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巴格拉季昂行動,戰鬥在華沙接近地

巴格拉季昂行動,戰鬥在華沙接近地

巴格拉季昂行動(俄語: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發動的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到8月紅軍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及其屬下3個集團軍包括第4集團軍、第3裝甲集團軍及第9集團軍的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國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

行進在波蘭麥浪中的「維京」師裝甲縱隊

1944年7月,蘇德戰爭的戰場即將由白俄羅斯轉入波蘭。通過波蘭這個被戰爭擊垮了的國家前往柏林的道路是一條直線,也就是說,路途最短。斯大林沒有理由不利用這條反擊敵人的上佳捷徑。而且這是非常適合大兵團推進的路線,從蘇波邊界直到柏林基本上全是廣大的平原,除了維斯瓦河和奧德河,那裡沒有任何天然屏障。

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新的攻勢於7月18日打響之前,已經淪陷將近5年的波蘭首都華沙距離位於其東面大約200公里遠的東部前線仍然十分遙遠。在那個時候,這座歐洲古城可以說正處在由瓦爾特·魏斯(Walther Wie?)將軍所指揮的德國第2集團軍的安全大後方,而距離華沙起義的爆發只剩下大約兩周時間了。

在7月較早的日子裡,第2集團軍已經開始受到多支蘇軍部隊的壓迫,在這支德軍部隊的正東面,受到帕維爾·布傑洛夫中將的第61集團軍的正面施壓,而另外3個集團軍正向哈日諾卡(Hajnówka)方向平行進展,他們分別是羅曼仁科中將的第48集團軍、巴托夫中將的第65集團軍和柳津斯基中將的第28集團軍,同時採取行動的還有近衛第1坦克軍和第9坦克軍、第1機械化軍,以及近衛第4騎兵軍。

正面受到衝擊,加上北鄰戰線早已瓦解,在這種情況下的魏斯當然只能逐步離開白俄羅斯西南部,試圖和羅科索夫斯基的兵鋒保持一段距離。按照魏斯將軍的想法,他原打算在格羅德諾(Grodno)—哈恩諾夫卡(Hajnówka)—布列斯特一線建立一道新的防禦陣地,但是蘇軍在7月17日用中等強度攻擊突破了比亞沃韋扎(Bia?owie?a)樹林附近一線。莫德爾元帥要求魏斯儘快發動反擊,但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隨之而來的新攻勢,讓德國人完全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了。

1944年夏天戰鬥在華沙接近地的「豹」式中型坦克

「巴格拉季昂行動」開始以來,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已經在自己的右翼戰線上動用了很大的軍力,而現在在新開闢的左翼戰線上,他不惜投入方面軍的所有預備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7月中旬的左翼戰線位於普里皮亞季沼澤地區至科沃爾(Kovel)一線,在攻取距離更遠的華沙這一階段性目標之前,擺在羅科索夫斯基面前的第一個先期目標將是距離蘇波邊界96公里的波蘭重城盧布林(Rublin),然後才是盧布林西北面170公里的華沙。

隨著從 7月初就已經開始的從右翼向左翼調集兵力的行動,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展開在當前這個方向上的兵力包括瓦西里·波波夫中將的第70集團軍、尼古拉·古謝夫中將的第47集團軍、瓦西里·崔可夫中將的近衛第8集團軍、科爾帕克奇中將的第69集團軍、謝米昂·波格丹諾夫上將的第2坦克集團軍、西格蒙德·貝林格(Zygmunt Berling)中將的波蘭第1集團軍,此外還有久希圖克將軍的第11坦克軍、克留科夫中將的近衛第2騎兵軍和康斯坦丁諾夫中將的近衛第7騎兵軍。從紙面上看,上述這些部隊的兵員約為41.6萬人,配有8355門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炮,1748輛裝甲車輛(其中665輛坦克),還得到費久多爾·波雷寧空軍中將的第6航空兵集團軍的1465架作戰飛機的全力支援。

