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聖堂萬年簿序-221

三聖堂萬年簿序-221

法不孤起,道在人弘,勝地名藍,唯人是賴。得其人,則荊棘林便成旃檀林,失其人,則獅子窟轉作野狐窟。

任何一法不會孤自生起,必由因緣和合;佛法解脫之道在於人的弘揚,必要盡心竭力;大山名寺,特別依賴人的領導。得到合適的人,那麼荊棘叢林就會變成旃檀香林;擇人失當,那麼獅子法窟就會變成野狐邪窟。

三聖堂者,創自明萬曆三十年,時僧大方結茅於此,適張隨黨禮二太監,奉旨督造藏經閣,閑步其地,飲其泉而甘之。

三聖堂,創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年,當時的僧人大方在此地結編茅篷,正逢張隨、黨禮二位太監,奉旨監督建造藏經閣,漫不經心地散步到這個地方,飲嘗這個地方的泉水,覺得很甘美。

乃詢其由,知其極旱不涸,寺中遇旱祈雨,必取水於此泉,而輒獲膏雨,遂題之為八功德泉。因出資命建西方三聖殿,以八功德水,乃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所有也。

於是詢問大方和尚其中的緣由,了解到就是遇上大旱之年,此泉也不會幹涸,寺院中遇到旱年祈雨,必定到此泉來取水,因而不久就獲得天降滋潤作物的霖雨,於是將此處題為八功德泉。因此出資讓匠人建造西方三聖殿,因為這八功德水,是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才有的啊。

至清康熙間,僧海安重建,自後年久傾頹。咸豐初,承恩堂顯法公居此潛修,改名如意庵,乃數楹小屋而已。光緒初,四世孫華德公,募諸滬上洪君某,遂建三聖殿,復原名。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僧人海安重建寺院,從此以後,年久失修,寺院傾敗荒廢。咸豐初年,承恩堂的顯法老人住在此處潛心靜修,改名為如意庵,只是有幾間小屋罷了。光緒初年,四世法孫華德和尚,募化於上海洪居士等人,於是建成三聖殿,恢復原來的寺名。

自後世道太平,兼以輪船火車俱通,菩薩香火,日見興盛,庵中工事,略有端倪。華德公欲息心以專修凈業,以庵事交其徒長汀師,令其孫真達師輔之,遂大為建造。

從此以後,世道太平,又加上輪船火車全都開通了,菩薩的香火,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庵中的工程事務,大略有了眉目。華德和尚想安下心來專修凈業,便將庵中的事務交給徒弟長汀師,讓他的法孫真達師來作為長汀師的輔佐,於是庵堂就大為擴建起來。

及汀師去世,達師更不惜心力,宜修者修,宜建者建,遂成一大精藍。後以操勞既久,意欲靜養,因交與明教師監理數年。

等到長汀師去世,真達師更是不惜心力,適合修葺的就修葺,應該興建的就興建,使得三聖堂終於成為一個莊嚴的大伽藍。後來因為操勞長久,想要靜養,因此交給明教師監院管理幾年。

今明教師又退,達師因念人壽幾何,本庵經幾代住持,用數十年之心力,方得殿宇巍峨,寮舍宏敞,庵僧得以清修,香客得以寄寓。

現今明教師又告退,真達師因為想到人命能有多長,本庵經過幾代的住持,用了幾十年的心力,方才得以殿宇巍峨,寮舍寬敞,庵中的僧人得以清修,香客也得以寄託住宿。

當此之時,不將庵中規矩課程,與夫經像莊嚴,法器什物,書之於冊,以遺來者。恐年歲既久,來者不知,或至規矩廢弛,什物遺失,致前人建立道場一番苦心,悉付東流。徒令後人安住其中,虛消信施,不修道業,豈不為前人之遺憾。

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將庵中的規矩課程,以及那莊嚴的佛像和眾多佛經,法器什物,記錄在書冊上,遺留給未來住持的人。那麼恐怕年歲久了,未來的人不知道,或許會導致規矩廢弛,器物遺失,致使前人建立道場的一番苦心,悉數付於東流。徒然令後人安住其中,虛消信眾的布施,不修道業,這難道不是前人的遺憾嗎?

而圓通道場,因之削色,致普門大士含悲於常寂光中也。因令光略敘此庵之緣起,而凡諸規矩什物等,一一詳記,庶後之人有所遵守焉。

而圓通道場(普陀山),也因此減色,致使觀音大士含悲於常寂光凈土之中啊!因此令我大略敘述本庵的始末緣由,而凡是一切規矩器物等,都一一詳細記載,但願後人有所遵守啊。

註:紅色字為文鈔原文,黑色字為白話譯文

新浪微博:@昌義法師

微信公眾賬號:昌義法師

訂閱即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佛訊,及昌義法師每日法語!

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也是一種功德!

恭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九龍山極樂寺 的精彩文章:

廣靈極樂寺2019年6月3日將隆重舉行佛舍利迎請供奉法會
印光大師精心撰寫《德育啟蒙》

TAG: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九龍山極樂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