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哭鬧要挾」就是無理取鬧嗎?他的心理是怎樣的,要如何解決

孩子「哭鬧要挾」就是無理取鬧嗎?他的心理是怎樣的,要如何解決

前日,一對母女在超市買東西,臨出門時,小女孩突然大聲哭鬧,滿地打滾。

原來,小女孩看中了貨架上的玩具,但媽媽認為女孩在無理取鬧,家裡已經有同類玩具了,不需要再買,拒絕並奪下女兒手中的玩具,放回原處。

小女孩的哭鬧引來了群眾的關注,場面非常尷尬。女孩的媽媽強裝淡定,靜靜等待,態度堅定。

直到小女孩哭累了,覺得哭鬧沒有用,抽噎著自己爬起身後,女孩的媽媽才牽起女兒的手走出超市,一路上小女孩都在不斷的抽噎,但也沒有再要求媽媽回去買玩具。

可能很多人都和這位媽媽一樣,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很不錯,可以避免孩子下一次通過「哭鬧要挾」達成目的。

但,這樣真的好嗎?難道面對孩子的哭鬧,冷處理就是最佳選擇嗎?

這些處理方式為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

1、冷處理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羅靜:冷處理=關愛撤離,損傷孩子的安全感。

如上文的媽媽,對孩子的哭鬧打滾採取冷處理,對孩子的訴求置之不理,等於徹底的對孩子撤離關愛,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被忽視,造成嚴重的安全感缺失。孩子會認為自己得不到媽媽的理解,並且難以從這樣的相處中,得到此類問題解決方式,更難以了解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並讓其得到舒緩。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冷處理不僅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倔強。

孩子的訴求一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又缺乏好的表達方式,只能選擇哭鬧。在哭鬧的過程中,其實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撫,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

2、一哭就給

有些媽媽恰恰相反,他們不會堅定的拒絕孩子,一旦孩子開始哭鬧,害怕在引起關注議論的媽媽們選擇滿足孩子的要求,只為安撫孩子的哭泣。

小劉就是這樣一位媽媽。女兒云云不想吃飯,想吃餅乾,小劉一開始溫溫柔柔的勸說,告訴孩子吃飯時間不能吃零食,可云云不答應,眼淚一掉,小劉就趕緊拿著餅乾哄孩子。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孩子一旦準備哭,小劉就慌了,對孩子無條件的妥協。

後來云云也越來越任性,稍不順心就哭鬧,甚至踢打媽媽,不僅沒有因為媽媽的妥協而有所收斂,反而變得越來越暴躁。

顯然,對孩子的哭泣妥協,一哭就給,只會讓孩子變得任性,嚴重缺乏自控力。

3、暴力壓制

打、罵、怒吼、強硬壓迫等等,都屬於暴力壓制,包括冷暴力。

暴力壓制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安全感缺失,還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甚至懦弱。過去中國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可隨著如今網路的發展,無數成年人過去不敢表達的情緒在網路上得到傾訴。

許多人都在訴說自己年幼時被父母暴力壓制,看到別人抬手就怕得不行,別人在大方的抓住機會時,自己卻因生怕犯錯而不敢伸手,哪怕是在網路上,只要對方有一點看起來比自己厲害,就下意識的討好、諂媚,膽小、自卑討好型人格籠罩著這些人的一生。

暴力壓制也許換來的是孩子一時的乖巧聽話,卻壓制了孩子的天性,更為孩子的未來埋下禍根。

看到這裡,也許有的人就要問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撒潑打滾耍賴皮嘛!

想要真正的解決孩子的「哭鬧要挾」,首先必須弄清楚,孩子「無理取鬧」的真正原因。

孩子為什麼「無理取鬧」?