7月18日,在黎明到來之前的黑暗中,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指向波蘭境內的作戰行動開始了。指揮著近衛第8集團軍的崔可夫中將從他設在一處高地上的指揮部里觀察著面前的一切。他後來這樣寫道:「當晚出奇地寧靜,在夜色籠罩下的森林後方的極遠處,不時有火光照亮天空,還可以聽到爆炸引發的巨響,這是我們的轟炸機在深入敵軍後方向目標投彈。與此同時,在夜色的掩護下,進攻前的密集準備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著,以團或營為單位的蘇軍戰士正在進入攻擊出發陣地。」

華沙之戰態勢 7月18日

凌晨5時30分,蘇軍的炮兵開火了。按照崔可夫中將的描述:「在有的陣地,我們在每公里正面上部署了超過200門大炮。戰士們腳下的土地在顫動,當最大口徑的火炮開火時,轟鳴聲達到了最大音量,炮擊在敵軍陣地上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前方敵軍陣地上一片混亂,煙霧瀰漫,塵土和爛泥飛上了天空,遮蔽了陽光。炮火持續造成巨大的破壞,使黎明的光亮變得黯然失色。」僅在近衛第8集團軍的一線陣地,其炮兵便在30分鐘之內向德軍陣地傾瀉了7300發各種口徑炮彈。

6時整,一線突擊步兵跟隨在能清除地雷的坦克後面,開始向德國人的第一道戰壕發起衝擊。在接到前鋒進展順利的報告後,崔可夫命令大部隊向前橫掃而進。他的部隊自然不是當天唯一參戰的單位,羅科索夫斯基在7月18日這一天率先投向布列斯特南部的是近衛第8集團軍、第47集團軍以及第69集團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右翼相抗衡的是德軍的第2集團軍,而其左翼三軍齊發所打擊的對象則是第4裝甲集團軍,在後者戰區中首當其衝的便是第8軍。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體的軍,由3個師組成,其中一個還是匈牙利的預備隊師,幾乎沒有可為支撐的裝甲兵力,結果,第8軍的部隊很快就被打垮了。

到7月20日,進攻一方已經成功地奪取了布格河上的兩座橋樑,羅科索夫斯基適時向突破口投入了第11坦克軍和近衛第2騎兵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部隊攻入了波蘭。在寬廣戰線上的協同攻擊過程中,第69集團軍一部還擊敗了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56裝甲軍,可憐後者這時徒有裝甲軍之名,其編成內的部隊卻是第26、第253、第342步兵師和一個輕步兵師,全無裝甲單位可用。在自己的兩個軍同時被趕過布格河對岸之際,整個第4裝甲集團軍的戰線完全崩潰。

那時,作為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鄰」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進攻已經進行了5天,兩者間的側翼配合非常到位,互為補充。對德國人來說,烏克蘭第 1方面軍的進攻使他們無法向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盧布林進攻方向增強兵力,同樣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壓力也使得他們不可能在對付烏克蘭第 1方面軍時有太多餘力。而對德軍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在7月20日這一天還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那就是暗殺希特勒事件。不過希特勒並沒有死,並且在幾天後就重新回到了最高指揮的位置上,這場戰爭也還要繼續打下去。

在羅科索夫斯基把打擊重心移到自己左翼的情況下,當其右翼的德軍第2集團軍便成了在波蘭唯一尚有一些迴旋餘地的德國戰鬥部隊。而且,魏斯的集團軍仍能夠保留其大部分的戰鬥力,當蘇軍的兵鋒到達盧布林附近的森林地帶時,第2集團軍序列中的第4裝甲師和第5SS「維京」裝甲師,甚至在第102步兵師和第541擲彈兵師的支援下發動了自己的進攻,還一度在布列斯特附近的切爾梅查(Czermecha)地區取得了進展。

