。

篆書可以是飄逸的,隸書不是飄逸的,凡是隸書往飄逸里寫,那基本就是曹全碑那一類,中鋒飄逸的在漢碑里僅此一件,還有稍稍飄逸一些的,基本都是漢簡上碑的寫法。或者說真正隸書不可替代的東西是方整的東西,清代的尹秉綬就是在這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感覺不像隸書,但其他書體都靠不上,還是隸書,橫平豎直,氣象特別大。所以如果想要方整的,大氣象的東西,就得寫隸書,篆書不行,篆書字和字之間還空,因為它是曲線。

伊秉綬《隸書「柘庵」橫額》

靜態的書體,它有體量感,適合寫大字,適合懸掛著看。動態的書體,小行書,行草類的書體,特別適合日常書寫,篆隸楷行草我們可以都學,但不見得會都用,書法裡面最具活力的就是動態書體,但是動態的東西,一旦要上牆,它需要藉助靜態書體造型的原理,這樣看起來會更有視覺效果,更適合遠觀懸掛。

當你把這些問題都考慮到的時候,才有可能寫出一件作品,而不是百無聊賴寫倆字。你在寫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和你的技術、積累的經驗,包括內容、工具材料、式樣、整體章法的構成,要什麼效果,所有的東西,合到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構思。有經驗的人可以把所有的東西整合到一個很舒服的狀態,這就是高手,我們之所以寫不好,就是摁了葫蘆起了瓢,好不容易把這個字正了,一看字和字之間又沒寫好,經常出問題,就是手段還不行。

那這個時候就要分析,別不捨得看,趕緊扔了,而是要掛上,沒事就看,自己找毛病,問題出哪兒了,這個過程才是真正提高的過程,不能光看帖,越看越好,這和你有什麼關係呢?這時候需要以問題帶動讀帖,通過這種方式才有可能進步,要不然今天沒寫好,明天還寫不好,沒什麼長進,臨多少帖和自己寫都不是一個概念,所以把臨帖當作創作的基本功根本不可能。大家可能會更多的糾結在技術的細節上,其實不用太糾結,不像吧就有可能隱隱約約培養出一種自我的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學書法,只要喜歡,就是天分
王羲之筆畫的顯現已是書寫的末端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