心理學家羅靜:也許,真正無理取鬧的是我們,而非孩子。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孩子並不會無理取鬧,孩子的哭鬧都是有理由的。

1、有需求

孩子有需求,不被滿足,但又缺乏良好的訴求方式,於是孩子開始哭鬧,希望通過哭鬧來告訴父母,自己有需求。

如前文的小女孩,其實在孩子眼裡,自己只是在向父母表示:「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所以我想擁有它。」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在孩子心裡,既然家長決定帶自己出來買東西,應該是要滿足自己需求的,但等到自己表達需求時,家長又拒絕自己,於是孩子心裡就會覺得莫名其妙,還很不爽。

他們想不通為什麼父母會拒絕自己,又因為父母強硬的態度而情緒壓抑,並因此而不安,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只能選擇哭鬧。

2、情緒難以發泄

孩子向家長表達了需求,但家長不予通過,甚至因此大發雷霆或置之不理,孩子的情緒完全不被父母接納,也得不到理解,只能以哭鬧來發泄情緒。

這也是有些孩子就算當時已經被父母用其他東西哄好了,過後依舊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的原因之一。

3、訴求不被尊重

孩子也是一個單獨存在的人,他們需要平等的對待,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很多家長們都選擇性的忽視了這一點。

如前文的那位媽媽,儘管看起來冷靜而理智,但絲毫沒有採取安撫孩子的措施,甚至以為自己掌握了對付孩子哭鬧的好方法而心滿意足。

但對於小女孩來說,自己是沒有得到尊重的,也許孩子心裡會從此明白,用哭鬧對付媽媽是沒用的,但因為這一次的不被尊重已經深入孩子心底。

就像知乎上的一個高贊答案說的:小時候向父母要錢買東西,父母一開始不答應,後來儘管給了,卻選擇將錢丟在地上,讓孩子自己撿。儘管當時沒說什麼,但這件事已經成為那個孩子心底難以抹去的記憶,哪怕二三十年後,依然深刻清晰,因為當時的尊嚴被父母踩在了腳底,這也讓這個人心底缺失了對父母的那份純粹的信任和愛。

找到應對孩子哭鬧的合適辦法,需要父母們更加的用心。

避免孩子「胡鬧」,掌握孩子心理很重要。

面對孩子的「哭鬧要挾」,很多家長表示頭疼又無可奈何。滿足吧,下次鬧得更歡,不滿足吧,眼前這樁就難以解決。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哭鬧要挾」?

1、表達共情

心理學家羅靜:表達共情,溫和的堅持原則。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在孩子還沒有開始哭鬧打滾之前,父母就應該向孩子表達共情,及時的向孩子表達共情,不至於給孩子留下太多的心理陰影。

如在孩子表達需求後對孩子說:「媽媽理解你,這個玩具很不錯,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計劃買玩具。」

如果孩子的哭鬧真的讓父母猜不到原由,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時候也很笨,會猜不到你在想什麼,也許你可以直接的告訴我們,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你。」

2、提前商量

在準備出門時,提前與孩子約定好今天的計劃,能夠很好的幫助孩子學習自控力。

如在出門前與孩子一起列出購物清單,充分考慮孩子和家庭的需求,準備好合適的錢數。

等到孩子在商場或其他地方被計劃外的東西吸引時,也會試著控制自己,如果控制不了,父母好好的和孩子商量,提醒孩子出門前的計劃,也能安撫孩子的情緒。

此外,一旦孩子習慣了這樣的約定和規劃,之後再遇到心儀的物品或玩具,也會有與父母溝通的慾望,也許下一次孩子就會對父母說:「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我們在購物清單上加上這個好不好?」

3、規則為前提

心理學家羅靜:要有規則,但別把孩子的正常需求當洪水猛獸。

當孩子最初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父母並不一定就要慌著拒絕。也許可以告訴孩子:「這個玩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玩,要等你長大一點。」儘可能的讓孩子了解,不是需求不會得到滿足,而是需要等待。

心理學家羅靜認為,如果孩子了解了需求會得到滿足,或者稍後就會得到滿足,孩子自己也並不會樂意於哭鬧打滾。

正確的看待孩子的哭鬧,不因為孩子哭鬧就直接的將孩子判定為「無理取鬧」,尊重孩子的同時也是在尊重自己。孩子的哭鬧只是一種溝通方式,父母溫和的處理問題,更能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溫和的待人處事習慣,對孩子的未來更有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蓮媽媽 的精彩文章:

女兒偷偷「夾腿」被發現,三位媽媽的不同做法,造就三種不同人生
不敢生病不敢辭職!「421家庭」現狀,值得人深思

TAG:木蓮媽媽 |