可是,魏斯所部的這種大膽反擊貌似有模有樣,實際上卻很難說不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員的胃口。如前所述,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正在左翼大踏步前進,他的主要突擊力量在伍羅達(W?oda)和切爾姆(Che?m)之間越過了布格河,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既定計劃,他將在擴大橋頭堡後投入第2坦克集團軍,命令它向西北面的謝德爾采(Siedlce)方向進擊。通過這種方式,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左翼就能夠在打敗第4裝甲集團軍的2個軍之後,進取第2集團軍的側後方,也就是說,魏斯將軍的部隊越是向布列斯特方向進擊,就越有可能陷入被合圍的境地。

然而出乎羅科索夫斯基意料的是,斯大林在7月21日直接給第2坦克集團軍司令波格丹諾夫上將下令,要求他的坦克不要朝華沙東面的謝德爾采前進,而是向西面進擊直取盧布林。當然了,盧布林本來就是羅科索夫斯基的先期目標之一,但是在拿下這座看起來唾手可得的城市之前,理應抓住有利時機消滅第2集團軍這個大兵團才對。可是這個優雅的側翼包抄計劃現在被最高領袖叫停了,爭辯也沒有用,莫斯科的大本營也給羅科索夫斯基發出嚴令,責成其不得遲於7月27日進佔盧布林。

這輛被擊毀或者被放棄的「虎」式重型坦克成了蘇軍戰地畫師的「模特兒」

始建於公元9世紀的盧布林是波蘭東部名城,自1939年被德軍佔領以來成為消滅猶太人的行動基地和「德國化城市」建設的樣板地。斯大林希望儘快控制此地的動機,並非出於軍事角度,而是基於政治考量。在戰時和戰後的波蘭領導權問題上,有著一直偏向親蘇的波蘭權力階層和流亡英國的波蘭「倫敦政府」之間的權力鬥爭,斯大林就是打算要在盧布林建立一個親蘇的政府,其核心權力層將是聽命於自己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從而讓盧布林成為實際上的波蘭權力中心。

所以,當大本營在向羅科索夫斯基發出的命令中指出「波蘭的政治局勢和民族獨立利益迫切需要這一點」時,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司令員是不敢從純軍事角度進行辯論的。當然作為一個補充手段,大本營允許羅科索夫斯基以第11坦克軍和近衛第2騎兵軍組成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用來切斷通往謝德爾採的道路,其任務也僅此而已,完全沒有談到對第2集團軍的攻擊。

7月22日,也就是斯大林直接給波格丹諾夫下命令的第二天,第2坦克集團軍的兩支先頭部隊就連同近衛第7騎兵軍一起攻下了切爾姆,莫斯科電台隨即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已經在該市成立(事實上,這個委員會已於兩天前在莫斯科成立)。

前線的事態令莫斯科滿意,第2坦克集團軍甚至比大本營的預期時間更早到達盧布林外圍。不過就在23日至24日夜間發生在城郊比斯特奇卡(Bystrzyca)的戰鬥中,急先鋒波格丹諾夫在他的指揮車裡身負重傷,他的指揮權由第2坦克集團軍的參謀長阿歷克謝·拉濟耶夫斯基將軍接手。

24日白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左翼部隊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序列中的近衛第3集團軍聯手擊潰了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的余部。其中,第8軍被擊敗的部隊混亂無序地逃往比亞瓦波德拉斯卡郊區,進入了第2集團軍的後衛地區。另一方面,被摧毀的第56裝甲軍殘部則退過盧布林,撤到維斯瓦河西岸去了。元首曾嚴禁第4裝甲集團軍向維斯瓦河撤退,但事態的發展使元首的命令成了一紙空文。

而遭受了這樣一次打擊後,在普拉維(Pu?away)和盧科夫(?uków)之間的德軍防線上就出現了一個70公里寬的缺口,蘇軍第2坦克集團軍、近衛第8集團軍、第47集團軍和近衛第7騎兵軍的部隊相繼從那裡湧入。也就是說,在拉濟耶夫斯基剛剛接管第2坦克集團軍之後,在他的坦克前鋒部隊和華沙之間就已經再沒有值得一提的敵軍了。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之熱兵器時代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完美武將趙雲之飛龍歸天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制服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