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又是如何將地方上的兵權集中到中央的?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又是如何將地方上的兵權集中到中央的?

趙匡胤在代周建立北宋後的次年,由於擔心那些禁軍的高級將領效仿自己發動「黃袍加身」而上演了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好戲。

趙匡胤雖然把那些跟隨自己發動兵變的高級將領的兵權奪走了,但是,從中央到地方上的軍事制度還沒有任何改變。

為了將地方上的兵權也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以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又對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簡單地說,趙匡胤主要進行了以下四項軍事制度的改革,從而將兵權從中央到地方上的兵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第一、禁軍由「三衙」分掌。

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就把殿前副都點檢這一職位取消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則形同虛設,不掌握實際的兵權。

掌管禁軍的機構雖然還是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司,但實際上卻是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個機構分布掌管,稱為「三衙」。

「三衙」的長官稱為「三帥」,他們分統禁兵,互不統屬。「三衙」的主帥和主要禁軍將領都由皇帝任用和撤換,他們只對皇帝一人負責。

第二、領兵權和調發兵權分離。

「三衙」雖然分布掌握禁軍,但他們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發兵、調兵的權力在樞密院,而樞密院只有發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

南宋時的朱熹曾說:「樞密院號為典兵,倉促之際要得一馬使也沒討處。今樞密院要發兵,須用去御前畫旨下殿前司,然後可發。」

這樣一來,任何人發一兵一卒都得通過向皇帝要旨,沒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軍隊。

第三、使京城駐軍和外地駐軍保持均衡,即「內外相維」。

北宋建立之初,有禁軍22萬左右,趙匡胤把10萬餘人部署在京城,10萬餘人分散到各地駐紮,是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叛亂,也使外地駐軍聯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的內變,內外軍隊相互制約,都不敢隨意發生變亂。

而京城駐軍又比外面任何一個地方上的駐軍多,這又反映了趙匡胤用兵保衛京城的意圖。這樣,皇帝也就可以牢牢地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四、使兵與將分離。

北宋時,無論是駐紮在京城的禁軍,還是駐紮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經常的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邊,有的則要到產糧食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方法稱為「更戍法」。

而且,軍隊的將領也經常要更換,有緊急的事需要出師時,將領由皇帝臨時委派,當兵事完畢,即兵歸宿衛,將還本鎮。

這樣一來,北宋就出現「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領再也不能和士兵相熟悉,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在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作亂了。

趙匡胤這一軍事制度的改革,雖然造成了兩宋時期對外軍事行動偏弱,但卻始終沒有出現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武將擁兵自重與朝廷對抗的現象。

本文參考自:《宋朝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秦宓辯張溫:三國時期一場包含政治立場的精彩問答
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被冤殺後,去抄家的官員開箱後為何會痛哭?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