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為什麼現在流行的正骨手法,都是治其然不治其所以然?

為什麼現在流行的正骨手法,都是治其然不治其所以然?

以無形治有形

無法勝有法

法無定法

為什麼現在流行的正骨手法,都是治其然不治其所以然?

現今所流行的正骨手法大多受西醫影響,以西醫理論為依據,其實都為局部療法。有人以頸椎手法聞名,將人脖子扳得一串響。有人以腰椎聞名,只將腰部某椎復正便認為病即可除。

凡此種種,皆認為病為椎體略小錯位所致。將椎體複位疾患即除。其實很多時候椎體才複位,快者三兩分鐘,慢都數天,再摸時椎體又回到原位。而這種情況又大多歸於椎旁肌肉緊張所致。然而即使鬆懈椎旁肌肉,很多時候也照樣出樣這種情況。

這些手法多數只是治其然而不知治其所然。

我們知道,筋骨相連。世間無沒有筋的骨頭,也無不連骨頭的筋。而筋並非只是椎旁肌肉那一小段。而是一直牽連到很遠,與上一關節相連,而上一關節,又與上上一關節相連。如些一直連通到極遠端。有筋出槽則必有骨錯縫,有骨錯縫則必有筋出槽。此為定理。

中醫所謂的筋與西醫所謂的肌肉理解有所不同。西醫注重於解剖學上的某一塊具體的肌肉。而中醫則重整體,注重引起某一癥狀的所有肌肉。蓋人生病不只是一塊骨頭有問題或某一塊肌肉有問題,人身為一整體,一塊骨頭或一塊肌肉有問題,相應的很多塊骨頭和肌肉也會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治療腰腿疼痛時,有時候只調引起相關癥狀的腰椎往往並不見效,然後調某胸椎或頸椎時效果立現,此即為證明。所以中醫的治療有點像現在最新醫學所謂的力線。但又有所不同,力線是根據解剖和力學得知,很難確定把握,只有其理論而未有操作性。而中醫則謂之筋出槽,可能手摸到感知。

譬如頸椎病,只調局部的頸從或有人提出的兄弟椎腰椎並未見得全見效。其實病根並不在椎體,或許遠及腳下。

中醫所謂腳後大筋連腦門,意即腳後的筋一直要連到脖頸上。如果這條筋從腳上出槽了,那麼最遠會影響到頸椎,如果只調頸椎或腰椎並其椎旁肌肉,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亦即腳上的某塊骨頭因為扭腳錯位,時之久長,相應的筋便為出槽翻轉,一直影響到脖頸,從而引起頸椎生病,如果此時只調頸椎,而腳上的骨頭仍在錯位,頸椎雖然暫時調後應力減低,但病源未除,過幾天應力會再次集中到頸部,病也會從新回到原來的樣子。這種情況是臨床常見的。

所以調理要從患處的筋去摸,也即順著出槽的筋去摸,一直找到根源。這樣就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手臂上的病可是肩部或頸部引起,腰腿病可能為手臂引起。

這樣調筋正骨,便可立馬見效。

往往見一些局部腫脹的患者,在局部治療,用盡辦法也不見消腫。此其實為遠處筋出槽牽拉所至,病在遠端。患處腫其實為遠端筋翻後應力集中於此處所致。只在局部消腫或施於手法,但應力仍在,所以腫脹不會消除。如將出槽之筋調正,腫脹當場或隔天即消。

疼痛也然,只在局部正骨鬆懈肌肉而不順著筋從遠端尋其病源,應力一直存在,即使當時鬆了,但過幾分鐘或幾天疼痛又開始。最後只得用西醫方法封閉。但即使封閉,局部應力仍在,所以有些時候封閉後仍會疼痛。

所以現在流行的正骨手法多數都是治其然不治其所以然。

素問·靈蘭秘典論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齊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素問·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並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靈素館整理髮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館 的精彩文章:

TAG:靈素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